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台灣縣誌

續修台灣縣誌

續修台灣縣誌》是承繼乾隆年間成書的《重修台灣縣誌》而編纂的台灣縣方誌,該書成書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由時任台灣縣知縣薛志亮主修、嘉義縣學教諭謝金鑾與台灣縣學教諭鄭兼才總纂。全書共有八卷以及卷首一卷。

基本介紹

  • 書名:續修台灣縣誌
  • 作者薛志亮
  • 類別:地方志
  • 原作品:嘉慶薛刻本
  • 出版時間:1807年(嘉慶十二年)
  • 創作年代清代
  • 主修:薛志亮
  • 總纂:謝金鑾、鄭兼才
沿革,

沿革

《重修台灣縣誌》成書大約五十多年後,台灣縣學教諭鄭兼才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三月議請續修,且推薦時任嘉義縣學教諭的謝金鑾擔任總纂,得到協喇凳核可後,方由台灣縣知縣薛志亮於次年(1807年)三月開辦志局,同年十一月完成初稿。
初稿完成後,該書先是在將初稿寄給薛志亮在蘇州的侄子薛約進行校讎與付梓,而稿件經過薛約刪改後,約在嘉慶十九到廿一年間(1814年-1816年),與初稿的不同處在於薛約逕自加入己作〈台灣竹枝詞〉,且文字也有所刪改(特別是在職官題名部分),而此一版本也被稱作“嘉慶薛刻本”。擔任總纂的鄭兼才與謝金鑾亦先後帶了份副稿返回中國大陸請人商訂,鄭兼才所拜託的人有汪瑟葊、莫寶齋、辛敬堂等人,而謝金鑾則是找友人陳道由。後來鄭兼才於嘉慶廿五年(1820年)返回台灣再任台灣縣學教諭時,見到薛刻本不如謝金鑾改本完善,遂將謝金鑾改訂過的稿件與薛刻本滲淋參校合一,於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增修補刻本,該版本通稱為章腿擊“道光鄭補本”。與薛刻本相比,除了編目改動之外,在“學志”、“藝文”、“外編”等部分改動較大。
之後在道光卅年仔雅堡(1850年),時任台灣縣學教諭薛錫熊又予以增補,是為“道光薛補本淋棵鍵”,學者鄭喜夫認為該版本是以道光鄭補本為底,增加道光年間之資料。又目前台灣圖書館藏有嘉慶薛刻本、道光薛補本各一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道光鄭補本一部。
在台灣日據時期,日人林村讓於1922年輯印之《台灣全志》採用道光薛補本為底本,民國時期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以《台灣全志》為底本並參考台圖(時為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的薛補本於1958年刊印為“台只承危頌灣研究叢刊”第六十一種,1962年再度刊印改列為“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同時補回嘉慶薛刻本刪去之部分(外編、藝文(三)的部分)。1968年出版的“台灣方誌彙編”也比照文叢本補回嘉慶薛刻本刪去之部分。2007年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的合校本,則以道光薛補本為底,亦補回薛刻本被刪去之內容,並參考相關去定雄牛方誌對部分文字改易且加注說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