罱泥船啟海大地上的一個農事民俗。時日為每年的早春二月。罱泥,可算是啟海大地上的一個農事民俗。
歌謠,基本介紹,主要部分,樣子習俗,
歌謠
筍破泥土柳展腰,罱泥河船撐呀搖,罱泥夾里滿是寶,溝底肥泥逐夾舀”;“燕子銜泥為築巢,我替春苗罱肥料,罱泥河船歲歲搖,擔擔肥泥變壯苗”。這是一首曾經流傳在滸通河一帶的罱泥歌謠。
基本介紹
每到早春二月,就撐起罱泥船(啟海方言也叫“罱泥河船”),伴著岸邊蘆芽樹枝剛吐的新綠和南歸的燕子及樹叢中小鳥的晨鳴,披晨曦帶黃昏地幫人清溝底,夾淤泥,用來擁青苗,堊田地。罱泥罱泥,夾起的是溝底的污泥,既攪深了溝底,又清綠了水面,去除了“瘟草”,給水面以更多的光照,便於魚兒的生長,菱藕的豐茂。
主要部分
兩根手臂粗的長長的茅竹桿做罱篙,罱頭是會隨著罱篙的夾緊和放鬆而起到張合的功能,把河底的瘀泥夾住再取出,放置於中艙,待中艙裝滿後,將船撐至岸邊,用“或息”“或”到泥窩子裡。
河泥是很好的肥料,那時,農村不用化肥,就是用這種河泥。
清晨,泥窩子上會沿出許多小田螺,我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卷了褲腳管去揀田螺。
樣子習俗
罱泥夾子狀似挖土機的抓鬥,比如今的淘蛤夾子(耙子)要大得多,重得多,空夾就近十來斤,夾滿爛泥,一夾子重量好幾十斤,借著水的浮力,得從溝底往上提,並將污泥卸在船艙里。罱滿一船後撐到泥塘邊,再用長柄“千婆”(木鍬),一鍬一鍬將泥甩上岸去,堆成積肥的泥塘,就這樣一夾夾、一船船、一春春、一年年地夾呀夾、罱啊罱,手心裡刻上的全帶罱泥工烙印的繭,乾的全是重力活。
好在罱泥工也有撐船罱泥的樂趣,“罱泥經”(山歌號子)哼哼,溝邊岸上總有一些大人小孩作伴看罱泥,偶爾會有被驚動了的魚兒躍出水面蹦進艙的驚喜。有時罱泥夾里會有意外的收穫,裹在泥團中卸進船艙的既有“蹲塘”的鯽魚、臥底的鱉,又有潛泥的鰻、鱔和黑魚,那些蝦、蟹、小魚和泥鰍,幾乎是常見的收穫,只要不屬東家投放養殖的,凡自繁自殖的“野溝鮮”,可算罱泥工的“外快”罱泥船一般單人作業,也可雙人搭檔,罱滿一船泥,接著用“千婆”甩上岸,女的力氣小,根本幹不了。罱完一條宅溝一個池塘要好幾天,有的就兩船同罱一條溝。罱泥得按溝主的意思,可重點攪深哪個地段,既要顧及溝腳防坍,又要講究拓底均衡,一為生泥堊田,二為魚塘清澈,夾泥船移動的經緯只能憑目測定位,使船兒徐徐進退,卸完泥得撐回原處循序銜夾,靠估摸溝底已挖與未挖的結合部位置,每一夾都得恰到好處地得寸進尺,使水下撈泥步步到位,這要靠罱泥工常年積累的經驗與本事,也就是說,整個溝底要罱得均衡,掏挖得“公平”。罱完一處,要轉移去另一家溝面了,溝主人(東家)自會喊幾個壯勞力幫忙,將罱泥船推拉出溝面,罱泥術語裡叫做“拔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