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旦

羅學旦,清朝嘉應州興寧縣人。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拔貢生,乾隆年間,先後在四川犍為、資陽、遂寧、威遠、定遠、蓬溪和直隸大城縣等地任知縣,頗有政績。其名作有《魯亭詩集》、《萬壽生生圖》、《萬佛圖》、《烏魯木齊賦》、《佛說佛名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學旦
  • 別名:字次周,號魯亭
  • 國籍:清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嘉應州興寧縣
  • 出生日期:1707年
  • 逝世日期:1781年
  • 代表作品:《中國畫學全史附錄》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史料記載,著作之爭,

人物生平

羅學旦(1707-1781),字次周,號魯亭。雍正十三年,28歲的羅學旦以拔貢的身份踏入官場,初充正白旗官學教習。八旗官學是清王朝教育八旗貴族子弟的學堂,隸屬於國子監,教學嚴謹。羅學旦任教習時,“謹禮節、嚴課程,弟子入見雖燕閒必正衣冠,否則面折之”,主管官員和碩簡親王很敬重他,認為他教訓有方,特贈匾一方。某次皇帝巡視國子監,由羅學旦進講四子書,深得意旨,特寫一“福”字以賜。羅學旦聲音洪亮,大學士于敏中私下告誡他,羅學旦反駁道,我是在代聖賢立言,理當如此。
羅學旦任教習三年期滿,成績一等,揀選為知縣任用,分發四川,歷任犍為、資陽、遂寧、威遠、定遠、蓬溪知縣。自張獻忠起義,四川城社俱毀,定遠(今武勝縣)雍正八年才重建縣治,學宮初創。乾隆十二年,定遠知縣羅學旦上任次日即視察學宮,認為“伊欲人文蔚起,風流而令行,端自學宮始”,於是捐俸百金以興文廟,邑人相繼慷慨解囊,歷時八月建成。光緒《定遠縣誌》評價他“倡修學宮,振興文教,一時士風丕變”,並認為他是“以卓異升遷去”。鹹豐《興寧縣誌》也評價他“為治有吏才,沉冤疑獄,多所昭雪”,還記載了蓬溪縣三年沉冤,羅學旦蒞任即一夕昭雪的一節事跡。
事實上,羅學旦並未得到升遷。約乾隆十七年,羅學旦四川任滿,此後一直閒居。至乾隆二十六年,他才討了個直隸大城知縣的官,就這都還是靠他進呈《萬壽生生》、《佛說佛名經》圖冊,得了乾隆皇帝和太后的喜歡才得到的。羅學旦性格剛直,“事上官不肯阿諛”,故官場屢屢受挫。乾隆二十九年,直隸總督方觀承參奏羅學旦經辦子牙河工程“既不在工料理,任聽縣丞短髮價值,以至民夫逃逸。甚且縱令居民占種,按畝索錢,置民瘼利害於不問。”皇上震怒,羅學旦被革職謫戍新疆。五年後羅學旦才從新疆撤回,年屆六旬的他寫出了一篇洋洋大賦《烏魯木齊賦》。甚至在乾隆四十六年的三月三日,七十四高齡的他仍與時任知縣衛晞駿泛舟興寧鯉湖,仿蘭亭雅韻而作了首《鯉湖修禊》詩。

軼事典故

他曾七任知縣,羅師楊卻說他“實不善宦”。他創作的《萬壽生生》《佛說佛名經》圖冊為清宮內府所藏
其《烏魯木齊賦》曾長期被當作是紀曉嵐所作。興城東郊的寧新街道水樓村石陂窩,是客家研究大家羅香林的出生地。距羅香林故居五百米開外的社角圍,一座普普通通的老屋,一副“七篆流風;八旗化雨”的對聯已經連續張貼了二百多年。鮮為人知的是,這副對聯出自《四庫全書》總載、乾隆帝師曹秀先,他所評價的正是此屋故主——羅學旦。
令皇上、太后“大悅”的二幅書畫
不善為官的羅學旦,在書畫方面卻頗為擅長,他的二幅書畫曾進呈御覽,被皇家內府所收藏。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南巡,對進獻詩畫的官員舉人們大多賞緞一疋,進獻《萬壽生生》圖冊的羅學旦卻獲賜四疋,並命修入國史館,可見是頗稱乾隆心意的。《清實錄》曾記載此事。2015年,故宮博物院九十周年院慶舉行“普天同慶——清代萬壽盛典展”,展出的故宮藏品中即有羅學旦的《萬壽生生》圖冊,圖冊說明為“四川蓬溪縣知縣羅學旦書”“清乾隆寫本,禹鼎篆,不分卷,進呈寫本。磁青紙,冊頁,泥金框欄,行格。” 一篇介紹此次展覽的文章提到,為烘托清代帝後萬壽的喜慶氣氛,展覽序廳四周牆上用不同的篆體“壽”字裝飾,這些“壽”字即“出自清人羅學旦的《萬壽生生圖》”。
鹹豐《興寧縣誌》記載,在“己卯(乾隆二十四年)太后萬壽”期間,羅學旦又曾進獻《萬佛圖》,“太后大悅,賜香珠金扇荷包。”今查民國國民政府古物陳列所編撰的《內務部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羅學旦此次創作進獻的應是《佛說佛名經》冊頁。該書冊共十冊,“金絲闌,磁青箋本。縱七寸九分強,橫七寸四分強。泥金楷書。冊各十一頁。”“各冊背面,描金佛像。上方均有楷書分標偈贊題識。前後各有描金雲龍一頁。”其中第一冊“有萬佛圖經序一頁,楷書計十六行。”第十冊“有楷書一頁,贊語八行,款原任四川蓬溪縣知縣臣羅學旦薰沐敬書恭進。”
“出入漢魏六朝”的《烏魯木齊賦》
清初開疆拓土,國家大一統的盛世局面,使乾嘉間興起了一股創作邊疆輿地賦的文學風潮,其中關於新疆的辭賦最為著名的,是被邊疆史學家吳豐培先生稱為“新疆四賦”的《新疆北路賦》《新疆南路賦》《天山賦》和《烏魯木齊賦》。《烏魯木齊賦》最早見於嘉慶年間編撰的新疆志書《三州輯略》,作者署名為紀昀,此後相關書籍都因襲了這一說法,但《烏魯木齊賦》的真正作者實為羅學旦。鹹豐《興寧縣誌》記載,羅學旦“旋補大城知縣,在任三年,以河工被議,謫戌,進《烏魯木齊賦》,遂復原職。”清代興寧籍的考據家胡曦曾親眼見過該賦的初寫本,寫本用雲藍金花箋書寫,凡三十四版,版長五寸,廣三寸二分,一幀六行,行十六格,空三格抬寫,每行凡十三字,泥金書,末署“原任直隸大城縣給銜知縣臣羅學旦恭進”十七字。紀昀的相關著作中均未收錄此作,近年也有學者論文指出這一錯誤,因此可以確認,《烏魯木齊賦》的作者並非大學士紀昀而是興寧的羅學旦。
羅學旦曾著有《魯亭詩集》,但已久佚無存。1973年,羅香林教授將其遺存詩文輯為《魯亭詩文鈔》收錄於《興寧先賢叢書》第五冊,內中即有此賦。《魯亭詩文鈔》存有《答林良銓慰贈即步原韻》詩五首,從該詩“彈指胥江十二年”“一望楚天人不見”“日月銷磨鞍背上,紅山呵凍五年多。”“未了生平志補遺,騷人何事見秋悲。興來擬作三都賦,賦得新疆全盛時。”等詩句可知,羅學旦模仿左思《三都賦》創作《烏魯木齊賦》,是在謫戌烏魯木齊五年之後的湖北歸途之上,時間是與林良銓蘇州分別十二年後即約在乾隆三十二年。《烏魯木齊賦》序中有言“恭奉慈慶”,推斷羅學旦完成該賦後進呈的時間是在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后八十大壽的乾隆三十六年。
鹹豐《興寧縣誌》說羅學旦“天性嗜學,自少至老未嘗釋卷,其為文淵博瑰麗,出入於漢魏六朝間。”《烏魯木齊賦》全文洋洋灑灑二千四百一十二字,描述了當地的歷史淵源、山川形勢、資源物產和歷史人文,鋪張排比,辭藻華麗,多有漢魏大賦風貌。胡曦評論此賦“瑰姿璚采,上駕都京,書法尤直逼二王”,是將羅學旦此賦文學水平視如賦作名篇《三都賦》、《二京賦》,書法亦有王羲之、王獻之的風采,雖嫌誇張過譽,然從詩賦、書法都頗為有名的胡曦口中說出,應也不可小看。值得注意的是,羅學旦之孫羅煌亦曾作有二千餘字的《台灣賦》一篇,可謂繼祖風烈,羅香林評為“雖氣骨少遜,而典型輒正”。

史料記載

鹹豐《興寧縣誌》:羅學旦,字次周,號魯亭,雍正乙卯拔貢生。由教習出知四川蓬溪縣事,旋落職。乾隆丁丑,高宗南巡,進《萬壽生生圖》,上命修入國史館,並賜鍛四匹。巳卯,太后萬壽,進《萬佛圖》,太后大悅,賜香珠、金扇、荷包,天子召見,發直隸,旋補大城知縣。在任三年,以河工被議,謫。戌旦,進《烏魯木齊賦》,遂復原職。旦天性嗜學,自少至老未嘗釋卷,其為文淵博瑰麗,出入於漢魏六朝間,故屢以文字受主知,為治有吏才,沉冤疑獄,多所昭雪。蓬溪劉氏,嫠婦也。生一子,素無賴。鄰人有種樹為業者,劉氏子履盜之,一夕偵得之,砍而?諸百里之外。劉氏訴於官,官莫得屍。三年而獄不具,旦蒞任,召劉氏,問其子狀,劉氏以實告,遂擒種樹者。一鞫而服,合邑驚為神。然太剛,事上官,不肯阿諛,故屢起屢躓。其教人也,謹禮節嚴,課程弟子入見,雖燕閒必正衣冠,否則面折之。教習時,和碩簡親王雅重之,謂旦教訓有方,賜之匾。值駕幸太學,旦進講四子書,稱旨,賜福字一。大學士王耐圃先生以聲太洪私誡旦,旦曰代聖賢立言理固應爾,其生平識見,明決類如此。歷署威遠、定遠、資陽、犍為、遂溪,皆有聲。大司冠曹地山先生有“八旗化雨三年學,七篆流風百里侯”之句,蓋紀實也。年七十八卒於家。
《乾隆實錄卷之七百零八》:○諭曰、方觀承參奏、大城縣知縣羅學旦。經辦子牙河工程。弊混剋扣。並勒取婪索各款。請革職審擬一摺。河工關係水利民生。最為緊要。羅學旦以承辦之員。既不在工料理。任聽縣丞短髮價值。以至民夫逃逸。甚且縱令居民占種。按畝索錢。置民瘼利害於不問。情罪重大。與辦賑侵漁肥槖者何異。此等非尋常劣員婪索可比。非立予重懲。不足示儆。羅學旦著革職拏問。嚴審定擬治罪。

著作之爭

著《烏魯木齊賦》
乾隆二十九年,羅學旦因經辦子牙河水利工程不力,遭到直隸總督方觀承參奏,被乾隆皇帝發配烏魯木齊。服役五年間,他對新疆的風物人情瞭然於胸,撰寫2412字文采斐然的《烏魯木齊賦》。乾隆三十六年(1771)返回故里。這年十一月,恰逢皇太后八十大壽,他 以該賦進呈皇上。開頭序言:“臣前以奉職無狀,蒙恩薄譴,發往茲土,戴罪效力。廬此五年,俾得備覽其幅員風物與其民,鼓舞作新,詠仁蹈德。茲奉恩綸,復回舊里,感激皇仁,倍萬眾庶。因於習睹之餘,不揣搗昧,謹撰《烏魯木齊賦》一篇,並圖其地上進。”
《烏魯木齊賦》的作者之爭
2016年,哈爾濱師範大學副教授李永泉在《新疆大學學報·西域研究》雜誌(2016.2期)發表《〈烏魯木齊賦〉非紀昀作考辯》,指出“廬此五年”不符合紀昀的經歷。紀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秋發配烏魯木齊,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返回京城,加上往返時間也只有三年余。作者查閱了民國十八年鉛印本《興寧縣誌》和羅香林編的《興寧先賢叢書(第五卷》,發現《烏魯木齊賦》的作者是廣東興寧的羅學旦。
2017年,《新疆大學學報》(2017.1期)發表了署名史國強教授的文章《〈烏魯木齊賦〉創作及傳播研究》,指出《三州輯略》所收署名為紀昀的《烏魯木齊賦》,無論從遣戍烏魯木齊的罪名、時間及賜還後的去向,還是創作時間、目的方面看,都非紀昀所作。該賦作者自述情況與羅學旦遣戍經歷基本相符。作者還將胡曦親見初寫本的文章全文刊登。
太學士紀昀在羅學旦發配新疆三年後,因向姻兄泄漏兩淮鹽案而遣戍烏魯木齊。碰巧與羅學旦同年放歸,並在返京途中寫有《烏魯木齊雜詩》,在年底又作《皇太后八旬萬壽天西效祝賦》奉獻朝廷。兩人經歷相似,不同的是,羅學旦兩袖清風回歸故鄉,而紀太學士繼續在京師當他的翰林院編修。相比而言,紀昀的名人效應大,後人編書時難免張冠李戴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