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會元

羅會元

羅會元,醫學遺傳學家。多次發現國內尚未報導過的罕見遺傳病。曾三次獲得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獎,美國Johns Hopkins醫學院的國際教育成就獎。多年領導中國醫學遺傳學會,為推動我國醫學遺傳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會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醫學遺傳學家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生平簡介,技術成就,科技獎項,簡歷,主要論著,

生平簡介

羅會元,1923年9月10日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家庭。畢業於教會辦的“同文書院”。1932 年,日本侵略軍挑起“一·二八”事件,全家被迫從上海虹口區逃往英租界越界區。他11歲時,在該區的覺民國小畢業,名列第一。國中就讀於上海公部局中學。1937年,考入江蘇省立上海中學。正值“七七事變”,日本侵華加劇,在上海挑起“八·一三”事件。除英、法租界外,上海那時已全部淪陷。許多大、中學校紛紛遷入上海租界,省立上海中學也不例外。 1940年高中畢業後,就想報考聞名全國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由於考協和須先修畢三年醫預科課程,而在南方,只有東吳大學開設這種課程,故考入東吳大學就讀(當時東吳大學已自蘇州遷入上海英租界)。讀完第二年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軍攻占北平與上海,北京協和醫學院關閉,遷往四川成都。他讀完醫預科後,即冒險穿過淪陷區,到達成都華西壩。不料此時北京協和醫學院已不再招生,不得已,就讀於也遷至華西壩的金陵大學。1945年,以優異成績在化學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與金鑰匙獎,留校任助教。該年夏,日本投降,金陵大學於次年夏遷回南京,他隨之回到上海家中。他父親多年兼職於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教會,從而與該會主教黃安素熟識。黃主教之弟為美國一流的Johns Hopkins醫學院外科教授。當得知羅會元有志學醫,欣然同意幫他赴該醫學院學習。 1946年夏,他赴美留學。第一年,他還須補習德文與法文;1947年才正式入醫學院。195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Johns Hopkins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與金鑰匙獎。畢業後,留Johns Hopkins醫院內科實習。由於中美關係逐漸惡化,更由於對新中國的嚮往,他毅然決定回國報效祖國。不料美國政府下令扣留所有攻讀理、工、農、醫的中國留學生。在氣憤絕望之餘,在實習結束後,他轉而從事病毒學研究。這是因為美國的種族歧視使中國人從事臨床工作的前途暗淡。在此期間,不斷遭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監視與盤問,但沒有被他們抓住把柄。1954年,中美日內瓦談判傳來佳音,留美中國學生可以回國了。該年年底,他與多位留美學生同舟回到上海。 1955年,他被分配到他久仰的北京協和醫院(屬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內科工作,從住院醫至主治醫,1957年進傳染病教研組。20世紀60年代初,張孝騫主任在內科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醫學遺傳學教研組,指定他負責該組的發展。不料當時遺傳病被認為是罕見病,備受批判,工作難以開展;文化大革命初期,該組被解散。1971年,他被下放甘肅。1973年,衛生部為加強腫瘤醫療工作,抽調部分下放人員回京。他被調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歷任主治醫、副主任醫。197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基礎醫學研究所成立了國內第一個醫學遺傳學教研室,他被調任該室主任,直到1985年。1986年衛生部婦幼司委任他為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專家諮詢組組長。為推進中國的優生工作,1987 年衛生部成立了三個國家級遺傳醫學中心。北方中心設在中國醫學科學院。他被委任為北京中國遺傳醫學中心主任委員。1987年,衛生部委任他為優生優育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1988年中華醫學會委任他為醫學遺傳學名詞審定組組長。1986年迄今,歷任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通過學會工作,他在推動中國醫學遺傳學的發展中做了很多工作。1986年和1991 年,他被推選為第七、第八兩屆國際人類遺傳學會常務理事,並擔任1991年第八屆國際人類遺傳學大會副主席。1994年受聘為美國紐約州科學院會員。他於1989年退休。羅會元曾任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中國優生優育雜誌》、《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的副總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遺傳學報的編委;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英文版)與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的編委。羅會元教授共發表論文100餘篇,主要著作5部。晚年,他組織了國內6個醫學院校的醫學遺傳學工作者翻譯了美國V.A.McKusick教授的巨著,被認為是醫學遺傳學“聖經”的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1994年的第5版,上下兩冊,共約660萬字,獲1999年國家優秀圖書獎。他還組織翻譯了醫學遺傳學的權威著作,Vogel與Motulsky編著的Human Genetics,Problems and Approaches,1997年的第3版。他集臨床、科研、教學於一身,在醫學遺傳學領域做出了許多貢獻,深受同行的尊重,在國內外皆享有聲譽。

技術成就

1952年,他實習結束後,因被美國扣留,故轉而以研究生的身份從事病毒學研究。他在著名的病毒學家F.B.Bang教授的指導下進行了Rous肉瘤病毒(最早發現能致腫瘤的病毒)致瘤作用機制的研究。最初,他在雞胚中進行研究,但機體組成複雜,研究難度大;體外培養的細胞要簡單得多。此前,在體外培養的雞成纖維細胞中,Rous病毒能否引起病變一直是有爭議的。在G.O.Gey教授(組織培養奠基人之一)的實驗室中,他建立了雞胚心肌組織的長期培養。長出茂盛的成纖維細胞後,在培養液中加入純化的Rous病毒;8~14天后逐漸出現病變;普通顯微鏡與相差顯微鏡所見與Rous肉瘤組織培養中的細胞相同。說明體外培養的雞成纖維細胞肯定能被Rous病毒轉化。這一發現受到同行的重視 1954年他離美回國,其Rous病毒研究就中斷了。回國後,在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傳染病教研組工作期間,該組負責人張學德教授鑒於當時國內對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因,除流感病毒外,知之甚少,決定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腺病毒感染是首選的課題。分離腺病毒須用組織培養技術,而當時在國內,能掌握它的人很少。羅會元利用體外培養的HeLa細胞,首次在國內三名患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的咽漱液中分離出腺病毒。他還用抗腺病毒抗體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腺病毒感染在中國不太少見。後來,他服從組織上的決定,擔負內科新建的醫學遺傳學教研組的工作,從而放棄了病毒學的工作。
20世紀中葉,醫學遺傳學是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主任張孝騫,以其敏銳的思維,認識到遺傳在疾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早在60年代初就在內科成立了我國第一個醫學遺傳學教研組,並指定羅會元負責該組的籌建與發展。但始所未料,當時遺傳病被認為是罕見病,備受批判,工作難以開展。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遺傳組即被解散,羅會元被下放甘肅農村。他雖於1973年被調回北京,但一直到197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基礎醫學研究所成立了我國第一個醫學遺傳學教研室,並委任他為主任,他才真正投入了醫學遺傳學的工作。在6年的任期內,為解決遺傳病的診治與預防,他將該室逐步建成一個既包括臨床遺傳組,又有細胞遺傳、生化遺傳與分子遺傳組的較全面、水平較高的醫學遺傳學教研室。它既承擔臨床遺傳工作,還開展科研與教學。1989年他退休。在10 年的醫學遺傳學工作中,他在醫療、科研與教學中皆做出了顯著的成績。
臨床遺傳工作 羅會元教授豐富的內科臨床經驗與廣博的遺傳病知識使他能多次診斷出國內尚未報導過的罕見遺傳病,如Lowe綜合徵、Stickler綜合徵、假性軟骨發育不全、GM1神經節苷脂貯積症、Ⅰ細胞病、甲基丙二酸血症等,並培養出多名高級臨床遺傳醫生。
羅會元自幼好學。自國小到大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在金陵大學畢業時獲金鑰匙獎;在Johns Hopkins醫學院畢業時也獲得金鑰匙獎。研究生期間,因成績突出,指導教授力勸他留美工作,但他熱愛祖國,毅然拒絕了他們的挽留。當時他的兄弟、姐姐都在美國,他們的勸阻也不能改變他的決定。回國後,像他的資歷與成就,若在醫學院前期科室工作,至少應能得到講師的待遇。但由於他熱衷於治病救人的神聖工作,還是決定在內科做住院大夫。他滿以為只要工作好,就能很快提升。始料未及,當時的年資論、平均主義根深蒂固,根本不可能被破格提拔。從此,他的級別與待遇都比同齡人低。他雖深感不平衡,也向組織上反映過,但得不到解決。為顧全大局,他沒有不服從。他在傳染病組工作時,雖成績顯著,但組織上決定要他負責他不熟悉的醫學遺傳組工作時,他並沒有討價還價。在之後的歷次運動中,醫學遺傳組反覆遭到批判,他也沒有隨波逐流。文化大革命中,他家破人亡,自己也被下放。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一些歸國華僑勸他離開祖國,並答應幫助他,他皆婉言拒絕。他的原配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畢業的眼科大夫,在文化大革命中,隨他調到腫瘤醫院。後因工作不對口,自覺前途茫茫,得了憂鬱症,1988年輕生而亡。他在悲痛之餘,仍繼續努力工作。他的一生,歷盡坎坷,但他始終沒有背離祖國。
在工作中,他始終不忘培養下一代。在發表研究論文時,雖身為課題組組長,是自己的思路、自己申請到的資助、自己掌握的技術,還總是把主要執行者列為第一作者,自己則排在後面或最後。在申請獎勵時,也是如此。為儘快出人才,他甘為人梯,從不吹噓自己。

科技獎項

1983年 我國16種異常血紅蛋白化學結構分析,衛生部甲級獎
1986年 中國人β珠蛋白基因簇多態性、單體型研究及β-地中海貧血早期產前診斷,衛生部乙級獎
1987年 溶酶體貯積症的診斷,中國醫學科學院獎
1989年 兩個中國人β-地中海貧血基因的克隆和DNA序列測定,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9年 遺傳諮詢門診2000例細胞遺傳學研究,衛生部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1年 溶酶體貯積症的產前診斷,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4年 DMD/BMD的基因診斷,衛生部二等獎
1994年 成人型多囊腎病的基因診斷,衛生部三等獎
1995年 溶酶體貯積症的產前診斷,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6年 DNA多態位點在中國人肝豆狀核變性症狀前診斷中的套用,解放軍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9年 中國人經典型苯丙酮尿症(PKU)突變基因的鑑定與產前診斷,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 “人類孟德爾遺傳”(譯著),國家優秀圖書二等獎
1999年 國際醫學教育的成就,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ward
2000年 中國人經典型苯丙酮尿症(PKU)突變基因的鑑定與產前診斷,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羅會元在這些科研成果中主要起到提出課題、申請資助、組織指導、總結成果的作用。

簡歷

1923年9月10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40~1943年 東吳大學醫預科結業
1943~1945年 金陵大學化學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及金鑰匙獎
1945~1946年 金陵大學化學系助教
1946~1947年 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特別生
1947~1951年 美國Johns Hopkins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及金鑰匙獎
1951~1952年 美國Johns Hopkins醫院內科實習
1952~1954年 美國Johns Hopkins醫學院研究生、病毒研究工作
1954年7月~1954年11月 美國Baltimore市立醫院內科住院醫
1954年年底 回國
1955~1970年 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住院醫、主治醫
1963~1966年 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醫學遺傳教研組組長
1966~1970年 文化大革命中醫學遺傳組解散、為內科主治醫
1970~1973年 下放甘肅
1973~1979年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治醫、副主任
1979~1985年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醫學遺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
1985~1989年 醫學遺傳教研室教授
1986年~現在 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
1986~1996年 第七、八兩屆國際人類遺傳學會常務理事
1987年~現在 北京中國遺傳醫學中心主任委員
1989年~現在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常務理事
1989年 退休

主要論著

1.Zhao Y, Cheng ZY, Lo WHY, et al. Phenotypic effects of inherited balanced translocation. Am J Med Genet, 1982, 11: 177~184
2.羅會元.遺傳性代謝疾病.中國百科全書·分子生物學分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20~130
3.羅會元,葉麗珍.遺傳性骨病.中國百科全書·風濕病分冊.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69~83
4.Shi HP, Guo YF, Luo HY, et al. Diagnosis and prenatal diagnosis of 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s. Chinese Med J101,1988, (6): 383~387
5.Wang T, Okano Y, Lo WHY, et al. Founder effect of a prevalent phenylketonuria mutation in the Oriental popul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1, 88: 2146~215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