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相
從 RGB 計算色相
Preucil描述了一種色彩
六邊形,類似於Evans, Hanson和Brewer所描述的三線繪圖,它可以被用來從RGB計算色相。紅色放置在 0°,綠色在 120°,而藍色在 240°,可以解:
他還是用了極化繪圖,他稱為色圓。使用R, G和B而非 Preucil使用的R, G和B密度,可以用下列方案計算色相角度: 先確定處在R, G和B勝出的六種可能排序中的哪個接著套用下表列出的適當公式。
從 Preucil圓計算出來的色相角在30度的整數倍上一致於從Preucil六邊形計算出來的色相角,在15度(基於圓公式)的奇數倍上二者分歧最大,大約差1.2度。
轉換RGB顏色到HSL色彩空間或HSV色彩空間的處理通常基於六段分段映射,把HSV圓錐當作六稜錐,或把HSL雙圓錐當作雙六稜錐。 使用公式是上表中的。
色相環
“色相環”是將不同色相的顏色依序排列成環狀以方便使用。
色度
指得是色彩的純度,也叫
飽和度或
彩度,是“色彩三屬性”之一。如大紅就比玫紅更紅,這就是說大紅的色度要高。它是HSV色彩屬性模式,孟塞爾顏色系統等的描述色彩變數。
從廣義上說,黑白灰是“色度=0”的顏色。在各種色彩模型中,對色度有不同的量化模式。
孟塞爾顏色系統
稱為Chroma,並以黑白灰為彩度0點,將各種彩色按照表示“差別多大距離”而分級,導致各種顏色最鮮艷的彩度級別不一樣。如色相5R (紅)最高的彩度可以達到14,而色相5BG(青綠)最高的彩度只有8。即使同樣是彩度6,各種顏色的鮮艷程度並不是和人的感官直覺很一致。
HSV色彩屬性模式
中這個指標稱為Saturation,即飽和度。
日本PCCS系統中,這個指標漢字寫作“彩度”,但是翻譯成英文是稱Saturation,即飽和度。將無彩色的黑白灰定為0,最鮮艷定為9s,這樣大致分成十階段,讓數值和人的感官直覺一致。
色度由光線強弱和在不同波長的強度分布有關。最高的色度一般由單波長的強光(例如雷射)達到,在波長分布不變的情況下,光強度越弱則色度越低。
明度
明度指顏色的亮度,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黃色就比藍色的明度高,在一個畫面中如何安排不同明度的色塊也可以幫助表達畫作的感情,如果天空比地面明度低,就會產生壓抑的感覺。
“明度”(Brightness)原來用做光度測定術語照度和(錯誤的)用於輻射測定術語輻射度的同義詞。按美國聯邦通信術語表(FS-1037C)的規定,明度只套用於非定量的提及對光的生理感覺和感知。
一個給定目標亮度在不同的場景中可以引起不同的明度感覺;比如White錯覺和Wertheimer-Benary錯覺。
在RGB色彩空間中,明度可以被認為是R(紅色),G(綠色)和B(藍色)坐標的算術平均μ(儘管這三個成分中的某個要比其他看起來更明亮,但這可以被某些顯示系統自動補償)
明度也是HSB或HSV色彩空間(色相,飽和度和明度)中的顏色坐標,它的值是這個顏色的R,G和B三者中的極大值。
色調
色調不是指顏色的性質,是對一幅繪畫作品的整體評價。一幅繪畫作品雖然用了多種顏色,但總體有一種色調,是偏藍或偏紅,是偏暖或偏冷等等。如果作品沒有一個統一的色調,就會顯得雜亂無章。但如果都是不一致的小色塊,總的效果也給人一種統一的色調。
顏色
顏色或色彩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人對顏色的感覺不僅僅由光的物理性質所決定,比如人類對顏色的感覺往往受到周圍顏色的影響。有時人們也將物質產生不同顏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稱為顏色。
物理
電磁波的波長和強度可以有很大的區別,在人可以感受的波長範圍內(約312.30納米至745.40納米),它被稱為可見光,有時也被簡稱為光。假如我們將一個光源各個波長的強度列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獲得這個光源的光譜。一個物體的光譜決定這個物體的光學特性,包括它的顏色。不同的光譜可以被人接收為同一個顏色。雖然我們可以將一個顏色定義為所有這些光譜的總和,但是不同的動物所看到的顏色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顏色也是不同的,因此這個定義是相當主觀的。
一個彌散地反射所有波長的光的表面是白色的,而一個吸收所有波長的光的表面是黑色的。
一個虹所表現的每個顏色只包含一個波長的光。我們稱這樣的顏色為單色的。虹的光譜實際上是連續的,但一般來說,人們將它分為七種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每個人的分法總是稍稍不同。單色光的強度也會影響人對一個波長的光所感受的顏色,比如暗的橙黃被感受為褐色,而暗的黃綠被感受為橄欖綠,等等。
單色和混合色
大多數光源的光譜不是單色的,它們的光是由不同強度和波長的光混合組成的。人眼將許多這樣的混合光的顏色與單色光源的光的顏色看成是同樣。比如上面表格中的橙色,實際上就不是單色的600納米的光,實際上它是由紅色和綠色的光混合組成的(顯示器無法產生單色的橙色)。出於眼睛的生理原理,我們無法區分這兩種光的顏色。
也有許多顏色是不可能是單色的,因為沒有這樣的單色的顏色。黑色、灰色和白色比如就是這樣的顏色,粉紅色或絳紫色也是這樣的顏色。
顏色與波動方程
波動方程是用來描寫光的方程,因此通過解波動方程我們應該可以得到顏色的信息。在真空中光的波動方程如下:
utt = c2(uxx + uyy + uzz)
c在這裡是光速,x、y和z是空間的坐標,t是時間的坐標,u(x,y,z)是描寫光的函式,下標表示取偏導數。在空間固定的一點(x、y、z固定),u就成為時間的一個函式了。通過傅立葉變換我們可以獲得每個波長的振幅。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個光在每個波長的強度。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從波動方程獲得一個光譜。
但實際上要描寫一組光譜到底會產生什麼顏色,我們還得理解視網膜的生理功能才行。
顏色的感受
儘管亞里士多德就已經討論過光和顏色之間的關係,但真正闡明兩者關係的是牛頓。歌德也曾經研究過顏色的成因。托馬斯·楊在1801年第一次提出三元色的理論,後來亥姆霍茲將它完善了。1960年代人們發現了人眼內部感受顏色的色素,從而確定了這個理論的正確性。
人眼中的錐狀細胞和棒狀細胞都能感受顏色,一般人眼中有三種不同的錐狀細胞:第一種主要感受紅色,它的最敏感點在565納米左右;第二種主要感受綠色,它的最敏感點在535納米左右;第三種主要感受藍色,其最敏感點在420納米左右。桿狀細胞只有一種,它的最敏感的顏色波長在藍色和綠色之間。
每種錐狀細胞的敏感曲線大致是鐘形的。因此進入眼睛的光一般相應這三種錐狀細胞和桿狀細胞被分為4個不同強度的信號。
因為每種細胞也對其他的波長有反映,因此並非所有的光譜都能被區分。比如綠光不僅可以被綠錐狀細胞接受,其他錐狀細胞也可以產生一定強度的信號,所有這些信號的組合就是人眼能夠區分的顏色的總和。
如我們的眼睛長時間看一種顏色的話,我們把目光轉開就會在別的地方看到這種顏色的補色。這被稱作顏色的互補原理,簡單說來,當某個細胞受到某種顏色的光刺激時,它同時會釋放出兩種信號:刺激黃色,並同時擬制黃色的補色藍色。
事實上,某個場景的光在視網膜上細胞產生的信號並不是完全被百分之百等於人對這個場景的感受。人的大腦會對這些信號處理,並分析比較周圍的信號。例如,一張用綠色濾鏡拍的白宮照片——白宮的形象事實上是綠色的。但是因為人大腦對白宮的固有印象,加上周圍環境的的綠色色調,人腦的會把綠色的障礙剔除——很多時候依然把白宮感受成白色。這被稱作現象在英文中被稱作“Retinex”——合成了視網膜(retina)和大腦皮層(cortex)兩個單詞。梵谷就曾使用過這個現象作畫。
人眼一共約能區分一千萬種顏色,不過這只是一個估計,因為每個人眼的構造不同,每個人看到的顏色也少許不同,因此對顏色的區分是相當主觀的。假如一個人的一種或多種錐狀細胞不能正常對入射的光反映,那么這個人能夠區別的顏色就比較少,這樣的人被稱為色弱。有時這也被稱為色盲,但實際上這個稱呼並不正確,因為真正只能區分黑白的人是非常少的。
顏色的心理作用
不同的顏色可以產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從細節上來說這些感受每個人都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即使是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也往往有同樣的感受。比如紅色使人心情激動,藍色使人安靜。對藝術家、建築師、服裝設計師和廣告製作者等來說顏色的心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人對顏色的感受還有許多特別的效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假如一個畫家在繪畫時只使用少數幾種顏色,我們的眼睛會試圖將灰色或其他中立的顏色看成是缺乏的顏色。假如一幅畫中只有紅黃黑和白色,那么我們就會把黃和黑的混合色看成一種綠色,把紅和黑的混合色看成一種紫色,而灰色會顯得有點藍。
亮度的效果
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亮度中會產生不同的顏色感。這個現象的原因是我們的眼睛中除了有錐狀細胞外還有可以感光的桿狀細胞。桿狀細胞雖然一般被認為只能分辨黑白,但它們對不同的顏色的靈敏度是略微不同的,因此當光暗下來的時候,桿狀細胞的感光特性就越來越重要了,它可以改變我們對顏色的感覺。
文化的影響
不同的文化對顏色的定義有時會少許不一樣。比如在有些文化中中國的青色被看做是藍色的一種。
有一種理論認為最基本的顏色比如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等應該是在所有的文化中都一致萬能的。這個理論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論證人對基本顏色的感受應該是一致的。
光源的影響
人在看顏色時總是試圖補償光源本身的顏色。因此我們在不同的光源下看到的同一種顏色實際上是不同的。
動物對顏色的感受
不同的動物感受顏色的細胞各不相同。有些動物有更多的感受顏色的細胞種類,比如鳥,有些動物感受顏色的細胞的種類比人少,比如大多數其它哺乳動物。有些動物可以感受到人看不見的顏色,比如蜜蜂可以感受紫外線。
紅綠藍三元色 (RGB)
發光的媒體(比如電視機)使用紅、綠和藍加色的三元色,每種光儘可能只刺激針對它們的錐狀細胞而不刺激其它的錐狀細胞。這個系統的色域占人可以感受到的色彩空間的大部分,因此電視機和計算機螢光屏使用這個系統。
理論上我們也可以使用其他顏色作為元色,但使用紅、綠和藍我們可以最大地達到人的色彩空間。遺憾的是對於紅、綠和藍色沒有固定的波長的定義,因此不同的技術儀器可能使用不同的波長從而在螢光屏上產生稍微不同的顏色。
青、洋紅、黃三元色 (CMYK)
理論上,青色、洋紅色和黃色半透明的顏料塗在白色的底上,顏料會結合而吸收所有光線,然後產生黑色。然而實際上會產生很暗的棕色。所以除了青色、洋紅色和黃色之外,還會加入黑色以平衡色彩的偏差。
色彩文化含義及文化差異
不同的文化在這裡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比如中國傳統白色是喪色,而在西方國家白色往往代表純潔。傳統上,中國人穿著黑色、白色、素色等喪服參與喪禮,相反,西方國家以白色作為婚禮的禮服主色。中國人喜歡紅色為吉祥,但西方認為紅色為邪惡的象徵。
白色表示樸素、純潔、乾淨、光明。黑色表示低沉、莊嚴、骯髒、黑暗。紅色在中國表示吉利、幸福、興旺;在西方則有邪惡、禁止、停止、警告。藍色有憂鬱、專業的形象,表示天空、海洋、水,也有節約環保的意味。在美國則有色請的意味。黃色表示色情的意味,也有金錢和明亮、不耐。金色表示貴氣、財富、堅硬。綠色表示植物,環保的標誌。在西方則有通行的意思。
透視
透視分三種:線透視、空氣透視、隱沒透視。
線透視
線透視是一種把立體三維空間的形象表現在二維平面上的
繪畫方法,使觀看的人對平面的畫有立體感,如同
透過一個透明玻璃平面
看立體的景物。透視畫法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其中幾個要素為:
原線:和畫面平行的線,在畫面中仍然平行,原線和地面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傾斜的,在畫面中和地面的相對位置不變,互相平行的原線在畫面中仍然互相平行,離畫面越遠越短,但其中各段的比例不變;變線:不與畫面平行的線都是變線,互相平行的變線在畫面中不再平行,而是向一個滅點集中,消失在滅點,其中各段的比例離畫面越遠越小;滅點包括四種:焦點,是作畫者和觀眾看的主要視點,與地面平行,與畫面垂直的線向焦點消失;天點,畫中近低遠高的,與地面不平行的線都向天點集中消失,天點和焦點在同一垂直線上;地點,畫中近高遠低的,與地面不平行的線都向地點集中消失,地點和焦點在同一垂直線上;余點,與地面平行,但與畫面不垂直的線向余點集中消失,余點有許多個,和焦點處於同一水平線上,每個和畫面不同的角度都有一個不同的余點。當畫家平視時,焦點和余點都處於地平線上,仰視圖焦點向天點靠攏,俯視圖焦點向地點靠攏,余點始終和焦點處於同一水平線上。
散點透視
西方繪畫只有一個焦點,一般畫的視域只有60度,就是人眼固定不動時能看到的範圍,視域角度過大的景物則不能包括到畫面中,如同照相。
中國畫是散點透視法,即一個畫面中可以有許多焦點,如同一邊走一邊看,每一段可以有一個焦點,因此可以畫非常長的長卷或立軸,視域範圍無限擴大。
空氣透視
用顏色的鮮明度的大小表現物體的遠近:近處物體色彩鮮明,越遠的物體越失去原來的顏色。也就是所謂的“近實遠虛”。
隱沒透視
用物體清晰度的大小表現物體的遠近,所謂“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樹無枝,遠人無目”。
構圖
構圖是在藝術中常用的技巧和術語。特別是繪畫與攝影中經常用到構圖這個字。一個好的構圖,可以將平凡的東西變得無與倫比,一個不好的構圖,則會將一個有魅力的主角變得俗不可耐。
構圖可說是安排與組合的經驗手法。將對比的東西分為主體與客體,或是前景與背景。將協調的物體用三角軸或是斜線來排列,將光與影變成有情感的組合,這些都是構圖的手法。在超現實主義畫派的構圖當中,以不同的透視點來安排物體,是典型的構圖風格。
寫生
寫生,是直接面對對象進行描繪的一種繪畫方法,基本有“風景寫生”、“靜物寫生”和“人像寫生”等多種根據描繪對象不同的分類。一般寫生不作為成品繪畫,只是為作品蒐集素材,但逐漸發展也有的畫家直接用寫生的方法創作,尤其是印象派的畫家,經常利用風景寫生,直接描繪瞬間即逝的光影變化,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外光派畫家”。
西方畫家非常重視寫生,主要以寫生來蒐集素材;中國畫家則一般主要依靠看和記憶,有的畫家也“臨淵摹筆”,但絕大部分古代畫家雖然也強調“師法自然”,但只是飽覽名山大川,回家以後憑記憶下筆。主要也是因為中國繪畫工具不易攜帶和野外使用。現代的中國畫家也重視寫生,套用現代的速寫工具蒐集素材。
寫生對描繪細節和光影變化非常重要,人不可能記住所有這些細節,經常寫生對研究色彩學的規律也非常有啟發。寫生也是開始學習繪畫時最重要的訓練方法。
速寫
速寫,指快速繪畫。大部分的速寫都是快速的素描,僅勾勒出輪廓,形體,而不加繪肌理,光影的細節。對於學習藝術的入門者來說,速寫是大量練習的技巧,也是觀察和美感培養的日記。對於設計師來說,速寫更是記錄與說明創意的重要表達工具。
人物速寫是觀光區常見的職業之一,以麥克筆勾勒觀光客的輪廓,加上幽默的圖案,並在15到30分鐘內完成,這就是人物速寫。
雖然我們在博物館看到藝術大師的速寫多半是單色,使用鋼筆、鉛筆或炭筆等所畫出的作品。事實上也有很多速寫是用色塊來表現的。
素描
素描是一種用單色或少量色彩繪畫材料描繪生活所見真實事物或所感的繪畫形式,其使用材料有乾性與濕性兩大類,其中乾性材料如:鉛筆、炭筆、粉筆、粉彩筆、蠟筆、炭精筆、銀筆……等,而濕性如:水墨、鋼筆、簽字筆、葦筆、翮筆、竹筆、原子筆……等。習慣上素描是以單色畫為主,但在美術辭典中,水彩畫也屬於素描。
以表描表現的目的而言
素描一般用作學生提高造型能力的基本繪描練習,或作為創作前的整理或局部草稿練習、素材的蒐集方法,並練習物體形象、動態、量感、質感、明暗、空間、色彩、比例、構圖、變化統一、疏密等。大多數的畫家在從事一幅油畫或壁畫之前,便先有繪畫雛型出來,而這個簡單幾筆的雛型畫,便是素描,素描很少用來製作為成品,但也有畫家使用這種方式製作,而這樣的成品畫和畫稿有所出入,因為此類的素描是在畫完雛型的基本功外,再添加細部光影變化的描繪。而這樣素描的目的也在於作為畫家視覺的記錄。
以表現的技巧而言
素描有別於水彩、油畫的,便是重於線條表現方式,以線條的粗細輕重來描述物體的明暗深淺,並且不須顧盧物體細節的色調色值,畫面藉由明暗光影的襯托來突顯主題,但是也由於失去了彩度的考量,素描在明暗的階調上,分層的很詳細,在不同的微細的明暗變化中,都能展現物體的立體感。
法國古典主義油畫家安格爾因為和浪漫主義觀點不同,認為色彩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因此創作了大量素描和單線作品。中國畫家王式廓的著名作品“血衣”,也是以素描方式創作的。
著名的素描大師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巨匠: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拉菲爾·桑喬;中國的徐悲鴻(1895-1953 );倫勃朗、彼得·保羅·魯本斯以及伊利亞·列賓等也是素描大師。
素描同時是一種造型藝術,他的目的是在兩維的紙面上創造三維的立體形態。造型的準確和內在結構的科學是最為重要的。
鉛筆素描
鉛筆素描常是素描練習的開始,不論是精細素描或是速寫,都可以由易於修改的鉛筆開始。並練習運用不同標誌的鉛筆,鉛筆標誌B表示質地軟,前面標誌的數字越大,質地越軟,可用來畫較暗的部分。H表示質地較硬,前面標誌的數字越大,質地越硬,可用來畫較光的部分。
鉛筆素描的畫紙可選用紙面較粗的畫紙,如150磅或200磅的模造紙,以軟質橡皮為佳。
常見的素描習作可以靜物寫生、風景寫生來作練習。
木炭素描
木炭素描的炭條通常是用柳條燒制而成,畫紙可選用150磅或200磅的模造紙,可用軟橡皮、饅頭、麵包等作擦拭修改。
木炭素描常以石膏像作為練習的對象,因為石膏像為純化的物體,無色澤,無強烈的紋理變化,經由光線照射後,可產生清楚的明暗對比。初學者常由頭像入手。
繪畫術語大全
中國畫 簡稱“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乾、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有壁畫、屏幛、捲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製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丹青
我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漢書·蘇武傳》:“竹帛所載,丹青所畫。”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民間稱畫工為“丹青師傅”。也泛指繪畫藝術,如《晉書·顧愷之傳》:“尤善丹青。”
畫工
指以繪畫為終身職業的藝術工人。民間稱“丹青師傅”。按社會地位來分有:民間畫工、宮廷畫工(漢代稱“尚方畫工”、“黃門畫者”等)。從工種來分有:壁畫工、漆畫工、瓷畫工、年畫工、燈扇畫工、雕刻畫工等。畫工畫是民族繪畫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繪畫從作者到作品,畫工及其作品均占相當多數,但在封建社會中,一直受統治階級歧視和抹煞。偶見於歷代記載或傳說中的畫工,有:春秋戰國魯班,西漢毛延壽等,東漢衛改等,唐代宋法智(曾隨王玄策到印度摹繪佛像)、宋文君(敦百九十六石窟壁畫的創製者),北宋趙大亨,南宋簫照,元代馬君祥與其長男馬七等及朱好古門人、張遵禮(永樂宮壁畫工) 等,明代路洪、河忠等(酒泉文殊山石窟壁畫工),清代張文輝、張太古、粱廷玉等。年畫方面,有楊柳青的張聾子,戴立三、高桐軒、楊續、閻文華等,桃花塢的蹺老錢等。近代我國畫工,大致分“京式”(北京地區)和“蘇式”(蘇州地區)兩大類,京式彩畫以裝怖圖案見長:蘇式彩畫,以繪製花鳥畫為特長。所取題材,除山水、花鳥外,人物畫多用民間流行戲曲故事及小說。授徒多采口傳手教,手頭積有粉本舊稿。能自制顏料。部分高手具有自行創稿的能力。
無聲詩
亦稱“有形詩”。繪畫的一種別稱。因畫意和詩情相通,故有此稱。北宋宋迪有《瀟湘八景圖》,人謂之“無聲詩”,詩僧惠洪曾為《瀟湘八景圖》各賦以詩,自稱“有聲畫”,以為對舉。黃庭堅《次韻子瞻於由題憩寂圖》:“李侯有句不肯吐,潑墨寫作無聲詩。”又張舜民《跋百之詩畫》: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帛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古代繪在絲織品上的圖畫。傳世帛畫年代最早的有湖南長沙出土戰國楚墓帛畫三幅:一幅四周繪有奇異的動植物圖像,中寫文字,多不可識,稱“繒書”;次幅繪一長袖細腰女子,側身合掌而立,上有搏鬥的鳳、龍;第三幅繪一高冠長袖的男子,側身駕馭一巨龍,龍身若舟。建國後陸續發掘出土的西漢帛畫有:1972年 1月湖南長沙馬王堆 1 號漢墓;1973年11月同一地區的3號漢墓;均為覆蓋在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作“T”形,名為“非衣”。畫面基本分三部分:天上、人間、地下各種景象。1976年5月山東臨沂金雀山9號漢墓出土的為長方形旌幡,內容和上二圖相同,只是“人間”部分比重增大。三圖均屬西漢初期作品。當時厚葬之風很盛,這些帛畫即為隨葬品。內容為古代神話傳說;人物造型帶有風俗畫性質;寫實和裝鈽工巧相結合,線描規整勁利,色彩絢爛諧調,顯示當時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是我國繪畫現實主義傳統的發軔。後來的北魏司馬金尤墓中漆畫與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與之一脈相承。
漆畫
繪畫的一種。是用油漆所繪成的一種工藝性的裝飾圖畫。商代已有漆器工藝,戰國時這種工藝趨於發達。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有漆器出土。長沙陽楚墓出土的漆器,花紋工細,有的漆奩,描繪舞樂、狩獵情景,富有生趣,湖北雲夢城關西部睡虎地出土漆器多件,紋樣精緻,線條流利,狀態生動,其中漆盂一隻是現存唯一的秦代漆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