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報春花科
紫金牛屬 的常綠灌木植物。高可達6米;新生
枝條 細小,被附銹色鱗片,表面無毛;葉片堅紙質,長圓狀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長8-16厘米,寬2-4厘米,全緣,兩面無毛,背面多少被鱗片,中脈明顯,側脈極多,不明顯,連成近邊緣的邊緣脈,無腺點;葉柄長5-10毫米,幼時被鱗片。聚傘花序或亞傘形花序,腋生,稀著生於側生特殊花枝頂端,長3-5厘米,花枝長達8厘米,多少被鱗片;花梗長5-8毫米,多少被鱗片;花長約3毫米或略短,花萼僅基部連合,萼片三角狀卵形,頂端急尖,長1毫米,具疏微緣毛及腺點,無毛;花瓣白色,廣橢圓狀卵形,頂端急尖或鈍,長約3毫米,具腺點,外面無毛,裡面近基部被細柔毛;雄蕊與花瓣幾等長,花葯卵形至腎形,背部多少具腺點;雌蕊常超出花瓣,子房卵珠形,無毛;胚珠多數,數輪。果實外形似扁球形,稀棱不明顯;
花期 5至7月;果期12月至翌年4月。羅傘樹枝繁葉茂,樹冠宛如一把傘,花序屬於聚傘形花序或接近
傘形花序 ,故而得名。
近種區別 本種與圓果羅傘 (A. depressa C. B. Clarke) 、越南紫金牛 (A. oxyphylla Wall. var. cochinchinensis Pitard) 均極相似,但與前者的區別是,花瓣、萼片具腺點,花梗長5毫米以上;與後者的區別是萼片三角狀卵形,葉細脈不明顯,無腺點,可以區別,與上述二者共同的區別點是果具鈍5棱,乾標本的葉為灰藍色(上述二者為黃褐色)。
產地生境 羅傘樹在中國主要產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等地,在日本、印度、泰國、越南、馬來半島至琉球群島也有分布,常見生長在海拔200-1000米的山坡、林中,在林中溪邊陰濕處較為常見。模式標本采於中國。
生長習性 羅傘樹性喜溫暖、蔭蔽、潮濕的氣候條件,適合肥沃、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土壤環境。
繁殖方法 羅傘樹繁育方法一般為
播種 、
扦插法 ,但以播種為主,春季為適期。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羅傘樹植株味苦、辛,性涼,全株均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治療
跌打損傷 、咽喉腫、風濕痹等疾病效果明顯,在臨床上也常用作獸用藥。
中藥化學成分:羅傘樹含紫金牛醌(ardisianone)和紫金牛酚(ardis-anol)。
藥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羅傘樹的莖葉或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淨,切段,鮮用或曬乾。
出處:《中華本草》
觀賞價值 羅傘樹還是
園林綠化 的優良樹種,適於栽植在大型山石旁或岩石院中,有時也栽植在花盆中作為
盆景 觀賞。
經濟價值 在有些地區,羅傘樹也是常用的好薪炭柴。
下級分類 羅傘海南樹(海南植物志)(變種)火灰樹(海南島)
var. hainanensis Walker in Philipp. Journ. Sci. 73: 76. fig. 12, d. 1940 et in Journ. Arn. Arb. 23: 347. 1942; 海南植物志, 3: 171. 1974.
本變種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花序較短,長1-1.5厘米,被銹色微柔毛;萼片較長,長1.5毫米,三角狀披針形,頂端急尖,具腺狀緣毛。花期約5月,幼果於7月。
產廣西、廣東(僅海南島),密林下蔭蔽的地方。越南北部亦有。模式標本采于海南島陵水。
18c. 長萼羅傘樹(海南植物志)(變種)
var. oblonga Walker in Philipp. Journ. Sci. 73: 77. fig. 12, e. 1940 et in Journ. Arn. Arb. 23: 346. 1942; 海南植物志, 3: 171. 1974.
本變種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花序長1-1.5厘米,被銹色微柔毛或鱗片,花粉紅色,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頂端鈍或圓形,長1.5-3毫米,被疏鱗片,具流蘇狀緣毛。花期約5月,果期11-12月。
產廣東(僅海南島),山間密林下蔭濕的地方。越南亦有。模式標本采于海南島儋縣。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無毛。完整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側脈多。有時可見聚傘形花序。氣弱,味苦、澀。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皮層組織中散有分泌腔;內皮層細胞凱氏帶明顯。維管束鞘纖維成環,並夾有石細胞。韌皮部狹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列。髓部發達。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柵欄細胞1列,通過中脈。中脈上方平坦,下方突出。維管束外韌型,多束,環狀排列,外圍具纖維,環狀排列,近下表皮部位有分泌腔。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簇晶。
羅傘樹線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