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洞穴實驗

羅伯洞穴實驗是研究群體衝突和侵犯行為的現場實驗。美國心理學家謝里夫及其同事1954年在羅伯洞穴所做。目的是考察兩個群體在競爭條件下產生衝突和侵犯行為以及消除隔閡,形成一個新的較大群體的情況。被試是22名11歲~12歲的男孩,分成兩個組到郊外露營。實驗人員計畫、操作活動,使小組成員為本組共同利益進行協作。一星期以後,兩個小組分別形成了團結一致的群體。第二階段,實驗人員引入產生群體衝突和侵犯行為的變數,安排兩個小組進行競賽,只有一組能贏得獎勵。這樣,小組之間產生了對立情緒和侵犯行為。第三個階段,研究人員又設計了兩組必須合作的情景。經過若干次合作,兩個小組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較大的群體。實驗結論分兩個方面。

一是衝突對群體內部產生影響:(1)團結增強;(2)由以遊戲為主的非正式群體轉變為以工作為主的正式群體;(3)紀律更嚴明,分工更明確。二是衝突對群體間關係的影響:(1)一群體視另一群體為對立方,產生更多的侵犯行為;(2)由於情緒對立,信息溝通減弱,或信息受到歪曲;(3)對另一群體產生偏見,只看到缺點,看不到優點,對本群體則相反。謝里夫等人通過實驗還研究了解決群體間衝突的辦法,提出了超常目標的概念,認為兩個群體共同為一系列超常目標而努力,能逐步解決群體間的衝突。他們還對成年人作了一些實驗,得到類似的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