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讀音作chán(ㄔㄢˊ),纏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山西省的朔州市,陽泉市平定縣太行山區等,河北省的蠡縣大曲堤鄉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纏姓
- 拼音:chán
- 注音:ㄔㄢˊ
- 淵源:源於羋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相關條目,
基本介紹
纏[纏、纏、繵,讀音作chán(ㄔㄢ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項羽叔父項伯之後,屬於以先族名字為氏。項伯,公元前192年,名纏,字伯,史稱項伯纏,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小叔父。項伯年輕時曾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因殺了人之故,跟原韓國公子張良一起隱匿避禍。秦朝末期,項伯跟從項梁、張良一起追隨項羽反秦。後項羽屯兵至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時,項伯已官至左尹。當項伯得知范增建議項羽擊滅劉邦的訊息後,就在晚上私自前往劉邦的軍營,告知已經歸附於劉邦的張良,勸張良與他一同逃走。張良不允,並將訊息轉告給了劉邦。劉邦立即單獨召見項伯,與項伯約為婚姻,並聲稱自己日夜盼望項羽來鹹陽,豈敢反叛。項伯回來後,把此行的情況報告訴了項羽,勸他善待劉邦。第二天,劉邦至鴻門(今陝西臨潼鴻門堡)謁見項羽,項羽設宴招待。在鴻門宴上,范增一再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則默然不應,於是范增令項莊藉口舞劍助興以刺殺劉邦。項伯見此情景,也拔劍起舞,以自己的身體蔽障著劉邦,使項莊一直難於下手,從而令劉邦得以脫離危難。在成皋之戰時,項伯又極力勸阻項羽不要殺害劉邦之父劉太公。楚漢之爭的結局是大漢王朝的建立,劉邦滅楚後,特賜項伯為劉姓,封射陽侯,封地在今江蘇省淮安縣西南一帶。項伯受封三年後逝世,而其嗣子項睢因罪未承爵,後來也沒得到漢王朝的什麼特別照顧。史學家司馬遷在《漢功臣侯表》中解釋項伯所以封侯的原因時說:“漢王與項羽有郄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楚軍的左尹高官在漢軍打敗項羽時居然“嘗有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在項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纏氏,史稱纏氏正宗,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贏姓,出自漢朝時期墨學代表人物纏子,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在典籍《廣韻》中記載:“纏,姓,漢有纏子著書。”纏子,是陝西人,身世待考,為漢朝初期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纏子》一卷。墨子名翟,戰國初期宋國人,常居魯國。墨子主張尚賢、兼愛、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非攻,這些都是墨家的基本主張,而“兼愛”則是其思想核心。在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曾出現激烈的分庭抗禮局面。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在史籍《呂氏春秋·當染》中也記載:“時孔墨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學派之間互相攻伐,並峙的儒墨兩家各不相讓,在先秦時期未能分出伯仲。到西漢初期,劉漢皇廷奉行的是黃老學說,從漢高祖劉邦到“文景之治”一直以“無為而治”來統領偌大的漢帝國,但治國之學所用為何的爭執一直未歇。漢景帝推崇墨學,時有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纏子。
史書記載,纏子,周人,即陝西人,修墨氏之業,以教於世。當時有儒者叫董無心,與纏子二人相見講道。董無心問:“時人其言修而謬,其行篤而庸。言謬則難通,行庸則無主。何如?”纏子回答:“文言華世,不中利民,傾危繳繞之辭者,並不為墨子所修。勸善兼愛,則墨子重之。墨家佑鬼神。秦穆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桀為天下,酒濁而殺廚人。紂王天下,熊蹯不熟而殺庖人。”董無心則說:“子信鬼神,何異以踵解結,終無益也!”您信奉鬼神之說,那無異於用腳後跟去解系死的繩結,最終也解不開,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纏子被董無心問倒,不能應辯。
在典籍《墨子論衡·福虛》中記載:“儒家之徒董無心,墨家之役纏子,相見講道。纏子稱墨家佑鬼神,是引秦穆公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纏子難以堯、舜不賜年,桀、紂不夭死。堯、舜、桀、紂猶為尚遠,且近難以秦穆公、晉文公。夫謚者,行之跡也,跡生時行,以為死謚。穆者誤亂之名,文者德惠之表。有誤亂之行,天賜之年;有德惠之操,天奪其命乎?案穆公之霸,不過晉文;晉文之謚,美於穆公。天不加晉文以命,獨賜穆公以年,是天報誤亂,與‘穆公’同也。天下善人寡,惡人眾。善人順道,惡人違天。然夫惡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長。天不命善人常享一百載之壽,惡人為殤子惡死,何哉?而當時的儒學大師董仲舒以儒為宗,兼采墨、莊、荀、陰陽諸家學說之長,迅速構築了一個龐大的以“中庸之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受到統治階級的歡迎。漢景帝之後的漢武帝決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對於墨家學派是致命的一擊,墨家思想由此成為了“絕學”。
在纏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纏氏。
得姓始祖
項伯(項纏、項伯纏)、纏子。
遷徙分布
纏氏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馬邑為郡望。
今山西省的朔洲市,河北省的衡水市阜城縣、保定市蠡縣,黑龍江省的佳木斯市等地,均有纏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馬邑郡:即朔州郡、鄯陽郡,今山西朔州。朔州市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峙峪遺址”表明,早在二萬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該地生息。史料記載,朔州在唐堯時期為冀州之域,堯舜之時屬并州,夏王朝時期歸葷育,商朝時期屬下危,西周時期屬北戎,春秋時期為北狄所據,戰國時為趙國所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朔州之地築成馬邑郡,北齊時期設為朔州,唐朝時期改為鄯陽郡。明朝時期改歸朔平府,並延用到明、清兩朝。民國初期改設朔縣,抗日戰爭時期,朔州屬晉綏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朔州歸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後,朔州劃歸山西省雁北地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93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又劃入應縣、右玉縣、懷仁縣。現轄兩區四縣,共七十三個鄉鎮(含街道辦)。
堂號
馬邑堂:以望立堂,亦稱朔州堂、鄯陽堂。
相關條目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4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
華人的複姓有:
B: 鮑俎(bao zu)、百里(bai li)、碧魯(bi lu)、伯賞(bo shang)、北堂(bei tang)
C: 單于(chan yu)、陳林(chen lin)、淳于(chun yu)、
D: 第五(di wu)、 東方(dong fang)、東郭(dong guo)、東門(dong men)、段乾(duan gan)、獨孤(du gu)、端木(duan mu)、
F: 范姜(fan jiang)、
G: 哥舒(ge shu)、公良(gong liang)、公孫(gong sun)、公西(gong xi)、公冶(gong yan)、公羊(gong yang)、緱亢(gou kang)、穀梁(gu liang)、歸海(gui hai)、
H: 赫連(he lian)、胡母(hu mu)、呼延(hu yan)、黃方(huang fang)、皇甫(huang fu)、
J: 即墨(ji mo)、夾谷(jia gu)、晉楚(jin chu)、
K: 況後(kuang hou)、
L: 梁丘(liang qiu)、令狐(ling hu)、陸費(lu fei)、閭丘(lv qiu)、閭邱(lv qiu)、
M: 明哲(ming zhe)、墨哈(mo ha)、慕容(mu rong)、万俟(mò qí)
N: 鈉蘭(na lan)、南宮(nan gong)、南郭(nan guo)、南門(nan men)、年愛(nian ai)、
O:歐陽(ou yang)、
P: 濮陽(pu yang)、
Q: 漆雕(qi diao)、亓官(qi guan)、譙萱(換竹字頭)(qiao xuan)、屈突(qu tu)、
R: 壤駟(rang si)、汝鄢(ru yan)、
S: 司馬(si ma)、司空(si kong)、司寇(si kou)、司徒(si tu)、上官(shang guan)、商牟(shang mou)、申屠(shen tu)、侍其(shi qi)、疏束(shu su)、叔孫(shu sun)、
T: 太史(tai shi)、太叔(tai shu)、澹臺(tan tai)、塗欽(tu qin)、拓跋(tuo ba)、
W: 完完(wan wan)、完顏(wan yan)、王子(wang zi)、聞人(wen ren)、微生(wei sheng)、巫馬(wu ma)、烏雅(wu ya)、鐵筆(tie bi)
X: 西門(xi men)、夏侯(xia hou)、許世(xu shi)、軒轅(xuan yuan)、
Y: 閆法(yan fa)、羊舌(yang she)、陽佟(yang tong)、耶律(ye lv)、有琴(you qin)、尉遲(yu chi)、余佴(yu er)、宇文(yu wen)、岳帥(yue shuai)、樂正(yue zheng)、
Z: 宰父(zai fu)、子車(zi che)、子陽(zi yang)、宗政(zong zheng)、左丘(zuo qiu)、張簡(zhang jian)、章佳(zhang jia)、長孫(zhang sun)、鄭余(zheng yu)、仲孫(zhong sun)、鐘離(zhong li)、諸葛(zhu ge)、顓孫(zhuan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