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古醫書研究

續古醫書研究

《續古醫書研究》是2020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續古醫書研究
  • 作者:李今庸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775923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續古醫書研究》是在《古醫書研究》的基礎上,國醫大師李今庸對中國古醫書的新研究成果。凡是《古醫書研究》未收錄的相關內容,全部收入,內容包含有不同年代所寫的《黃帝內經》相關學術專論,如《對我國古代醫學的貢獻》《在東方醫學科學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徵》等,還包括麻風隔離、古代疫病、古代藥膳食療、古代醫學(醫書)歷史發展的學術論述,並對古醫籍中為數甚多的疑難字詞、古代病名病證病機等類的疑難亦作了一定的考義和訓釋。

作者簡介

李今庸,男,1925年出生,湖北棗陽市人。第二屆國醫大師,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當代著名中醫學家、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全國著名中醫泰斗。
現任湖北中醫藥大學資深教授,併兼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長春中醫學院客座教授、《新中醫》顧問、《中醫藥學刊》顧問、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全國李時珍學術研究會名譽主委、全國類風濕關節炎醫療中心網路及協作委員會高級顧問,中央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醫藏》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
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編輯委員會委員、《中華本草》編輯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中醫藥科學技術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屆理事、第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顧問、終身理事;全國李時珍學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湖北省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委員、第五、第六、第七屆常務委員暨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委員、第三、第四屆常務委員,湖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第二、第三屆副理事長、 湖北省中醫藥學會理事長等職務。

圖書目錄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形成的探討/
論《黃帝內經》中的古代運氣學說/
《黃帝內經》對我國古代醫學的貢獻/
論《黃帝內經》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人本思想/
二、整體觀/
三、變動觀/
四、疾病觀/
五、治療觀/
六、教育觀/
正確解讀《黃帝內經》的學術內容/
《黃帝內經》中“小心”及其臨床意義/
《黃帝內經》等“膽府理論”(文獻例錄)/
《黃帝內經》論“脾胃”(文獻選編)/
《黃帝內經》論“浮腫”(文編校釋)/
《黃帝內經》“水腫病的形成及治療”(文獻例錄)/
《黃帝內經》等“卒厥、卒中與偏枯關係”(文獻例錄)/
我國古代對疫病的認識與防治/
疫病的定義/
疫病的發生原因及傳染途徑/
古代疫病流行舉例/
古代的防疫措施/
古代疫病的方治/
麻風隔離始於楚/
我國古代藥膳食療探源/
簡論我國婚姻史的發展概況/
略論我國古代醫學的歷史發展/
校勘法中的理校作用/
論我國文字學知識之意義/
讀仲景書當正確理解字義/
《黃帝內經》研究/
一、《素問》考義四十九則/
(一)春秋皆度百歲/
(二)人將失之耶/
(三)天年/
(四)不知持滿/
(五)逆於生樂/
(六)愚智賢不肖/
(七)地道不通/
(八)天明 冒明/
(九)雲霧不精 白露/
(十)惡氣不發/
(十一)腎氣獨沈/
(十二)不治已病治未病/
(十三)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十四)蒼天之氣清淨/
(十五)藏精而起亟也/
(十六)清陽發腠理/
(十七)陰陽者氣血之男女也/
(十八)溫之以氣/
(十九)二陽之病發心脾/
(二十)肝者,罷極之本/
(二十一)凡相五色之奇脈/
(二十二)其治宜灸焫/
(二十三)必齊毒藥攻其中/
(二十四)浮而散者為眴仆/
(二十五)安臥者黃疸/
(二十六)胃疸/
(二十七)五藏受氣於其所生……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
不勝/
(二十八)悶瞀/
(二十九)煩滿/
(三十)先淅然厥起毫毛/
(三十一)榮氣虛,衛氣實也/
(三十二)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
(三十三)傳為柔痓/
(三十四)傳為衄衊瞑目/
(三十五)鼓脹有二/
(三十六)血枯/
(三十七)藘茹/
(三十八)宜石而瀉之/
(三十九)息積/
(四十)脾癉消渴/
(四十一)人生而有病巔疾者/
(四十二)心脈滿大,癎瘛筋攣/
(四十三)脈至如喘/
(四十四)逡巡/
(四十五)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
(四十六)合篡間,繞篡後/
(四十七)或骨/
(四十八)先飲利藥/
(四十九)至如礔礰,薄為腸澼/
二、《靈樞經》考義三十一則/
(一)無虛無實/
(二)膏之原肓之原/
(三)言上工相五色於目/
(四)瘛瘲癎瘛瘛/
(五)脾脈……濇甚為腸/
(六)桂心/
(七)日應九變/
(八)兩精相搏/
(九)戴眼絕汗/
(十)其支者/
(十一)丈夫疝/
(十二)筋急則引卵與舌/
(十三)實則鼽窒虛則鼽衄/
(十四)循脛上睪/
(十五)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十六)筋瘺頸腫/
(十七)衛出於下焦/
(十八)察其以/
(十九)唏然時寒/
(二十)目脈痛/
(二十一)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
瘈瘲,齒禁也/
(二十二)心腸痛是蛂蛕也/
(二十三)心繫急則氣道約/
(二十四)則為乃痿厥心悗/
(二十五)兩神相搏/
(二十六)津液布揚/
(二十七)余聞陰陽之人何如/
(二十八)遵循逡巡/
(二十九)人有三百六十節/
(三十)莖垂者/
(三十一)肺主涕/
《針灸甲乙經》考義六則/
(一)肝足厥陰之脈/
(二)癎瘈/
(三)刺其腰尻之解/
(四)太陽中風感於寒濕發痓/
(五)少腹煩而痛/
(六)陰陽交於兌眥/
《黃帝內經太素》考義四則/
(一)主癎痸及痓/
(二)九窌在腰尻分間/
(三)居陰之脈/
(四)風痓身反折/
《傷寒雜病論》研究/
一、《傷寒論》考義二十七則/
(一)桂枝去皮/
(二)弦則為減大則為芤/
(三)少陰脈不至/
(四)太陽痓濕暍/
(五)劇則如驚癎時瘈瘲/
(六)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二)/
(七)大棗十二枚擘/
(八)項背強几几/
(九)噎/
(十)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
(十一)人葠/
(十二)白飲/
(十三)心中懊/
(十四)身動振振欲擗地者/
(十五)汗出則痙/
(十六)糜粥自養/
(十七)奄然發狂(二)/
(十八)土瓜根導法/
(十九)生梓白皮/
(二十)咽中傷,生瘡/
(二十一)不能語言/
(二十二)索餅/
(二十三)卻治其厥(二)/
(二十四)必郁冒汗出而解(一)/
(二十五)晬時脈還/
(二十六)勞復食復/
(二十七)白飲和服方寸匕/
二、《金匱要略》考義四十八則/
(一)五勞六極七傷婦人三十六病/
(二)痼疾卒病/
(三)按之緊如弦/
(四)日晡所/
(五)風濕相搏/
(六)一物瓜蒂湯(二)/
(七)蝕於上部則聲喝/
(八)/
(九)面赤斑斑如錦文/
(十)則熱而少氣煩外舍分肉之間(一)/
(十一)則熱而少氣煩(二)/
(十二)鍛灶下灰/
(十三)肌膚不仁/
(十四)歷節病/
(十五)腳腫如脫/
(十六)如風痹狀/
(十七)目瞑(二)/
(十八)肌膚甲錯/
(十九)獺肝散鬼疰/
(二十)熬/
(二十一)《外台》桔梗白散/
(二十二)中惡飛屍鬼擊病(一)/
(二十三)飛屍鬼擊病(二)/
(二十四)自目曰涕,自鼻曰洟/
(二十五)譬如蠱注/
(二十六)皮目而短氣/
(二十七)騖溏/
(二十八)狀如周痺/
(二十九)小便自利(一)/
(三十)小便自利(二)/
(三十一)皮膚爪之不仁/
(三十二)目晴暈黃目晴慧了/
(三十三)必額上陷,脈緊急(二)/
(三十四)必郁冒汗出而解(二)/
(三十五)浸淫瘡/
(三十六)跌蹶(一)/
(三十七)病跌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二)/
(三十八)癥痼害後斷三月不血也/
(三十九)腹中痛(一)/
(四十)腹中痛(二)/
(四十一)更以醋漿水服之/
(四十二)郁冒(三)/
(四十三)奄忽眩冒狀如厥顛三十六病/
(四十四)土瓜根/
(四十五)如敦狀/
(四十六)以胞系了戾/
(四十七)客忤/
(四十八)三物備急丸還魂湯/
《神農本草經》考義十二則/
(一)死肌/
(二)石锺乳/
(三)血瘕/
(四)淋閉/
(五)疝瘕/
(六)姑活/
(七)狗脊/
(八)癎痓/
(九)色青翳熱利下重/
(十)商陸/
(十一)閭茹/
(十二)乳難/
《馬王堆漢墓帛書》研究/
《五十二病方》“苦浸”考義/
我國古代病證及穴位名詞考義三則/
(一)痹證/
(二)痓痙/
(三)窌、、、髎/
、、、髎等穴位名詞考證表/
附:周秦兩漢晉和近代典籍中醫藥資料研究/
《楚辭》考義一則/
附:錢超塵先生的回信/
《呂氏春秋》“萬堇不殺”考義/
《淮南子》“玄田為畜”考義/
《史記》倉公“火齊湯”考義/
《說文》考義三則/
(一)凥、尻/
附:錢超塵先生的回信/
(二)瘕,女病也/
(三)/
《廣雅》痓病考義/
《辭源》考義二則/
(一)痓/
(二)痙攣/
《古今事物考》“枲耳”考義/
附錄/
《黃帝內經》文法/
(一)互文/
(二)變文/
(三)對文/
(四)修飾對文/
(五)連鎖文/
(六)韻文/
(七)營衛雙聲語轉對用則異散用則通/
《金匱要略》文法/
(一)省文/
(二)注文/
(三)變文/
(四)對文/
(五)倒裝文/
(六)連鎖文/
(七)連鎖文、對文/
(八)層層剝釋文/
(九)引文/
(十)衍文/
(十一)避諱文/
(十二)壞文/
(十三)誤文/
(十四)脫文/
(十五)改文/
(十六)重文/
《金匱要略》校詁補釋/
仲景遺文/
(一)《論語》/
(二)《國語》/
(三)《周禮》/
(四)《廣雅》/
(五)《隋書》/
(六)《荊楚歲時記》/
(七)《素問》/
(八)《八十一難經》/
(九)《傷寒論》/
(十)《金匱玉函經》/
(十一)《脈經》/
(十二)《肘後備急方》/
(十三)《諸病源候論》/
(十四)《備急千金要方》/
(十五)《外台秘要》/
(十六)《醫心方》/
(十七)《脾胃論》/
(十八)《本草綱目》/
(十九)《證治準繩》/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