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犀鳥——白喉犀鳥和棕頸犀鳥

罕見的犀鳥——白喉犀鳥和棕頸犀鳥

白喉犀鳥(學名:Anorrhinus austeni,英文名:Austen’s Brown Hornbill)是小盔犀鳥屬的鳥類。

白喉犀鳥體小(74厘米)的褐色犀鳥。眼周裸皮藍色,嘴暗黃色,盔突形小。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中國西南部及東南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喉犀鳥
  • 拉丁學名:Anorrhinus austeni
  • 別稱:Austen’s Brown Hornbill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佛法僧目
  • :犀鳥科
  • 小盔犀鳥屬
  • 分布區域:印度東北部、中國西南部及東南亞
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形態特徵,

分布範圍

白喉犀鳥在國外分布於印度北部、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等地,在我國僅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
棕頸犀鳥在國外分布於尼泊爾、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寮國,在我國分布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和西藏東南部的墨脫等地。

棲息環境

白喉犀鳥為留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腳和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中,有時也出現於竹林中。
棕頸犀鳥為留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的常綠闊葉林中。通常成對活動。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

生活習性

白喉犀鳥常成群活動。群體由數隻到數十隻都有,但大多為數隻的小群。棲息在樹上。飛翔時常振翅和滑翔交替進行,飛行的速度較為緩慢。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和嫩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樹蛙等動物性食物。

繁殖方式

白喉犀鳥繁殖期為5一6月。營巢於粗大樹木的天然樹洞中。每窩產卵通常3一4枚,偶爾少至2枚和多至5枚。由雌鳥孵卵。
棕頸犀鳥繁殖期為4一6月。通常營巢於常綠闊葉林中的天然樹洞中。每窩產卵1一2枚。由雌鳥孵卵。

形態特徵

棕頸犀鳥也叫棕頸無盔犀鳥,是大形鳥類。體長112—122厘米。嘴形巨大而向下彎曲,沒有盔突。雄鳥的上嘴為黃白色,靠近基部的兩側有大約5道橫行的黑色雕紋,下嘴的基部為橄欖色,端部為乳白色。眼周裸露的皮膚為亮藍色,嘴基的皮膚為紫藍色,其後有一個大的肉色斑。喉部的裸露部分為亮紅色,基部為青藍色。頭上具有象頭髮一樣的羽冠,羽冠和整個頭部,以及頸部和胸部均為橙棕色,腹部和其餘下體逐漸變為栗色。背部和翅膀為黑色,具有綠色光澤,初級飛羽的尖端為白色。尾羽基部的一半為黑色,端部一半為白色。雌鳥的頭部、頸部和下體為黑色。臉部裸露的皮膚為淡藍色,嘴基裸露的皮膚為深藍色。嘴較雄鳥的嘴為小,嘴上的雕紋也比較少,其餘和雄鳥基本相似。虹膜為血紅色,腳和趾為褐色或綠黑色。
白喉犀鳥也叫白喉小盔犀鳥,是大型鳥類,體長68厘米左右。嘴粗大而笨重,具小的盔突,雄鳥嘴的顏色為黃色,雌鳥嘴的顏色為暗褐色。前額、頭頂、枕部為灰褐色,具棕色的羽緣和白色羽軸紋;前額較白,枕部的冠紋為橄欖灰色,具白色縱紋;背部、肩部、腰部和尾上覆羽以及翅膀為暗褐色,尾上覆羽的尖端為棕色,中央尾羽與背部的顏色相同,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外側尾羽為黑色,具有銅綠色的光澤和白色尖端。飛羽為黑色,初級飛羽具綠色光澤,內側的初級飛羽的外 的中部為皮黃色,在翅膀上形成皮黃色斑。頦部、喉部和頸側為白色,其餘下體為暗桂皮色。虹膜暗褐色,眼周裸露的皮膚為藍色或淡黃色。腳和趾為黑褐色或角綠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