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墨爾多山鎮罕額依村,是新石器時代及漢時期古遺址。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地處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河左岸的半山上,高出河面約600米,海拔約2300米。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遺址中及其外圍有大量石棺墓分布。罕額依遺址經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5000年~2000年。該遺址出土有豐富的文化遺物和眾多的遺蹟。文化遺物中有陶、石、骨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遺蹟有房屋建築和灰坑。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代表了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反映了早在約5000年前,祖先就在青康藏高原東部的大渡河流域生息繁衍,創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2013年5月,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
  • 地理位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墨爾多山鎮罕額依村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漢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405-1-405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87年夏,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隊在墨爾多山鎮罕額依村發現了分布範圍大,埋葬方式特殊的石棺墓群。翌年秋,四川省文物普查隊辦公室派員複查,在剎拉科發現了堆積厚達8米左右的文化層,初步踏查後認定為一處古文化遺址。
1989年10月至1990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罕額依遺址進行了為期一年零兩個月的發掘,共開5×5米探方4個,2×15米探溝一條,實際發掘面積約123平方米。
1996年,丹巴縣文化館在中路折龍徵集到18件石棺墓中出土的隨葬品,主要是陶器。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
2023年1月,丹巴縣完成罕額依新石器時代古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第一期保護維修。

遺址特點

綜述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地處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河左岸的半山上,高出河面約600米,海拔約2300米。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遺址中及其外圍有大量石棺墓分布。罕額依遺址經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5000年~2000年。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
罕額依遺址布局示意圖
底層堆積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共有12層地層,分為三期。第10、11、12層為第一期;第6、7、8、9層為第二期;第1、2、3、4、5層為第三期。第一期大致距今5000~4500年之間;第二期大致距今4500~4100年之間;第三期大致距今3800~2000年之間。除第1層耕土層外,幾乎每層都揭露出石砌房屋,數量達10餘座。房屋多為平地起建,為長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石、木結構,呈東北—西南走向,以石塊為主要建築材料,由1~2層甚至多達4層片石層層平鋪。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
F2
房屋遺蹟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房屋F17,建於第12層,即中路罕額依遺址最早的地層。從石牆房屋的整體面貌看,罕額依人已經掌握了片石砌牆技術,牆體砌築過程中,注意牆體內外牆面的平整度和內外、上下左右石塊之間的錯縫疊壓關係,石塊之間的空隙處用小石塊填充,用拌有草桿的泥漿作石牆砌築的粘接劑敷內、外牆壁。其間還發現多處含料礓石的黃土硬面,結構緊密,推測應為經過處理的房屋居住面。保存下來的房屋多不甚高,一般在0.7~1.5米左右,僅第2號房屋F2高約2.5米。牆體有的內外側面平齊;有的內側面平齊,外側面凹凸不平;有的內側面凹凸不平,外側面平齊,牆角端直,與當地碉樓及住房砌築的石牆幾乎一模一樣,石砌建築技術已達到較很高的水平。位於第9層的房屋F14不止有石牆,屋內還發現柱洞及火塘。遺址中早期的房屋可能是石牆與木柱承重的單層平頂房屋。罕額依遺址第二期距今4500~4100年的房屋中,F2室內外有部分掉落的石塊,說明殘牆高度並不是石牆的原始高度,由於石牆厚度達40厘米,砌築水平較高,能承受二層荷載。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
方形石砌牆體
漢代石棺葬墓群
漢代石棺葬墓群的石砌特點:第一,加工程度較高。甲莫伙出露的石棺葬相當一部分為完整石棺,用石板鑲嵌而成,平面呈長方形,頭、足兩端寬度相同。建造石棺的石板系用當地的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當地稱為蕎面石)打制而成,加工的鑿痕清晰可見。石棺的板面平直,側板、擋板的厚薄一致,只有頂板選用較厚的石板。側板、蓋板、底板、頭足兩端檔板均使用單塊石板,也有不少石棺無底板。說明當時石砌材料的開採加工技術達到較高的水平。筆者在甲莫石棺的腳端底部棺角處一側砌有方形的排水孔道,是罕額依先民為保護石棺墓所採取的防水措施。第二,墓葬形制與砌建方式多樣。漢代石棺葬墓群的形制有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罕額依村甲莫伙耕地邊緣坍塌的陡壁上,暴露出十餘座石棺,排列有序。實測一座石棺,棺長為1.3米,寬0.6米,高0.68米。另一座石棺長2.25米。幾卡依村一座石棺無底板,左右側板各用二塊未加工的石板,與頭足檔板鑲嵌成近六邊形,並由四塊未加工的石板作蓋板。另外還發現有上下兩層棺室及兩棺室並列共用側板的石棺。第三,從石棺修建的形制看,結合了石棺和石砌建築。修砌石棺時,是先在黃土中挖一長方形穴坑,在坑底用打造好的石板嵌成石棺,其後在左右側板外用片石砌築石牆,石塊之間用泥漿粘合。甲莫伙、帕柯石棺墓群中均發現此種砌建的石棺墓。石棺葬畢後,將先掘出的黃土回填,然後在其填土上用石塊砌築多達9層左右的石牆。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
石棺葬

文物遺存

第一期文物遺存
陶器均系手制,火候較高。陶質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紋飾以細繩紋為大宗,其次為附加堆紋,另有少量戳印紋,刻劃紋。個別器物上見有鑽孔,素麵陶片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器類以瓶、罐、缽為大宗,有少量缸,均為平底器,帶耳器很少,有橋形耳與雞冠狀橫鋬耳兩種。
石器數量較少,有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兩大類,打制石器有盤狀砍砸器、刮削器、砸擊器等種類。細石器數量很少,種類有石核、刮削器、雕刻器等。磨製石器有不少為局部磨製而成的形態不一的石刀。通體磨光的有斧、錛、鑿、穿孔石刀等。
骨器種類有錐、穿孔骨飾等。 
第二期文物遺存
陶器均系手制,火候很高。陶質以泥質陶略居多,夾砂陶次之。磨光陶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素麵陶片占絕大多數。紋飾有細繩紋、附加堆紋、戳印紋、刻劃紋等。器類以各種罐類為大宗,另有瓶、缽、杯等,平底器占絕大多數,只有極個別的杯類有淺圈足。帶耳器較第一期有明顯增多,不見雞冠狀橫銴耳。
石器打制石器中細石器數量仍較少,其它石器的種類和數量則均比第一期有較多的增加,其製作也更精良。主要器類有斧、錛、鑿、刀、杵、壁、網墜、刮削器、砍斫器等,另見有部分園石餅。
骨器種類有錐、矛、紡輪等。 
第三期文物遺存
陶器均為手制,火候很高。陶質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次之。素麵陶片的比例較少。紋飾以精繩紋為大宗,其它紋飾有附加堆紋,戳印紋、乳釘紋、刻劃紋等。陶器上鑽孔的做法較普通,磨光陶片的數量仍占一定比例,器類有雙大耳罐、單耳罐、深腹罐、瓶、缽、杯等。平底器占絕大多數,有少量圈足器和凹圜底器,帶耳器較第二期有明顯的增多。
石器數量和種類均較前兩期有很大的增加。細石器也增加很多。其它石器的製作較前兩期更精良,新出現了鉞形斧、雙缺石刀、亞腰形石器等。還出土了大量的園石餅。磨製石器較少,打制石器占絕大多數,並且以細石器的數量居多。
骨器種類有針、錐、梳、刀、管等。

研究價值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出土的大量實物資料,代表了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它反映了早在約5000年前,祖先就在青康藏高原東部的大渡河流域生息繁衍,創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
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罕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墨爾多山鎮罕額依村。
中路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石棺葬墓群

交通信息

自駕:自罕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額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漢代石棺葬墓群,路程約13千米,用時約39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