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池山傳說,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缽池山傳說
- 類別:民間文學
歷史淵源,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缽池山傳說萌始於唐,唐人司馬承禎(公元647年~公元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所作的《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又稱《天宮地府圖》)《天地宮府圖》中,所列條目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第四十福地曰缽池山,在楚州(治所為今淮安楚州淮城鎮)王子喬得道之所。唐人杜光庭(公元850年~公元933年)在《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一般簡稱《洞天福地記》)中也承襲司馬承禎《天宮地府圖》的說法,認為缽池山是仙人王子喬的得道之處。
文化軼事
王子喬(約公元前565年-前549年),東周靈王太子,本名姬晉,字子喬,喜好吹笙,能吹出似鳳凰合鳴的美妙樂聲。東漢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稱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因此,頗受靈公器重,十五歲時即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並把晉平公的使者叔向問的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的時候,谷、洛二水泛濫,將波及農耕,毀及王宮,靈王決定以壅堵洪。太子晉進諫曰:“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並提出聚土、疏川、障澤、陂塘等方法,來疏導洪水。同時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鯀和周室歷史為鑑,指出靈王所為“無過亂人之門”,“皆亡王之為也”。
史載太子晉的直諫,觸怒了靈王,被廢為庶人,整日鬱鬱不樂,未及三年而薨。太子晉卒後不久,靈王駕崩,太子晉的弟弟貴嗣位,是為景王。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故後人又稱太子子喬為王子喬。
王子喬十七歲即已去世,關於王子喬得道升仙的傳說是後世衍生出來的。據王氏族譜記載:周靈王生太子名晉,字子喬,自幼即具仙骨,好吹笙,作鳳凰鳴。因直諫貶為庶人後,游於伊,洛之間,為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練。又據《列仙傳》記載: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公引上嵩山。
王子喬隨浮丘公在嵩山學道數載,道成後下山,欲覓一塊風水寶地煉丹。歷覽名山大川,遊歷至淮河下游時,看到了近海傍湖,幽遠閒曠,地勢如缽盂的缽池山,覺得此處正是自己遍尋不得的寶地,便在山上築起百尺煉丹台,台下挖了一口丹井,井水清冽而甘甜。王子喬在缽池山終日嘗丹泉漱齒,采芳藥駐顏,取來瓊英屑,融於水中,炙在火里,調分陰陽,汲入地精,終日煉丹不止。經過無數春秋寒暑,煉丹煉的岩斷山平,地赤爐紅,整個山麓隆隆作響,仙丹終於煉成。王子喬不知仙丹效果如何,就先取了少許丹丸餵給雞犬,不料雞犬服丹後,個個都僵直不靈,一副痴痴呆呆的樣子。王子喬見狀垂頭喪氣,感到白費那么多年心血,正準備拂袖而去,僵直的雞犬卻在此刻全部復甦,而且,雞化鳳凰,犬變麒麟。王子喬才知心血沒有白費,遂轉悲為喜,放心的服下丹藥,駕鳳凰麒麟成仙而去,此亦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由來。
王子喬升仙而去,留下的丹井中井水日幻三色,如瓊漿玉液,甘甜可口,重量也比其他井水重四銖。漫山遍野的沙石,剎那間也盡成褚色,缽池山因此成名,成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