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傳統民間藝術。始於明代,據1982年版的《羅山縣誌》記載,羅山皮影源自河北灤州,從明嘉靖年間(公元1552年至1566年)開始在信陽市的羅山縣繁衍生長,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經過多少代皮影藝人的加工、提高,羅山縣皮影藝術已經成熟,影人製作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生、旦、淨、醜行當齊全,音樂旋律流暢,唱詞、道白雅俗共賞,樂隊簡約合理的戲劇藝術,成為中國戲劇園中的一支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山皮影
- 所屬地區:河南 · 信陽 · 羅山縣
- 遺產編號:Ⅴ—4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基本介紹,影人特點,表演形式,傳說故事,傳承意義,
基本介紹
文化遺產名稱:羅山皮影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羅山縣
遺產級別: 市
歷代相傳的羅山皮影戲劇目有416個,其中經常演出的有231個,多取材於古典文學名著。
影人特點
羅山皮影的影人是牛皮製成的,有別於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稱“一擔箱”,一般由8個人組成,全箱(道具)為120套剪影,一塊長6尺、寬3尺的白布作影幕,每個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撐。表演時,樂手在幕後既伴奏又配音還要伴唱。伴奏樂器主要是胡琴、嗩吶、鑼鼓,最有特點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於某種戲曲音樂,而且還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燈歌等多種形式,因此唱腔選擇相當寬泛,也使得它更貼近民眾。
表演形式
羅山縣皮影戲的表演,與其他地方戲的表演大不相同。幾百年來,沿襲至今,皆是演員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於影幕之上。根據劇情的發展,舉、止、動、靜,喜、怒、哀、樂的表現,都要靠演員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戲好唱,三根棍難戳。”方純華說,影子的拿法很有學問,講究技巧,它需要根據劇中人物的行當不同而各有差異。
皮影的戲班不大,只有五六個人。演戲的行頭和道具不像大劇團那么繁瑣,最多兩隻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一般每隻箱子裡都有三四百個不同的影人頭和百八十個影人身,皇帝太監、文臣武將、神仙妖怪,一應俱全;山石草木、樓台亭宇、龍車鳳輦、飛禽走獸,應有盡有。
傳說故事
在西漢武帝的時候,他的愛妃李夫人病故,很長一段時間,西漢武帝都沉浸在巨大的打擊之中,茶飯不思,日漸消瘦。百官看著心痛,卻無能相幫。這時.方士李少翁便想出了一個高招,他將李夫人的樣子刻於皮革之上.隔著帷帳操作。這時,西漢武帝便看見了李夫人的倩影,只見那李夫人時坐時行,面貌親切,李少翁的方術果然奏效。讓西漢武帝得以從巨大的悲痛中解脫。而皮影便是由此演繹而來,直至今天。
傳承意義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或“影戲”,是廣泛流傳於中國傳統民間的一種造型藝術與戲曲藝術相互影響、並行發展的綜合性藝術。據《中國皮影志》介紹,中國皮影戲共分河南、山西、陝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其中,河南皮影戲就是以羅山為代表的羅山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