羅桂友

羅桂友,女,漢族,1935年生,廣東省東莞縣人,華僑。1950年10月歸國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原國營河口農場檳榔寨12隊職工,割膠總輔導員,退休後定居昆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桂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女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個人事跡,成就及榮譽,

個人簡介

羅桂友 1950年回國,到海南島墾荒植膠。後任雲南河口農場割膠工、農場割膠總輔導員。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長期割膠實踐中創造出產量高、損皮少、傷樹率低的“短弧形因樹割膠法”,提高了生產效率。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撰有《割膠法要領介紹》。

人物生平

馬來亞排華時期,羅桂友被囚禁在集中營里4年,直到1950年10月,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才回到了祖國。她放棄了留在廣州學習、工作的機會,毅然去到荒無人煙的粵西海康農場,一乾就是4年。當農場初具規模,生活也逐漸好起來的時候,她和愛人又於1956年3月投身於祖國第二個橡膠基地雲南河口國營檳榔寨墾殖場建設。當時的河口,烈日酷暑,熱霧熏蒸,惡性瘧疾時時威脅著人的生命。羅桂友和同志們一起,咬牙堅持著,斬岜、開荒、挖穴、定植、種菜、養豬、做飯,她樣樣都乾。
羅桂友一心撲在割膠工作上,1971年發現通用的“三角皮”、“長條皮”行刀法切割有效皮短、重刀多、耗皮量大,於是在實踐中,她仔細觀察橡膠樹皮層的結構,根據割膠的原理,吸收“三角皮”、“長條皮”行刀法的長處,經反覆試驗,終於摸索出一種進刀長、退刀短、膠刀緊圍割面的新割法。這種割法切割有效皮多、重刀少,比“三角皮”行刀法約少三分之二,被稱為“短弧形皮”割膠新刀法。這種新刀法,割樹300株不易傷一株,不但產量有較大提高,每棵膠樹每年還可節省樹皮4至5厘米,因而每個割面可延長割膠1至3年。新刀法問世後,羅桂友應邀在雲南、廣西各墾區傳播輔導,深受膠工的歡迎。

個人事跡

在割膠能手群英薈萃的河口農場,幾次割膠比武大賽,羅桂友都獨占鰲頭,聲名大振,先後多次被省農墾系統命名為割膠“神刀手”。她工作拚命,技術嫻熟,一天竟能割1000多株樹,相當於4個膠工的工作量。當時,她身懷有孕,彎不下腰,就跪在地上割;孩子生下後沒有託兒所,她背著孩子上山割。收膠忙不過來時,她就把孩子帶去幫忙。樹多膠水多,她把挑膠水的小桶換成大桶,兩趟、三趟、四趟、五趟地挑。她一生熱愛橡膠事業,足跡跑遍了全隊12個山頭、65個林段,行程長達千餘里,孜孜探求橡膠樹“高產更高產、低產變高產”的途徑,隊里的片片膠林,在她心裡都建立有清清楚楚的“林譜”。
在對3萬多棵膠樹無數次的割膠對比中,她得出了必須“因樹行刀”的科學結論,使單株產量比原規定指標提高了4倍。羅桂友並沒有就此滿足,又在膠樹的“管、養、割”上下功夫。經過反覆試驗,總結出了“高產樹淺割,低氣溫淺割,高產期深割,低產樹深割,雨後厚割,晴天薄割,膠乳產量不穩定隔刀割或短期停割”的割膠法。這套割膠法,割中有養,管養為割,形成了管、養、割三者有機結合的良性循環,避免了因割膠不得法而造成的膠樹死皮、潰爛甚至枯死現象,保證了割膠生產的穩產高產,進一步完善了“短弧皮”割膠刀法新技術。

成就及榮譽

羅桂友的創造性勞動,為橡膠事業作出了顯著的貢獻,廣大農墾工人推選羅桂友作為自己的代表,參加了周恩來總理新自主持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78年,羅桂友被推選為農墾系統代表,參加全國科技大會,11月被評為雲南省、全國勞動模範。1982年9月光榮地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83年5月又被評為雲南省勞動模範。1984年1月,國家經委、科委、農牧漁業部、林業部聯合授予羅桂友“農業科學技術先進生產者”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