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羅布泊之歌》以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進行的大氣層核試驗為背景,以核試驗基地取樣隊採集蘑菇雲的故事為主線,真實而又藝術地再現了新中國第一代青年知識分子投筆從戎、獻身國防、不畏艱難、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的精神風貌和鏖戰於蘑菇雲下的風采,熱情地謳歌了他們熱愛祖國、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兩彈一星”精神,同時也生動地描述了他們的愛情、友情、親情和家庭生活…… 《羅布泊之歌》由楊吉純所著。
基本介紹
- 書名:羅布泊之歌
-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 頁數:468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山大學出版社
- 作者:楊吉純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604710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楊吉純所著的《羅布泊之歌》共24章,以中國在1964年至1980年之間進行大氣層核試驗為背景,以核試驗基地取樣隊采蘑菇雲的故事為代表,真實而又藝術地再現了新中國第一代青年知識分子,投筆從戎,獻身國防,不畏艱難,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的精神風貌和鏖戰於蘑菇雲下的戰鬥風采,熱情地謳歌了他們熱愛祖國,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兩彈一星”精神,同時也細膩地刻畫了他們的愛情、友情、親情和家庭生活等各個方面。
在這部小說里,通過對林清泉等人物的塑造及其活動場景的描寫,真實地反映歷次核試驗的情景。
在這部小說里,通過對林清泉等人物的塑造及其活動場景的描寫,真實地反映歷次核試驗的情景。
作者簡介
楊吉純 1940年1月生,黑龍江省阿城縣人,高級工程師。
1963年12月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原子能系核物理專業;1964年1月參軍,參加了首次核試驗、首次空爆試驗、首次氫彈試驗等多次大氣層核試驗以及多次地下核試驗,多次立功受獎。一直在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長期戰鬥在中國核試驗的第一線,直到1999年10月退休。現居西安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退休後開始文學創作,先後創作了長篇回憶錄《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中篇小說《三支歌》以及長篇小說《羅布泊之歌》。
1963年12月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原子能系核物理專業;1964年1月參軍,參加了首次核試驗、首次空爆試驗、首次氫彈試驗等多次大氣層核試驗以及多次地下核試驗,多次立功受獎。一直在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長期戰鬥在中國核試驗的第一線,直到1999年10月退休。現居西安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退休後開始文學創作,先後創作了長篇回憶錄《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中篇小說《三支歌》以及長篇小說《羅布泊之歌》。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走出校園/1
第二章 走進軍營/17
第三章 走進羅布泊/35
第四章 第一聲巨響/53
第五章 凱歌聲聲/73
第六章 造反風暴/90
第七章 比1 000個太陽還亮/106
第八章 他們在相愛/126
第九章 旅途風波/146
第十章 雪地標語/165
第十一章 棒打鴛鴦/184
第十二章 揚眉吐氣/206
第十三章 紅山風雲/227
第十四章 柳暗花明/249
第十五章 雙喜臨門/272
第十六章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294
第十七章 解燃眉之急/316
第十八章 故鄉的呼喚/336
第十九章 意外重逢/353
第二十章 何去何從/375
第二十一章 紅山歡迎您/394
第二十二章 歡樂的紅山/415
第二十三章 最後的蘑菇雲/432
第二十四章 各奔前程/448
後記/467
第二章 走進軍營/17
第三章 走進羅布泊/35
第四章 第一聲巨響/53
第五章 凱歌聲聲/73
第六章 造反風暴/90
第七章 比1 000個太陽還亮/106
第八章 他們在相愛/126
第九章 旅途風波/146
第十章 雪地標語/165
第十一章 棒打鴛鴦/184
第十二章 揚眉吐氣/206
第十三章 紅山風雲/227
第十四章 柳暗花明/249
第十五章 雙喜臨門/272
第十六章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294
第十七章 解燃眉之急/316
第十八章 故鄉的呼喚/336
第十九章 意外重逢/353
第二十章 何去何從/375
第二十一章 紅山歡迎您/394
第二十二章 歡樂的紅山/415
第二十三章 最後的蘑菇雲/432
第二十四章 各奔前程/448
後記/467
文摘
第一章 走出校園
北國冰城哈爾濱,1963年的夏天。
陽光燦爛,松花江流水滔滔,太陽島上綠樹成蔭,美不勝收。
聞名遐邇的哈爾濱,素有“東方莫斯科”之稱。她有不少俄式建築:秋林公司、索菲亞大教堂和喇嘛台。喇嘛台也是一座教堂,它矗立在南崗區紅軍街的一個十字路上,特別醒目。從喇嘛台往西是哈爾濱火車站,往北是東大直街,往南是西大直街。兩座全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和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恰恰都位於南崗區,哈工大在西大直街上,哈軍工在東大直街上。
西大直街上,來來往往的大卡車、小汽車、公共汽車、無軌電車、有軌電車,絡繹不絕。路兩旁的林蔭道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川流不息。一輛有軌電車“轟隆轟隆”地從喇嘛台方向開過來,在“哈工大”站停下,乘客們下上車後,電車一直朝前開去;迎面開過來的一輛有軌電車響著“叮零零”的鈴聲到達“哈工大”站,乘客們下車後,電車朝喇嘛台方向開去。“哈工大”站北面,一座大樓高聳入雲,這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主樓。主樓的旁邊是電機樓,電機樓的對面是機械樓。
在剛下車的人流中,走過來三個英姿勃勃的大學生。他們穿戴打扮一個樣,上身白襯衣,下身藍褲子,腳蹬一雙黑色塑膠涼鞋。他們一手拿著一本畢業論文,一手拿著一卷掛圖,並肩朝主樓走去。這三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高個子的叫林清泉,矮個子的叫馬文超,中流個子、戴一副近視眼睛的叫李保國。林清泉,英俊瀟灑,剛毅的面孔,清澈的眼睛,是農民的兒子。馬文超,圓圓的臉上長著一雙笑眯眯的大眼睛,是中學教師的兒子。李保國,長方臉,眼鏡後面閃動著一雙機靈的眼睛,是工人的兒子。三個人雖然出身不同、個頭不同,但性格相投。他們從步入哈工大的校門開始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三個人一同起床,一同吃飯,一同上課,一同就寢,一同去圖書館。今天,他們又一同走向畢業答辯教室。
哈工大工程物理系核物理專業應屆畢業生的畢業答辯在主樓內的一間小教室里進行。教室里,只有前兩排座位上坐著10多位答辯委員會的委員,顯得空空蕩蕩的。黑板上,寫著一行清晰、工整的粉筆字:幾種材料的γ射線線性吸收係數的測定。講台旁邊的圖架上掛著一張曲線圖。圖上畫著四條曲線,各條曲線旁分別標註鉛、鐵、銅、鋁。圖的下方是一行清晰、工整的毛筆字:幾種材料的γ射線線性吸收係數。林清泉站在講台上用教鞭指點著曲線圖正在講解他的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的委員們和林清泉的導師——副教授楊華聚精會神地聽著。答辯委員會主席是馬光教授。楊華是馬教授的夫人。臉上汗津津的林清泉講完後,把教鞭放在講桌上,舉目望著他的老師們,說:“各位老師,我的論文宣讀完了。謝謝!”
馬教授說:“林清泉同學的論文講完了,現在請各位委員提問。”
“林清泉同學,請問,你在將線性吸收係數換算成質量吸收係數時,所使用的材料密度,是你自己測量的呢還是用書本上的?”一位戴眼鏡的老教授率先發問。林清泉答道:“教授,是我自己測量的。”“為什麼不用書本上的呢?那多省事啊!”那位教授繼續問。林清泉回答:“第一,趁此機會,我想進一步鍛鍊和提高我套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第二,我想進一步鍛鍊和提高我的實驗動手能力,一個科技工作者,不能眼高手低。”楊華點點頭。馬教授高興地說:“說得好!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誇誇其談、紙上談兵,動手能力很差,連個實驗都做不好,那就是我們教學的一個缺欠。”
“大家都知道,測量材料的密度需要測量它的重量和體積,用天平可以把材料的重量稱得很準,但是要測準形狀不規則材料的體積就不那么容易了。請問林清泉同學,你是如何測量你所用的幾種材料的體積的?”一位中年女講師接著問。林清泉答:“我沒有採用直接的測量方法,而是採用間接的測量方法。就是把這塊材料先在天平上稱量一次,然後再用一根頭髮絲繫著這塊材料放進盛水的量杯中再稱量一次,於是便得到了兩次稱量的重量差。根據阿基米得原理,我們便不難準確地得到它的體積。”“林清泉同學,你的科研作風嚴謹,考慮問題周到細緻,希望你到了工作崗位之後,繼續發揚這種精神!”那位女講師滿意地說。林清泉謙虛地說:“謝謝老師的鼓勵,我一定不辜負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和殷切期望!”楊華微微一笑,為她的學生,也為自己。馬教授說:“時間到了,提問到此結束。林清泉同學,你可以走了。”林清泉從架子上取下那張曲線圖,從講桌上拿起他的畢業論文,走下講台。“林清泉,請你把馬文超叫進來,讓李保國做好準備。”馬教授囑咐。林清泉邊開門邊應道:“好的。” 林清泉出得門來,趕緊掏出手帕擦汗,邊擦邊對等在門口的兩位老同學傳達:“馬文超,請你進去!李保國,請你做好準備!”馬文超拿著他的畢業論文和一捲圖紙,推門進了教室。“怎么樣,嚇尿褲子了沒有?”李保國問。林清泉道:“尿沒嚇出來,汗倒是嚇出一身。”
答辯完的第三天,馬教授宣布了畢業論文評定結果:林清泉得了優秀,而馬文超和李保國卻只得了良好。他們三人出了大樓,漫步在林蔭道上,邊走邊議論。“林清泉,你的畢業論文得了優秀,我衷心祝賀你。”李保國說,“但是,我看你是沾了你導師的光,因為她是馬教授的夫人。”“耳邊風厲害呀!”馬文超添油加醋地說,“楊教授在馬教授耳邊美言你幾句,就使你的論文提高一個檔次。”“你們倆不服氣嗎?”
P1-2
北國冰城哈爾濱,1963年的夏天。
陽光燦爛,松花江流水滔滔,太陽島上綠樹成蔭,美不勝收。
聞名遐邇的哈爾濱,素有“東方莫斯科”之稱。她有不少俄式建築:秋林公司、索菲亞大教堂和喇嘛台。喇嘛台也是一座教堂,它矗立在南崗區紅軍街的一個十字路上,特別醒目。從喇嘛台往西是哈爾濱火車站,往北是東大直街,往南是西大直街。兩座全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和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恰恰都位於南崗區,哈工大在西大直街上,哈軍工在東大直街上。
西大直街上,來來往往的大卡車、小汽車、公共汽車、無軌電車、有軌電車,絡繹不絕。路兩旁的林蔭道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川流不息。一輛有軌電車“轟隆轟隆”地從喇嘛台方向開過來,在“哈工大”站停下,乘客們下上車後,電車一直朝前開去;迎面開過來的一輛有軌電車響著“叮零零”的鈴聲到達“哈工大”站,乘客們下車後,電車朝喇嘛台方向開去。“哈工大”站北面,一座大樓高聳入雲,這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主樓。主樓的旁邊是電機樓,電機樓的對面是機械樓。
在剛下車的人流中,走過來三個英姿勃勃的大學生。他們穿戴打扮一個樣,上身白襯衣,下身藍褲子,腳蹬一雙黑色塑膠涼鞋。他們一手拿著一本畢業論文,一手拿著一卷掛圖,並肩朝主樓走去。這三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高個子的叫林清泉,矮個子的叫馬文超,中流個子、戴一副近視眼睛的叫李保國。林清泉,英俊瀟灑,剛毅的面孔,清澈的眼睛,是農民的兒子。馬文超,圓圓的臉上長著一雙笑眯眯的大眼睛,是中學教師的兒子。李保國,長方臉,眼鏡後面閃動著一雙機靈的眼睛,是工人的兒子。三個人雖然出身不同、個頭不同,但性格相投。他們從步入哈工大的校門開始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三個人一同起床,一同吃飯,一同上課,一同就寢,一同去圖書館。今天,他們又一同走向畢業答辯教室。
哈工大工程物理系核物理專業應屆畢業生的畢業答辯在主樓內的一間小教室里進行。教室里,只有前兩排座位上坐著10多位答辯委員會的委員,顯得空空蕩蕩的。黑板上,寫著一行清晰、工整的粉筆字:幾種材料的γ射線線性吸收係數的測定。講台旁邊的圖架上掛著一張曲線圖。圖上畫著四條曲線,各條曲線旁分別標註鉛、鐵、銅、鋁。圖的下方是一行清晰、工整的毛筆字:幾種材料的γ射線線性吸收係數。林清泉站在講台上用教鞭指點著曲線圖正在講解他的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的委員們和林清泉的導師——副教授楊華聚精會神地聽著。答辯委員會主席是馬光教授。楊華是馬教授的夫人。臉上汗津津的林清泉講完後,把教鞭放在講桌上,舉目望著他的老師們,說:“各位老師,我的論文宣讀完了。謝謝!”
馬教授說:“林清泉同學的論文講完了,現在請各位委員提問。”
“林清泉同學,請問,你在將線性吸收係數換算成質量吸收係數時,所使用的材料密度,是你自己測量的呢還是用書本上的?”一位戴眼鏡的老教授率先發問。林清泉答道:“教授,是我自己測量的。”“為什麼不用書本上的呢?那多省事啊!”那位教授繼續問。林清泉回答:“第一,趁此機會,我想進一步鍛鍊和提高我套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第二,我想進一步鍛鍊和提高我的實驗動手能力,一個科技工作者,不能眼高手低。”楊華點點頭。馬教授高興地說:“說得好!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誇誇其談、紙上談兵,動手能力很差,連個實驗都做不好,那就是我們教學的一個缺欠。”
“大家都知道,測量材料的密度需要測量它的重量和體積,用天平可以把材料的重量稱得很準,但是要測準形狀不規則材料的體積就不那么容易了。請問林清泉同學,你是如何測量你所用的幾種材料的體積的?”一位中年女講師接著問。林清泉答:“我沒有採用直接的測量方法,而是採用間接的測量方法。就是把這塊材料先在天平上稱量一次,然後再用一根頭髮絲繫著這塊材料放進盛水的量杯中再稱量一次,於是便得到了兩次稱量的重量差。根據阿基米得原理,我們便不難準確地得到它的體積。”“林清泉同學,你的科研作風嚴謹,考慮問題周到細緻,希望你到了工作崗位之後,繼續發揚這種精神!”那位女講師滿意地說。林清泉謙虛地說:“謝謝老師的鼓勵,我一定不辜負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和殷切期望!”楊華微微一笑,為她的學生,也為自己。馬教授說:“時間到了,提問到此結束。林清泉同學,你可以走了。”林清泉從架子上取下那張曲線圖,從講桌上拿起他的畢業論文,走下講台。“林清泉,請你把馬文超叫進來,讓李保國做好準備。”馬教授囑咐。林清泉邊開門邊應道:“好的。” 林清泉出得門來,趕緊掏出手帕擦汗,邊擦邊對等在門口的兩位老同學傳達:“馬文超,請你進去!李保國,請你做好準備!”馬文超拿著他的畢業論文和一捲圖紙,推門進了教室。“怎么樣,嚇尿褲子了沒有?”李保國問。林清泉道:“尿沒嚇出來,汗倒是嚇出一身。”
答辯完的第三天,馬教授宣布了畢業論文評定結果:林清泉得了優秀,而馬文超和李保國卻只得了良好。他們三人出了大樓,漫步在林蔭道上,邊走邊議論。“林清泉,你的畢業論文得了優秀,我衷心祝賀你。”李保國說,“但是,我看你是沾了你導師的光,因為她是馬教授的夫人。”“耳邊風厲害呀!”馬文超添油加醋地說,“楊教授在馬教授耳邊美言你幾句,就使你的論文提高一個檔次。”“你們倆不服氣嗎?”
P1-2
後記
作為中國核試驗的主力軍——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原國防科委第21研究所)於1963年7月在北京誕生。1966年10月,研究所從北京通縣遷移到新疆紅山。1987年9月,研究所又從紅山遷移到西安。從此,研究所才安定下來。
由於西安條件所限,1987年至1990年間,參加當年放化分析任務的第七研究室的同志們便從西安回到紅山,在放化樓里完成任務後再返回到西安。千里迢迢,來來往往,很麻煩,也很辛苦。當時,我是α組的組長,是主力隊員,每次任務自然都少不了我。在執行任務期間,面對人去樓空的冷清,再也看不到昔日紅山繁榮、熱熱鬧鬧的景象,我不由感到寂寞與孤獨。夜深人靜之時,我躺在床上睡不著,閃光、火球、蘑菇雲、飛機、火箭……在我眼前不斷閃過,揮之不去。於是,我漸漸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寫一部小說,把中國核試驗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張愛萍、張蘊鈺和程開甲等,把為核試驗建立卓越功勳的核試驗基地全體官兵、為核試驗立下汗馬功勞的研究所的年輕科學家們,把我們第七研究室和取樣隊的戰友們,通通寫進小說中,那一定很有意義和很有趣味。願望是美好的,然而卻是很不現實的,任務忙,工作緊,我根本沒有時間寫。
1999年10月我退休了,我寫小說的機會來了。
2002年7月28日,我的處女作《當蘑菇雲滾滾升起的時候》,在黑龍江日報社主辦的《生活報》上發表,引起了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及許多校友的注意。初步的成功使我增強了信心,於是,我下定決心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經過十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經過十幾次反覆的修改,我終於完成了長篇小說《羅布泊之歌》的創作。
2011年10月,我把《羅布泊之歌》書稿送到某文藝出版社,因為作品涉及核試驗這個重大題材,沒有把握,選題沒有通過,書稿被退了回來。
同年的12月28日,由中山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零時”起爆——羅布泊的回憶》這部大型回憶錄在廣州公開發行,基地的老領導以及數十位老戰友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發行儀式,隆重而熱烈。我靈機一動:找中山大學出版社合作,不會因為牽涉核試驗這一題材而遭拒,再加上我的老戰友陳君澤是本書的主編,家住廣州市,他不但文筆好,而且和中山大學出版社打過長期交道,是我最理想的代理人。 於是,2012年1月5日我通過信箱給陳君澤發去了一封求助信。陳君澤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請求,願意做我的全權代表,幫我辦理小說出版的具體事宜。
1月18日,我把存有書稿的隨身碟用特快專遞寄給陳君澤。
1月29日,陳君澤將隨身碟交給中山大學出版社的社科編輯室主任嵇春霞副編審。
4月27日,陳君澤與出版社正式簽訂了出版契約。
6月5日,我收到陳君澤轉來嵇春霞主任的郵件。未曾料到,嵇春霞主任對本書給了如此高的評價,使我忐忑不安的心情頓時踏實了,不再誠惶誠恐。小說的質量是小說的生命,質量沒有問題,小說的出版就不是問題的問題了。慶幸我遇到伯樂了。
但是,好事多磨,只是在編審過程中,還是花了比較長的時間。因為牽涉核試驗這一重大課題,為了慎重起見,中山大學出版社把書稿送交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廣東省新聞出版局便上報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出版總署又將其轉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又將其轉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政治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政治部組織一些專家對作品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評審,並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見。之後,再一級一級地反饋回來。當中山大學出版社接到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的最後通知時,已經是2013年的4月中旬了。
《羅布泊之歌》的出版,是我在古稀之年,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作出的微薄貢獻,也是為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五十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
《羅布泊之歌》的出版,我要特別感謝兩個人:一位是我的老戰友陳君澤,一位是本書的責任編輯嵇春霞。陳君澤作為我的委託人,他承擔了在廣州的全部出版事宜,與出版社簽約、聯繫和不斷溝通,還代我修改書稿,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嵇春霞作為本書的責任編輯,審查書稿,送審書稿,提出建議,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尤其是她對本書的評價,是對我的熱情鼓勵和積極鞭策,我沒齒難忘。儘管我已年邁,在適當的時機,我一定要親赴廣州,當面向二位致謝,並致以崇高的敬禮。
楊吉純
2013年7月22日於北京
由於西安條件所限,1987年至1990年間,參加當年放化分析任務的第七研究室的同志們便從西安回到紅山,在放化樓里完成任務後再返回到西安。千里迢迢,來來往往,很麻煩,也很辛苦。當時,我是α組的組長,是主力隊員,每次任務自然都少不了我。在執行任務期間,面對人去樓空的冷清,再也看不到昔日紅山繁榮、熱熱鬧鬧的景象,我不由感到寂寞與孤獨。夜深人靜之時,我躺在床上睡不著,閃光、火球、蘑菇雲、飛機、火箭……在我眼前不斷閃過,揮之不去。於是,我漸漸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寫一部小說,把中國核試驗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張愛萍、張蘊鈺和程開甲等,把為核試驗建立卓越功勳的核試驗基地全體官兵、為核試驗立下汗馬功勞的研究所的年輕科學家們,把我們第七研究室和取樣隊的戰友們,通通寫進小說中,那一定很有意義和很有趣味。願望是美好的,然而卻是很不現實的,任務忙,工作緊,我根本沒有時間寫。
1999年10月我退休了,我寫小說的機會來了。
2002年7月28日,我的處女作《當蘑菇雲滾滾升起的時候》,在黑龍江日報社主辦的《生活報》上發表,引起了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及許多校友的注意。初步的成功使我增強了信心,於是,我下定決心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經過十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經過十幾次反覆的修改,我終於完成了長篇小說《羅布泊之歌》的創作。
2011年10月,我把《羅布泊之歌》書稿送到某文藝出版社,因為作品涉及核試驗這個重大題材,沒有把握,選題沒有通過,書稿被退了回來。
同年的12月28日,由中山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零時”起爆——羅布泊的回憶》這部大型回憶錄在廣州公開發行,基地的老領導以及數十位老戰友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發行儀式,隆重而熱烈。我靈機一動:找中山大學出版社合作,不會因為牽涉核試驗這一題材而遭拒,再加上我的老戰友陳君澤是本書的主編,家住廣州市,他不但文筆好,而且和中山大學出版社打過長期交道,是我最理想的代理人。 於是,2012年1月5日我通過信箱給陳君澤發去了一封求助信。陳君澤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請求,願意做我的全權代表,幫我辦理小說出版的具體事宜。
1月18日,我把存有書稿的隨身碟用特快專遞寄給陳君澤。
1月29日,陳君澤將隨身碟交給中山大學出版社的社科編輯室主任嵇春霞副編審。
4月27日,陳君澤與出版社正式簽訂了出版契約。
6月5日,我收到陳君澤轉來嵇春霞主任的郵件。未曾料到,嵇春霞主任對本書給了如此高的評價,使我忐忑不安的心情頓時踏實了,不再誠惶誠恐。小說的質量是小說的生命,質量沒有問題,小說的出版就不是問題的問題了。慶幸我遇到伯樂了。
但是,好事多磨,只是在編審過程中,還是花了比較長的時間。因為牽涉核試驗這一重大課題,為了慎重起見,中山大學出版社把書稿送交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廣東省新聞出版局便上報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出版總署又將其轉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又將其轉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政治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政治部組織一些專家對作品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評審,並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見。之後,再一級一級地反饋回來。當中山大學出版社接到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的最後通知時,已經是2013年的4月中旬了。
《羅布泊之歌》的出版,是我在古稀之年,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作出的微薄貢獻,也是為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五十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
《羅布泊之歌》的出版,我要特別感謝兩個人:一位是我的老戰友陳君澤,一位是本書的責任編輯嵇春霞。陳君澤作為我的委託人,他承擔了在廣州的全部出版事宜,與出版社簽約、聯繫和不斷溝通,還代我修改書稿,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嵇春霞作為本書的責任編輯,審查書稿,送審書稿,提出建議,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尤其是她對本書的評價,是對我的熱情鼓勵和積極鞭策,我沒齒難忘。儘管我已年邁,在適當的時機,我一定要親赴廣州,當面向二位致謝,並致以崇高的敬禮。
楊吉純
2013年7月22日於北京
序言
長篇小說《羅布泊之歌》以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進行的大氣層核試驗為背景,以核試驗基地取樣隊採集蘑菇雲的故事為主線,真實而又藝術地再現了新中國第一代青年知識分子投筆從戎、獻身國防、不畏艱難、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的精神風貌和鏖戰於蘑菇雲下的風采,熱情地謳歌了他們熱愛祖國、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兩彈一星”精神,同時也生動地描述了他們的愛情、友情、親情和家庭生活……
在這部小說里,通過對林清泉等人物的塑造及其活動場景的描寫,真實地反映歷次核試驗的情景。——這是歷史,不容虛構。除了國家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等部委以及基地司令員採用真名實姓之外,小說中的人物從普通的幹部、戰士到基地領導均用了化名,但其原型就在我們當中。我的戰友們都會在這部小說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走過的足跡。
我塑造的主要人物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往大了說也不過是一些小科學家。他們像夜空里閃爍的群星數也數不清,分也分不明。然而,就是這些小人物,在羅布泊核試驗場上,不畏艱險、衝鋒陷陣、上天入地,演繹了一曲史無前例的、轟轟烈烈的、扣人心弦的“羅布泊之歌”。
楊吉純
2011年10月於西安
在這部小說里,通過對林清泉等人物的塑造及其活動場景的描寫,真實地反映歷次核試驗的情景。——這是歷史,不容虛構。除了國家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等部委以及基地司令員採用真名實姓之外,小說中的人物從普通的幹部、戰士到基地領導均用了化名,但其原型就在我們當中。我的戰友們都會在這部小說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走過的足跡。
我塑造的主要人物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往大了說也不過是一些小科學家。他們像夜空里閃爍的群星數也數不清,分也分不明。然而,就是這些小人物,在羅布泊核試驗場上,不畏艱險、衝鋒陷陣、上天入地,演繹了一曲史無前例的、轟轟烈烈的、扣人心弦的“羅布泊之歌”。
楊吉純
2011年10月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