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季則,原名羅益增,1891年出生,湖南省湘鄉縣人。其父母早亡,遺有頗多田產,幼時由哥、嫂扶養。因哥嫂不賢,少年生活多受虐待,後只得早婚分家另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季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省湘鄉縣
- 出生日期:1891年
學業經歷,主要貢獻,
學業經歷
1906年,羅季則考入長沙明德中學。時為晚清時期,革命風潮盛起。明德學校常有黃興等革命黨人來宣傳新思想,革命氛圍很濃。求學期間,羅與同鄉禹之謨相交甚好,由其介紹加入同盟會,多次參加學潮運動,並在禹的帶領下,冒險與學友們一道將陳天華的遺體強行安葬在清政府定為禁地的嶽麓山。
主要貢獻
1907年春,羅季則東渡日本,進入日本私立法政大學,後因病回國。1911年,武昌起義後,同盟會在長沙籌集經費,羅將當年田租谷700餘石全部捐獻。1916年,羅再赴日本,入東京私立中央大學政經科學習。時值日本與袁世凱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激起了留日學生的極力反對。羅被留日學生選為代表,多次參加各校學生代表聯席會,策劃反對條約的學潮運動。在一次學生代表會議中,羅與其他代表全部被日本警察逮捕,激起三千多名留學生罷學回國。1918年羅被日本當局驅逐回國後,赴上海參加留日學生救國團任團附。
1919年秋,羅季則赴法國勤工儉學,入巴黎大學法學院攻讀研究生,其間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說和蘇聯革命方面書籍。後因留法學生生活困難,其作為代表回國,呼籲政府關心學生,進行經濟救濟。回國後,羅將自家占地80餘畝的住宅,半捐半兌給陶龕學校作為校舍,學校後來贈予他“廉義可風”匾額。
1923年,羅在長沙、上海等地從事翻譯工作,並任教於湖南省立政法學堂。1926年北伐戰爭時期,羅由郭沫若介紹加入革命軍總政治部擔任宣傳工作。同年冬羅在武昌加入國民黨,追隨鄧演達,積極宣傳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7年,長沙發生馬日事變,羅的學生共產黨員陳一誠,被國民黨懸賞緝拿,逃至漢口,羅季則親自接陳至寓所,並贈送路費,助陳脫險。
1930年,鄧演達在上海創辦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農工黨前身),羅季則秘密加入該組織。鄧被刺後,羅與該會主要成員章伯鈞等過從甚密,曾在經濟上予以資助。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羅在漢口、上海與人創辦《救國日報》和《孤軍》雜誌,撰寫文章,宣傳抗日。詩人易君左在《救國十子歌》一詩中讚嘆羅:“季則清癯貌欲仙,悲歌慷慨萬人前。飲至一擔亦怡然,呼號奔走難安眠。”
1943年,羅季則時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鄉人陳明參加革命活動被捕,由縣解押省監,在羅積極參與下獲得營救。1946年春,羅任南京大學先修班(預科)班主任,當局要他出面鎮壓學潮,羅憤而解職回鄉。1947年,羅以個人名義參加競選“國大”代表,被蔣介石拒絕,羅當即登報聲明脫離國民黨,並揭露了國民黨炮製“國大”醜劇的黑幕。
1949年,羅季則參加程潛、陳明仁發起的湖南和平起義,在湘鄉策反了一個警察中隊加入中共領導的地下組織湘中一支隊。1951年,羅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55年後,連續被特邀為長沙市第一、二、三屆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