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1956年,在今境域建東缸窯、西缸窯兩個街道。
1957年,兩個街道合置,設立缸窯街道。
1959年,改缸窯公社。
1963年,復置缸窯街道辦事處。
1969年,改稱缸窯街道革命委員會。
1981年5月,撤銷革命委員會,復置缸窯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缸窯街道轄11個社區:三益樓第一、三益樓第二、前後村樓第一、前後村樓第二、高各莊、明華樓、秦華樓、榮華樓、三益新村、鋼北樓、缸窯熱電廠樓。
截至2020年6月,缸窯街道轄14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前後村樓第一社區西窯道26號。
地理環境
人口
2010年末,缸窯街道常住人口為40483人。
2011年末,缸窯街道總人口4313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9577人,城鎮化率91.22%。另有流動人口3556人。城鎮常住人口中,男性20279人,占47%;女性19298人,占53%。總人口中,14歲以下2542人,占5.9%;15—64歲38248人,占88.7%;65歲以上2343人,占5.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6.28‰,人口死亡率4.58‰,人口自然增長率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493人。
經濟
2011年,缸窯街道完成工業總產值3.29億元,比上年增長2.5%,實現工業增加值0.93億元。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1389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93億元,比上年增長1.8%。
2011年末,缸窯街道有商業網點140個,職工562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1億元,比上年增長0.2%。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缸窯街道有幼稚園2所,在園幼兒230人,專任教師22人;國小4所,在校生1246人,專任教師93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科學技術
2011年末,缸窯街道有陶瓷研究院1家,該院先後完成重大科研課題127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0餘項;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名,河北省陶瓷藝術大師9名,高中級工程師40名。
文體事業
2011年末,缸窯街道有街道文體站1個,社區級文化活動中心6個;圖書室6個,藏書3600餘冊;文化活動隊伍18支,固定活動場所27個。
2011年末,缸窯街道有學校體育場地2處,社區健身場所10處,健身器材95件。80%的城市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缸窯街道有醫院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個。
社會保障
2011年末,缸窯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23戶,人數589人,支出188.22萬元,月人均269.6元;城市醫療救助90人次,支出116415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64萬元。新增就業人員827人,有61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49人。養老公寓2個,床位400張。社區服務設施13個,其中街道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6個,居家養老服務站6個。
交通
缸窯街道境內交通由唐馬路、缸窯路、河東路等公路組成。
歷史文化
缸窯街道因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東、山西移民來此定居,建窯燒制粗瓷缸、盆等陶器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