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十道勸農判官制》是唐代李隆基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置十道勸農判官制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李隆基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置十道勸農判官制
人惟邦本,本固邦寧。必在安人,方能固本。永言理道,實獲朕心。思所以康濟黎庶,寵綏華夏,上副宗廟乾坤之寄,下答宇縣貢獻之勤,何嘗不夜分輟寢,日旰忘食。然以眇眇之身,當四海之貴,雖則長想遐邇,不可家至日見。至於宣布政教,安輯逋亡,言念再三,其勤至矣,莫副朕命,實用恧焉。當扆永懷,靜言厥緒,豈人流自久,招諭不還,上情靡通於下,眾心罔達於上,求之明發,想見其人。當屬括地使宇文融謁見於延英殿,朕以人必土著,因議逃亡,嘉其忠讜,堪任以事。乃授其田戶紀綱,兼委之,都縣釐革,便令充使,奉以安人。遂能恤我黎元,克將朕命,發自夏首,及於歲終,巡按所及,歸首百萬。仍聞宣制之日,老幼欣躍,惟令是從,多流淚以感朕心,鹹吐誠以荷王命。猶恐朕之薄德,未孚於人,撫字安存,更冀良算。遂命百司長吏,方州岳牧,僉議廟堂,廣徵異見。群詞盈於札翰,環省彌於旬日,庶廣朕意,豈以為勞。稽眾考言,謂斯折衷,欲人必信,斯於令行,凡爾司存,勉以遵守。夫食為人天,富而後教。經教彝體,前哲至言。故平糴行於昔王,義倉加於近代,所以存九年之蓄,收上中之斂。穰賤則農不傷財,災饉則時無菜色,救人活國,其利博哉。今流戶大來,玉田載理,敖庾之務,寤寐所懷。其客戶所稅錢,宜均充所在常平倉用,仍許預付價直,任粟麥兼貯,並舊常平錢粟,並委本道判官勾當處置,使斂散及時,務以矜恤。且分災恤患,州黨之常情,損餘濟闕,親鄰之善貸。故木鐸云:徇里胥均功,夜績相從,齊俗以贍。今陽和布澤,丁壯就田,言念鰥煢,事資拯助。宜委使司與州縣商量,勸作農社,貧富相恤,耕耘以時。仍每至雨澤之後,種獲忙月,州縣常務,一切停減,使趨時急於備寇,尺璧賤於寸陰。是則天無虛施,人無遺力。又政在經遠,功惟久著。今逃亡初復,居業未康,循逃戶及籍外剩田,猶宜勞徠,理資存撫。其十道分判官,三五年內,使就厥功。令有終始,當道覆(闕)及須推刻,並以委之。不須廣差餘使,示專其事,不擾於人,政術有能,必行賞罰。其已奏復業歸首,勾當州縣每季一申,不須挾名,致有勞擾。其歸首戶,各令新首處與本貫計會年戶色役,勿欺隱及其兩處徵科。宣布天下,使明知朕意。
作者簡介
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稱唐明皇。即位前,他曾與太平公主發動宮廷政變殺韋後,擁其父睿宗即位,被立為太子。712年,他受禪即位,改元為“開元”。即位之初,他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等為相,鼓勵生產,發展經濟,革除弊害,史稱“開元之治”。晚年因驕奢淫逸,又重用李林甫、高力士和安祿山等人把持朝政,引發了“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