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嶺國小

羅嶺國小

羅嶺國小,是社會上一種公益活動,目的在於通過援助資金、物資等有意義的活動,幫助落後省份、縣、市、鄉鎮等地方建校辦學,或對接貧困學生,或長期在教育教學方面全面幫助提高,以此給一個地方帶來希望與夢想,儘快致富奔小康。

基本介紹

籌建計畫,社會貢獻,發展歷程,

籌建計畫

凡捐款25萬元援建希望國小和10萬元資助改造危舊校舍者,均可將捐款匯至中國青基會,並來人或以函電方式提出捐款意願和有關要求。捐贈者可在實施希望工程的貧困地區選擇建校地點、提出相關要求,也可請中國青基會按照其資助計畫在貧困地區代為選點。如捐贈者需要,可同中國青基會簽署捐資建校協定書,以保證意願的落實。
建校地點、規模經中國青基會同建校地所在省(區、市)希望工程實施機構考察認定後,即由中國青基會、省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和建校地所在縣級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簽署《資助建校協定書》,對建校的規模、設計、工程預算、匹配資金、工程進度、 款時間、工程決算和審計等各項工作及各方責任和義務作出詳細規定,依法管理。學校建成後,由中國青基會統一授發希望國小校牌。捐贈者在建校過程中,可隨時監督工程的進展情況,並可提出質詢或進行實地考察,亦可參加學校奠基儀式或竣工典禮。

社會貢獻

希望工程是中國青基會發起倡導並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其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希望工程校園,建設希望國小,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實施以來,至2004年15年間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22億多元,資助250多萬名貧困學生上學讀書,援建希望國小9508所,在每100所農村國小中,就有2所是希望工程望國小。
希望工程望國小,培訓希望國小和農村國小教師2300餘名。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評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經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民間社會公益事業。
希望工程在中國青基會及其授權的各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的努力推動下,得到了社會各界、海內外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實施成果和綜合效益,贏得了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高度評價,已成為我國最具社會影響和享有崇高聲譽的民間公益事業
希望工程的實施,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弘揚了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990年9月5日,鄧小平為“希望工程”題名。“希望工程”是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於1989年發起的一項公益事業。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1992年6月10日和10月6日,鄧小平同志兩次以“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1991年11月,江澤民同志為希望工程題詞“支持希望工程,關心孩子成長。”他還多次為希望工程捐款,到貧困地區專門看望失學的孩子,並囑咐一定要解決好失學問題。1992年3月,李鵬同志為希望工程題詞“希望工程,救助貧困,興學利民,造福後代。[1]

發展歷程

1989年10月30日,自“希望工程”開始實施,一所所希望國小隨著公益和慈善的波浪,在大山深處、在窮鄉播種“希望”。
1990年5月19日,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基會,在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中心國小原址上修建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國小。
南溪鎮曾走出過14位開國將領。長期以來,由於貧困,這裡的許多孩子上不起學。過去南溪中心國小校舍由破舊的彭氏祠堂翻建而成。
而如今,記者在金寨希望國小里看到,其前身南溪國小的破舊祠堂已不見蹤影,學校里教學樓乾淨明亮,不僅建了圖書室,還設有微機教室。
校長彭大海告訴記者,學校的教學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學校由原來的8個班、400餘人,發展到21個班、1410人。19年來,金寨縣希望國小共培養4000餘名畢業生,其中有400多人考上大學。
隨著全國第一所希望國小落成,在持續如潮的社會捐助下,希望國小以每年760多所的速度遞增,上萬所貧困地區的農村國小告別危房,上千萬少年兒童直接受益。圖書室、數字電影設備、希望網校、快樂體育園地、快樂音樂教室等教育設施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四川地震災區已立項開工建設200多所希望國小,9月1日前已有79所學校竣工並投入使用,今年年底將有95%的學校建成並投入使用,餘下學校將於明年3月前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
20年來,希望工程建設希望國小1.5萬多所,捐贈希望工程圖書室1.4萬多個,培訓鄉村國小教師5.6萬餘名。上萬所貧困地區的農村國小告別危房,成為希望國小,其中,80%集中在中國的西部、中部和東北三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