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擁軍
- 別名:冰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如東
- 出生日期:1968年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
- 主要成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代表作品:《瓶系列》、《纏繞系列》
人物自述,藝術年表,藝術評論,人物訪談,相關報導,羅擁軍和他的都市“夢系列”,走進羅擁軍的藝術世界,
人物自述
被纏繞的文化自信
羅擁軍
我童年時常常會做一個同樣的夢,就是騎在一輛很高的獨輪車上,身邊空無一物,一開始還覺得很新鮮,當我伸手抓不到任何東西時,開始感到恐慌。長大後漸漸明白,沒有依附的高空行走隨時都可能失衡墜落,這種恐懼不僅僅來自於自信缺失和技術本身,更來自於周邊的空茫和蒼白。
文化的傳承也然。經濟全球化使得不少國人滿足於對泊來文化的追崇,從頭髮開始,本來烏黑髮亮的頭髮被染燙成五顏六色,墊高的鼻樑、乳房,割開的雙眼皮悄悄地在掩飾著一個時代的真實,流星歌星身邊擁擠攢動的“冬粉”呼應著一夜之間催生的肯德基、麥當勞,快餐文化風生水起,落地生根。跟風就像一個強大的磁場吸附著當下的年輕一族。這種現象也反應了多元文化格局中主流文化引導力的弱化,人們看似變得越來越有“個性”,恰恰這種“另類”文化的凸顯,正危及著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人們的價值觀。人們生活中離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就像在夜空中獨自騎著高高的獨輪車,興奮過後,夠不著也下不來。
文化是民族的標籤,也是話語體系,丟失了傳統文化,就失去了在國際舞台的話語權。
曾經聽過這么一句話:優秀的文化傳統唯有被自信地保持,才有可能以自己獨特的面貌獨立於世。我認為:無論對於一個人而言,還是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唯有對自身文化的自信才有可能撐得起整個民族的自信。
《纏繞》是一種反思,激起沉醉在外來文化而丟失傳統的國人的覺醒;《纏繞》是一個警示,提醒社會價值體系對被淡化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回歸;《纏繞》是一場改變,呼喚更多年輕一代加入對中國優秀傳統的傳承,《纏繞》也是一個符號,圖式記載著生活的影像,《纏繞》更是一種態度,一層層剝開文化的內涵,尋找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這一點就顯得更為重要。----2014年3月19日於南京
藝術年表
2000年8月作品《遠去的白紙鶴》收錄《高等藝術學院學生作品年鑑》;
2001年6月寫生作品《人像》入選全軍寫生作品展並被收錄《中國寫生作品選集》;(中國美術館)
2002年8月作品《海風》入選建軍75周年全軍美展(中國軍事博物館);
2003年6月作品《生命線》參加第二屆中國畫大展(中國美術館);
2003年5月小品《鐘馗圖》參加“戰勝非典,與你同行”江蘇省著名書畫家捐贈作品展(南京文化藝術中心);
2003年10月受邀參加“江蘇省人物小品畫精品展”(江蘇省美術館);
2003年10月作品《紅色的旋律》參加慶祝建國五十四周年江蘇省書法美術攝影展並獲中國畫銀獎(江蘇省文化館);
2003年12月作品《青蘋果》入選第四屆南北方中國畫展(江蘇省美術館);
2004年8月作品《賞梅圖》參加江蘇省著名書畫家捐贈作品展(南京文化藝術中心);
2005年7月作品《這裡黎明靜悄悄》入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全國中
國畫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2005年7月作品《舞》獲江蘇省第六屆體育美展佳作獎(南藝美術館);
2005年9月作品《斑馬線》入選2005年“長江頌”全國中國畫作品提名展(中國美術館);
2005年10月作品《E時代》參加21’視點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省直分會美術作品展(江蘇省美術館);
2006年7月作品《紅色的旋律》參加江蘇省省級機關迎“七。一”書畫攝影比賽,獲一等獎和最收觀眾歡迎作品獎(江蘇省美術館);
2006年9月作品《呼吸系列》入選2006江蘇省“藝術與科學”美術作品展(江蘇省美術館);
2007年1月在南京榮寶齋畫廊舉辦“60後視點”四人畫展(南京榮寶齋畫廊);
2007年8月作品《我們》參加江蘇省人物畫作品展(江蘇省美術館);
2008年7月在上海+1.5ART畫廊舉辦“浮—羅擁軍當代水墨展”
2008年12月參加水墨報告—《畫刊》70後水墨邀請展(鳳凰美術館);
2010年2月《夢NO.1》參加虎虎有聲迎世博—虎年畫虎全國中國畫邀請展(中國美術館);
2010年2月《夢NO.2》參加虎虎有聲迎世博虎年畫虎全國中國畫邀請展(上海美術館)
2010年3月在直播室接受龍虎網“呼吸的當代隨想—羅擁軍藝術人生”訪談;
2011年3月在南通舉辦《我們——羅擁軍當代藝術作品展》並拍攝《用水墨書寫都市情懷》電視專題片;
2011年10月參加江蘇當代人物畫名家邀請展(江蘇省美術館);
2012年8月參加走過十年解放軍藝術學院99級同學中國畫作品巡展(更斯藝術館);
2012年11月參加人物人物2012南京人物畫年度展(弘鼎藝術空間);
2013年5月“百卉含英——江蘇省美術館首屆江蘇省民營美術館巡禮展”(江蘇省美術館);
2013年9月作品《集結號》入選時代風華——江蘇省高校美術作品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2013年9月作品《人物寫生》參加江蘇省中國畫人物畫肖像畫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2013年11月作品《纏繞系列NO.1、2》參加表情——2013南京人物畫年度展(第二回)(弘鼎藝術空間);
2013年12月作品《纏繞系列NO.3、4、5》“寫意一族”第二回學術邀請展(六塵藝術館);
2014年1月作品《纏繞系列NO.3、4、5》參加“寫意一族”第二回學術巡展(滄州藝術館);
2014年1月作品《纏繞系列NO.7》參加致青春——南通市中心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創作計畫(南通中心美術館);
2014年4月作品《纏繞系列NO.10、11》參加“青春盛會--迎青奧”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首屆提名展(六塵藝術館);
2014年4月作品《纏繞系列NO14、15、16》參加大墨東方2014中國水墨名家韓國邀請展(韓國濟州石頭城美術館);
2014年5月作品《纏繞系列NO20、21》參加研動金陵——在寧高校研究生優秀作品(國畫)提名展(六塵藝術館);
2014年5月作品《纏繞系列NO.10》參加“青春盛會--江海情”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南通邀請展(南通市行政中心、南通大學);
2014年5月作品《瑞氣普照圖》參加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文化與收藏博覽會青奧書畫名家提名展(南京國際展覽中心);
2014年6月作品《纏繞系列NO20、21、22、25》參加水墨新源——南藝中國畫研究生新秀展(南京恆當代藝術空間);
2014年7月作品《雲系列NO1、2》參加花之綻——2014新生代工程之青年藝術展(江蘇愛濤文化產業有限公司)
2014年7月作品《雲系列NO3、5、5》參加寫意一族——當代水墨邀請展(大連站)(大連藝術展覽館)
2014年8月作品《紅絲線》參加金陵文脈——2014年全國中國畫展(金陵美術館) 2014年8月作品《纏繞系列20、21、22、25》參加多元空間——18人上海學術邀請展(上海 春美術館)
2014年9月作品《灰NO.1》參加揚州大學美術設計學院成立暨揚州大學第二屆美術雙年展(揚州大學)
2014年10月作品《纏繞系列NO.30-35》、《瓶系列NO.38-42》參加水墨傳承嶺南行——當代名家書畫邀請展(深圳畫廊城.梧桐藝術空間)
2014年10月作品《瓶系列NO.43-44》參加青春盛繪(故園與家風)——南通籍青年藝術家邀請展(南通博物苑)
2014年11月作品《纏繞系列NO.36-38》參加寫意一族第三回學術邀請展(南京站)(六塵藝術館)
2014年11月作品《纏繞系列NO.39-40》參加第七屆美術報南通藝術節“水墨現場”展(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
藝術評論
羅擁軍有著豐富的生活經歷,正是這種經歷給他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他熱愛生活,冷靜地觀察生活,用心去體驗生活,他是理性的,也是性情的,從他的作品《夢系列》中可以看出他對社會和人的思考,他困惑、憂鬱、焦慮,也反映出他的對大理想生活的渴望,他期待、喜悅、夢想,《瓶系列》、《纏繞系列》是矛盾的。羅擁軍又是真實的、單純的,他作品中飄忽不定的符號折射著“禪”的哲理,空靈、超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能站立於人群之外來記錄人群,將愉悅精神和理性思想寄託於筆墨的逍遙 ,這一點上,羅擁軍和古代文人畫家有著共同之處,“道”對於古代文人而言是無上的追求,畫家羅擁軍又何嘗不是,儘管對於一個畫家而言,羅擁軍還是那么年輕,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追求完美的信念和敢於超越自己的勇氣會讓他的藝術之路將越走越寬。----王雪峰 (中央美院博士後、中國美術館研究員)
羅擁軍能夠用他自己獨有的眼睛去看待這座城市,欣賞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的人群。他讓思想的空間穿越城市與城市的走廊,飄來飄去,開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在熟悉的味道中感受都市的喧譁和深更半夜寧靜下來的清靜;感受都市涌動著的人群和我們所各自擠身其中的單薄和尷尬;感受都市現代文明日具狂漲和尋覓自己的一方小土,在我們擠身的城市之中靜靜地思索、思想。他的作品帥意大膽、另有洞天,水墨、人物造型、好看之色,可圈可點,讓我喜歡。----沈雪江 (中國美協會員、國畫家)
羅擁軍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他關注著一群因社會競爭、精神緊張而處於“病態”和矛盾中的現代都市人和都市邊緣人。這類人焦慮、迷茫、自卑卻又好強。羅擁軍用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視角去捕捉他們並與之對話,他將人們生存空間和心理空間的現象和狀態化作水墨語言進行概括和闡述。畫如其人,於是便有了《紅雲系列》、《瓶系列》、《纏繞系列》等。我認為這是羅擁軍將波譜藝術、超現實主義以及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形式相融合所表現出的後現代理念的一次成功的嘗試。作品中,我能感受到這群人表現出的不穩定感和恐懼感,但他卻運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將這些“受傷人”的矛盾和壓力詼諧地轉化為喜悅和幽默,看後使人忍俊不禁,透過他的畫面又留給人們深深地思考。----丁設 (上海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近觀羅擁軍新作,頓感清醒撲面。作品畫幅小了,卻更精緻了,構圖新穎獨特、色彩大膽明快、筆墨流暢瀟灑,不由眼睛為之一亮。這些作品讓我感受到他近些年觀察身邊的都市和都市人的思考,以及他對生活的感悟。難能可貴的是,作品的思想性和學術性躍然紙上,讓人閱有餘味,流連於心。
羅擁軍是一位很有潛力的優秀青年畫家,在學習傳統、吸收優秀外來藝術方面,他正在做著不懈的努力。他思想活躍,基礎又好,更大的藝術成就當可期待也。----宋玉麟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羅擁軍是一位頗有探索精神的青年畫家。本科階段他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專業基礎,開闊了藝術視野。此後他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創作,積極嘗試各種表現形式探索藝術語言,成績可嘉。研究生階段他努力調整創作方向與方法,在以往積累的基礎上,更加明確務實地尋找自己的藝術道路,後勁可期。----周京新 (江蘇省國畫院院長)
羅擁軍把他的繪畫語言與作品背後的文化思考有效的結合起來,畫面直接而不繁瑣,筆墨更為堅定沉著。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傳承古典筆墨對現實生活的融入,羅擁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從近些年的系列作品實驗中,不難看出他的縝思與付出。----張正民 (《畫刊》副主編 )
看羅擁軍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的大多是風格的演繹或者說是看似沒有追求的追求。從《紅馬》系列、《呼吸》系列到《我們》系列、《尋》系列、《瓶》系列等等,羅擁軍都在強調一種心態或者說是某種直覺。在這裡,想到的和做到的一目了然,意欲在畫中直接了當地袒露了。停在這些畫面前,我們似乎看到了,沒有急迫追趕時尚的固執和成熟的自我認定。這在當今的藝術潮流當中應該說是一種難於尋找到的淡定。----劉慶和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畫家羅擁軍用社會科學家的眼光,用哲學家的思想,用藝術家的浪漫情懷,用現實主義的態度,觀察、思考社會,用畫筆表現他看到的、思考的社會人生問題,揭示出來,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是一位富有責任感的藝術家至高的精神境界。----左莊偉 (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人物訪談
瓶 中 之 城——近看羅擁軍
張正民 《畫刊》副主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
羅擁軍眼中的城市壓得讓人喘不出氣,一群相互熟知的人和物如符號一樣潮水般湧來,一切皆成為一種抽象。行為、目光在無序中混合、碰撞,像流彈那樣迷失了方向。動物遠離了它們的棲息地,人群遠離了自然,喧囂和嘈雜充溢了整個空間……從束縛的角度望去,每個人無表情地像是受制於一張無形之網。
尤如T.S艾略特的:
當陌生人問起:“這座城市的意義何在?
你們擁擠在一起,是否因為你們彼此相愛?”
你將如何回答:“我們大家居住在一起,
是為了相互從對方那裡撈取錢財?”
這就是羅擁軍早期作品《夢》系列給我的印象。
其實,更前一些的《呼吸》系列主題已提出類似的問題。不同的是,人和城市是浮在無目的汪洋之中漂流著的,正是那次漂流,又生成了羅擁軍的《瓶子》系列。
不同於“漂流瓶”中紙條里的古典期許,羅擁軍的《瓶子》裝滿了城市,裝滿了被城市化進程中異化的人和物。這次,瓶子也不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而是無處不在地懸置於不同的環境裡。變化成為幻覺,文化交融封凍在空洞之中,瓶子裡的那個城市被割裂,在瓶中之城中的每個角落裡,瀰漫著恐懼、謊言、孤獨和單調。羅擁軍不再把漂流瓶作為航海時代人類跨文化交流的象徵符號,也沒有人們對未知領域期待的那種驚喜、神秘、偶然,更多提示我們的是反思與警醒,以此找尋彼岸世界的精神歸宿。
也是這次,羅擁軍把他的的繪畫語言與作品背後的文化思考有效的結合起來,畫 面直接而不繁瑣,筆墨 更為堅定沉著。在當 代文化語境中,傳 承古典筆墨對現實生活的融入,羅擁軍 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從 近些年的系列作品實驗中,不難看 出他的縝思與付出。
羅擁軍的作品並非完美,因為浸染著某種精神,從而透出生機勃勃、激動人心的顫動。正是這種顫動,才使我們從狹窄的縫隙中得以呼吸,並以此提供了希望。
作為男人,羅擁軍不善言辭,卻勤於行為,很實在。
相關報導
羅擁軍和他的都市“夢系列”
南京晨報記者 常芬
羅擁軍是位閱歷豐富而又始終充滿活力與探索精神的藝術家,近 年來,他以一系列圖式獨特、頗具裝飾感的畫面著力表現都市人的生活狀態與精神情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他長期關注年輕人的生活,他創作的“夢系列”,用疊加的符號化的人物及城市物像表現了當代人緊張、焦慮、觀望、喜悅等不同生存狀態,而他進入南藝讀研究生後亦有意識地在筆墨語言上加強研習,深化作品的韻味,從古代經典繪畫入手研究人物繪畫的表現技法,在寫意精神中追求筆墨質量與筆墨情趣,正逐漸走向自己獨特的個性面貌。
羅擁軍的創作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他本科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在部隊工作期間創作過大量反映軍旅生活的軍事題材作品,其中《紅色的旋律》《馬蹄聲輕輕》《這裡黎明靜悄悄》《海風》等作品參加全國、全軍美展並獲獎。後來轉業到地方從事青少年工作後,羅擁軍接觸到很多新的群體和新的觀念,其中的新水墨表現形式給他帶來了較深刻的影響,他也把自己對都市人的生存狀態以系列創作的形式加以表現,如“呼吸系列”“紅系列”“紅雲系列”“我們系列”“瓶系列”等,並在多次展覽中受到好評。
羅擁軍的“夢系列”創作於2010年,作品採用六尺整紙豎構圖。畫面打破了以往對個體的精神探索和描述,將社會人的群體置身於同一空間,展示出百態人生,意旨通過這種密體式的畫面營造強烈視覺的衝擊。畫面中擠壓著眾多符號化的人物,代表著不同的社會階層,他們用不同的肢體語言表述著自己不同的夢想。
羅擁軍說,在“夢系列”中,他嘗試運用變形誇張式的、超現實的理念,以符號式的、解構式的、漫畫喻意式的綜合表現手法,吸收了前面幾個系列創作中比較成熟的共性的符號,使主體人物形象更加豐富有趣,畫面中堆積了大量人物,體現出一定的社會性和故事性。羅擁軍認為,“繪畫的藝術情感是畫家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是一種情緒的體驗,也是一種社會的責任。”
因此其作品的圖式背後往往具有一定的生活感悟與思想表達,但在反思創作的過程中,羅擁軍亦感到,他的作品還需要傳統中國繪畫精神的滋養,這時他被南藝周京新老師水墨雕塑技法和寫意的創作理念深深吸引,並幸運地考入周京新老師門下,成為寫意一族的一員。目 前他正努力將純粹的筆墨語言融入繪畫創作,以期望早日達成“游於藝寫為先”的意趣追求。
走進羅擁軍的藝術世界
左莊偉
羅擁軍年輕時入陸軍指揮學院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而後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美術、究讀中國畫藝術。他曾受到良好軍人素質的培養和嚴謹的藝術教育,作為畫家的羅擁軍運用畫筆表現他所認識的社會,記錄生活、感悟人生,他在他特有的藝術領地上時而是戰士,為真善美而呼喊;時而是歌者,為時代為英雄而唱頌;時而是智者,透過紛繁雜亂零零總總的社會萬像感悟人生百味。他關注社會轉型期弱勢群體,為他們的生存狀態和需求代言,他是一位有著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當代藝術家,運用手中的畫筆揭示社會現象,反映城市人心理,引起人們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共創平等和諧社會,享受自由、安寧、快樂人生。
羅擁軍的繪畫歷程是一條現實主義者道路,他所遵循的藝術創作方法始終沒有脫離時代和現實生活,他所描繪的對象,塑造的藝術形象始終沒有離開人民大眾,但他所使用的藝術語言不斷在探索和變化中,早期更多使用寫實的造型語言塑造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藝術形象,隨著他對當代社會的觀察和思考,透過社會人生現象,深入到人們的精神領域去挖掘某些本質的東西,寫實主義的造型語言和形象已經遠遠不能表達,他在現代藝術語言中得到啟迪,創造了一種人們視覺無法目睹的藝術語言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嘗試運用變形誇張式的、超現實的理念,符號式的、解構式的、漫畫喻意式的等綜合表現手法,這使筆下的藝術形象豐富多樣多趣。
對羅擁軍的繪畫品評不能用傳統的審美標準,更不能用看懂看不懂、漂亮不漂亮、美不美來定高下優劣,他運用自己對社會人精神領域的深刻認識進行剖析,這本身就十分抽象。寫實的物質形象是難以表述的,唯有創造一種意象的形象,通過色彩、線條、變形的人物符號,甚至加入網路語言和時尚元素等手段相結合,表現與現實世界相似相異的另一個類似夢境的精神藝術世界。這個藝術世界正是當代藝術家為之追尋的智慧創造和無窮想像的大千世界。它是由物質世界轉化的精神世界藝術,我認為它是現實世界的反映,就其本質而論,它仍屬於現實主義範疇,就其藝術理念和語言而論,它是一切現代藝術理念和語言發展的綜合表現,這就是當代藝術的基本特徵。
現代藝術發端於十九世紀末歐洲幾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在法國、德國。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現代社會主要是科學發達的工業文明和市場經濟,它的精神核心是個人主義,社會形態是工業化、機械化、標準化、城市化,所有這些都消解了人性化和個性化,資本積累帶來激烈競爭,導致貧富的巨大懸殊和戰爭,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受到極大的威脅,這必然導致人們精神的傷害,人人都處於緊張、不安境地,痛苦死亡等等像魔鬼一樣吞噬人們的靈魂,人們的精神被現實扭曲了,展現了各不相同的社會人生萬象,人們的精神需要宣洩、撫慰,因此現代藝術應運而生,於是表現主觀化的客觀反映藝術,傳達感覺和印象的印象主義誕生了。塞尚、高更、梵谷三人開創了現代藝術先河,表現工業機器文明的主體主義出世了、創造安樂椅式藝術的野獸主義出來了。立體主義和野獸主義啟發了德國表現主義誕生,法國的火車、飛機的速度導致了未來主義登台,第一次世界大戰又打出了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達達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否定一切和夢底解析為超現實主義提供了理論根據,從此人們在現實的宇宙間和非現實的精神世界遨遊,又生出名目繁多的藝術派別,在極端運動中滋生髮展。抽象表現主義與之對立的是超級寫實主義(又叫照相寫實主義)。現代藝術家們智慧和才能用到一定的時候否定了自身的一切價值,最終發現藝術是什麼?藝術什麼也不是,藝術是生活、藝術是觀念,於是一些藝術家把平凡的生活用品界定為藝術,波普藝術又登台表演了,便盆、浴缸、衣物皆作為藝術品走進高雅的藝術殿堂,河床沙石作為大地藝術走進人們的視覺。一時間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了,因為藝術家做的事人人都可以做。不過誰決定、誰授予你的這個光榮頭銜呢?不是領導,是資本家、是市場,是為此編出道理的理論家。到此,藝術是前進了還是墮落了呢?說不清。
中國開放了,國門被打開了,西方的一切,經濟的文化的像洪水決堤一樣衝擊了古老文明的中國一切方面。西方人一百年來發展起來的現代藝術完全呈現在中國藝術家面前,人們自由的學習選擇。思想者選擇為我所用的精神或語言,表達自己對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社會人生的認識、感悟和評價。羅擁軍就是這樣一位有思想、有社會責任感、有藝術修養的畫家,他在西方現代藝術精神、觀念語言啟迪下創造了自己的藝術語言和塑造了自己的藝術形象,傳達了自己的社會理想和美學理想。他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具有深刻的時代精神、現實的社會意義。
當我走進羅擁軍的藝術世界發現他的藝術創作歷程、藝術觀念、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變化發展的軌跡,看到一位藝術家由表及里的認識社會、理解人生的真實變化。他早期的作品遵循黨提出的藝術必須表現時代主旋律,他在這個時期的創作主要是描繪各個時期的英雄群像,弘揚了時代精神,也表達了畫家自幼被培養起來的英雄主義情結,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表現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水墨寫實造型的《生命線》和表現海防戰士風貌的《海風》;有富有裝飾性工筆畫、歌頌艱苦戰爭歲月女戰士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紅色旋律》和讚頌當代大學生村官奔赴新農村建設的《紅蜻蜓》。隨著羅擁軍對現實社會和人生的認識逐漸加深,他的藝術創作也由主題性創作逐漸向人的心理分析轉變,畫家更多的注重觀察社會現象、關注人生,對各種不同層面的人內在精神進行剖析。他在2003年創作了具有符號意味的《碎片》系列,畫家在這系列作品中想揭示這么一種社會現代人心態:現代人喜歡追求完美,總認為完美才是最美的,伴隨這完美的常常是一種固定的觀念,但是他們容易忽視的一點就是完美是別人的感覺,完美的也是易碎的,並不理解完美的支撐點是成功,而成功是需要力量的,力量卻是來自於失敗的作用。畫家所作的碎片只是一種精神性符號,它代表著敢於追求自我,打碎自我直到重視自我,也代表一種力量,敢於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一種過程。
羅擁軍喜歡運用系列畫面有序地從不同角度出發揭示一個主題,有趣味的是《瓶》系列,畫家運用批判現實主義的藝術視角對在社會轉型期人們的不同生存狀態進行思考和概括總結,人人都生活在一個瓶子中,瓶體是大的,可是瓶頸卻很小,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狀態生活在瓶子中面臨著諸多問題:讀書、就業、住房等一系列社會民生問題,但瓶中的各式人等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面對著瓶頸,企圖以各自的方式解決瓶頸帶來的困境。畫家繼這個系列之後又創作了《夢》系列。這是羅擁軍又一批關注現實、批判現實的作品,畫家打破了以往對個體的精神探索和描述,他將社會人的群體置身於同一空間,展示出各自的精神面顯現出百態人生,這種密體式的畫面對觀者具有視覺的衝擊,既可遠視又可近觀,遠有氣勢近有質,有意有趣,耐人尋味處甚多。好的藝術品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羅擁軍的《夢》系列提出很多社會問題。在《夢NO.1》中,他把當今人們關注的城市建設、交通的擁堵等常見的社會現象塞滿畫面:高聳入雲端的高樓大廈夾著立交橋,過往的公車上塞滿了上班族,私家小汽車在馬路上爬行,大樓後面堵滿蟻族,前景斑馬線上人們虛偽的寒暄問好,有產者顯貴手牽寵物虎招搖過市,生活中公共場所常見到的一對男女目中無人地擁抱接吻,所有這一切現實生活如同夢境一般交織在一起前行。他在《夢NO.4》中描繪了一群兒童他們被沉重的書包,厚厚的鏡片重壓著,他們沒有童年,童年的快樂只是紙片上的記憶,飛翔的風箏已成為一種奢望,這樣的童年真的很自由美好嗎?失去的童年是誰之過?是父母?還是社會?
畫家羅擁軍用社會科學家的眼光,用哲學家的思想,用藝術家浪漫情懷,用現實主義的態度,觀察、思考社會,用畫筆表現他所看到的、思考的社會人生問題,揭示出來,引起人們的關注,期待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解決,這是一位富有責任感的藝術家至高的精神境界,我們的社會需要歌功頌德的藝術,更需要揭示現象下的本質,引起人們驚醒起來,關注社會民生,使我們的社會更真、更善、更美。
註:本文作者為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理論家、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