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舊縣治曰山陽,以位缽池山南而名焉者也[1]。山陽自晉義熙始建城,其地前固沮洳濱海,而地脈自皖龜山[2]東來起伏過淮陰,底[3]我北鄙[4]廿里外復墳[5]起蜿蜒,雖拔地岧嶢[6]未嘗特擅山之體勢,第[7]四境皆土,獨此赤砂踴溢,實為山脈所終結,故以名山,而形因周匝[8]邪延環之以水,則又缽池所以命名者也。自乾隆甲午[9]河決老壩,向之沮洳堙為平陸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缽池山志敘
- 地點:淮安舊縣
- 作者:田毓璠
簡介,作者,寫作背景,注釋,
簡介
當其凌山子湖[10]與西南諸湖淪連相望,固騷人逸士游攬勝境,煙波浩蕩中,是山也若島嶼浮立海上,幽迥澄逸,絕遠氛坱,誠哉,其為仙鄉也。昔司馬紫微[11]集天地官府圖福地目[12]中,有曰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所。嗟乎,是說也其信然耶,抑言之果無稽耶?夫古之修道者棲隱名山,其後不知所終,或曰仙去,云云山莽,蒼彎虛空,仰求其服食之法,又往往誤於方藥,捐生命以殉,神仙誕幻類不足憑歟。然魏伯陽[13]《參同契》[14]實感於《龍虎經》[15] 而作,信古之丹訣自有真傳,必謂從來迄無得其道以成功,若《列仙傳》載王子喬之流,皆亡是、烏有[17],其然,豈其然耶?觀於缽池,仙跡流傳久矣,人或以事在伊洛[18],不涉此邦,未之信。顧吾邑人夙嘗崇祀,每值世亂時危,祈禱輒應,至聞於當寧救賜普惠之號[19], 則舊說又果誣焉否耶?
要之缽池區區土阜耳,一部婁[20]之附庸,而名海內亦可矜重矣。獨惜其地古逸名勝文獻,一方所系曩無有匯,而志之者有之。自鶴亭關督[21]始考其所錄,雖止一編,然搜討之勤,徵引之富,去取之嚴,伐木開山,厥功亦偉矣。第倉卒成書,間有遺佚,今宋君文獻[22]復有補遺之輯。予生晚,不獲放舟山子[23]一睹縹鄉湖山之勝,平生客授遊宦竟未一履其境。去年[24]秋,偕友往訪,過景會寺[25],隱辰開土[26]為之導遊,乃始謁丹台,一覽俯視,所號為山者已為回教徒叢葬之所,而丹井蓮亭[27]遺址何在,則煙荒日暮,禾黍縱橫莫辨,相與徘徊嘆息者久之。隱辰龍[28]護持甚力,以志書板為冒公攜去無可複印,擬重付棗梨[29],丐予一言弁諸篇首,予當逡巡未即應。今歲乃一再書來敦促,愛不辭而為之敘。
作者
田毓璠(1865-1954) ,字魯漁,晚號耐傭老人,淮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 年)進士,後歷任安徽省寧國、太和、六安和泗州等地知縣、知州。所在重視發展實業和教育,多有建樹,六安州還為他立“去思碑”。民國初年,卸任還鄉。居鄉20 餘年,凡屬地方公益事業,無不全力以赴,且事必躬親,不辭勞苦。對鄉邦文獻也有較大貢獻。在《續纂山陽縣誌》中任分纂;協助將段朝端《椿花閣詩集》付梓及《楚州叢書》的刻印工作。新中國成立後,被延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其遺著有《易例類證》正、續編共4 卷,《耐墉文存》2 卷,另有《耐墉詩存》4 卷,在“文化大革命”中散佚。
寫作背景
注釋
[1]此為山陽縣得名之一說。[2]龜山:盱眙縣境內之龜山,時盱眙縣屬安徽省。[3]底:通“抵”。[4]鄙:邊地。[5]墳:高起。[6]岧嶢:亦作“迢嶢”,山高峻貌。[7]第:只,但。[8]周匝:環繞一周。[9]乾隆甲午:乾隆三十九年( 1774 年)。[10]山子湖:據舊志載,湖與運河只一堤之隔,南始伏龍洞,北抵缽池山,東繞鹽河一帶,周環約數十里,荇藻紛披,魚鳥飛躍,至夏則芰荷圍繞,水香襲人。湖心建有愛蓮亭,亭內供大士像,相傳為僧人自雲台負來。後湮廢。[11]司馬縈徽:即唐代道士司馬承禎(647-735) ,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師從嵩山道士潘師正,習其符篆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後遍游名山,隱天台山,自號天台白雲子。武后、睿宗、玄宗迭次召見,玄宗並從他親受法篆。卒贈“銀青光祿大夫”,謚“貞一先生”。此處作者誤將子微作紫微。[12]天地官府圖福地目:司馬子徽曾作《上清天宮地府圖經》。[13]魏伯陽:東漢吳地人,性好道術。與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知弟子心懷未盡,乃試之,服丹入口即死,一弟子取丹服之亦死。餘二弟子遂不服丹,共出山。二人去後,伯陽與服丹之弟子皆起,作《參同契》、《五行相》類書。其說似周易,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憊。[14]《參同契》:道家書名,全名《周易參同契》,魏伯陽撰。書中借用坎、離、水、火、龍、虎、鉛、汞等法象,以明煉丹修仙之術。大旨是參同“周易”、“黃老”、“護火”三家理法而會歸於一,能“妙契大道”,故名,為道家系統地論述煉丹的最早著作,被道教奉為“丹經主”。[15]龍虎:道家語,指水火、鉛汞之屬。《周易參同契考異》:“水火、龍虎、鉛汞之屬,只是互換其名,其實只是精氣二者而已。”《龍虎經》則是道家相應的著作。[16]《列仙傳》:道教書名,為東漢人所作。記赤仙子等神仙故事七十則,每則均有四言贊語,篇末有總贊。晉代以後言神仙故事者,皆依據此書;歷代文人也多引為典實。[17]亡是、烏有:即司馬相如《子虛賦》中虛構的亡是公和烏有先生,皆無此公之意。[18]伊洛:伊水和洛水,均在中原河南。此指《列仙傳》稱王子喬游伊洛間,浮邱公接上嵩山,後於緱巔吹笙謝時人而去之事。[19]敕賜普惠之號:鹹豐庚申捻軍攻打淮城,為官軍擊退。“被脅人歸相謂,聞賊嘩言城上旗燈往來,灼見‘王’字”。山陽縣官紳遂向上級官府臚陳得王仙子喬襄助之情。同治二年,敕封王子喬為“普惠王祖師”。[20]部婁:小山丘。[21]鶴亭關督:即冒廣生(1873 - 1959) ,字鶴亭,號疚齋,如皋人。民國9 年10 月任淮關監督,11 年初去職。在淮刊印《楚州叢書》第一集,搜輯淮人著作23 種。編著《缽他山志》6 卷,《淮關小志》l卷。[22]宋君文獻:名焜,字文獻,淮安人,生卒年月不詳,作《缽池山志補遺》。[23]山子:山子湖。[24]去年:即民國25 年(1936 年)。[25]景會寺:據《缽池山志》載,寺在缽池山之陽,背淮面湖(山子湖),為缽池山一勝處。寺有舊基曰洪福,其沿革難考。明正統三年(1438 年)重建,成化四年(1468 年)告竣。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修,三十九年(1774 年)河溢被淤。[26]隱辰開士:僧隱辰。開士即菩薩,指修持大乘六度,求天上菩提(覺悟),利益眾生,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此處是作者對隱辰的敬稱。[27]蓮亭:即愛蓮亭,在山子湖心,四周皆蓮,亭居其中。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由淮關監督黨古禮建,乾隆三十九年河溢老壩口,湖盡淤平,亭亦沒。[28]龍象:佛教用語。比擬具有勇力、猛於修行的人。也是對大德僧的敬稱。此處也是對隱辰的敬稱。[29]棗梨:棗木、梨木材質堅硬,過去多用作刻書之雕板,因以“棗梨”作為書版之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