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繩文時代是日本舊石器時代後期,於公元前12000年開始,到公元前300年結束,這是一個使用繩文式陶器的時代。包括繩文人的生活、製造磨製石器的技術、陶器的使用、狩獵採集經濟的發展、定居的形成等內容。
這段時期地質年代上屬於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的時期,這是日本列島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相當於世界史上的中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與舊石器時代的不同點在於:陶器的出現、豎穴住宅的普及、以及貝冢的外形等等。
由於地域間的差別很大,關於繩文時代的結束時間尚有很多爭論,但一般都以
彌生文化的出現(以定型的水田耕作為特徵)來宣告繩文時代的終結。此外,在沖繩縣又有貝冢時代前期、貝冢時代後期。前期相當於繩文時代,後期則是指彌生時代到平安時代。北海道和東北地區則還有續繩文時代(約公元前3世紀~公元7世紀)。
“
繩文”一詞來源於美國動物學家摩斯關於大森貝冢陶器發掘的報告。1877年(明治10年)摩斯對東京的大森貝冢進行了科學的調查研究。谷田部良吉將它翻譯為“索紋陶器”,後由白井光太郎改為“繩紋陶器”,接著又有了今天的“繩文陶器”之稱呼。二戰後才開始使用“繩文時代”這個詞。但佐木真仍鐘情於這個詞的原意,繼續使用“繩紋”。繩文人被外來民族征服後,彌生時代來臨。
出土遺蹟
村落
繩文時期遺蹟特多,三內丸山遺蹟是日本所發現規模最大的繩文村落古蹟,大量出土的陶器和陶俑表面上有繩索圖案,故稱為繩文時代。這時代產生的文化稱繩文文化。繩文時代的生活方式是以狩獵採集為主,武器是弓箭,遺蹟中可發現埋葬的狗墳。
日本列島南端的長崎縣的福井洞穴、泉福寺洞穴到本州東北的小瀨則洞穴,均反映出當時日本列島居民已經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居民多擇沿海地帶山岩洞穴或豎穴而居,利用弓箭通過採集和漁獵為主要的生產活動維繫氏族生活。在北海道與日本東北地區,以及琉球列島則保持擦文文化與貝冢文化。
在日本西部福岡縣的板付遺址發現繩文晚期種植水稻的水田遺址。
陶器
繩文陶器延續數千年,直至彌生式陶器出現的公元前3世紀。考古學界將繩文時代劃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和晚期4個階段。從遍及全國各地的繩文陶器來看,前期多為尖底缽,中期以後趨向平底深缽,後期和晚期造型富於變化,出現了瓮型皿、圓筒形皿以及土瓶、土碗等用品。陶器色彩多為深褐色或紅褐色,表面圖案基調為繩文式花紋。此外,繩文晚期,日本東北地方還出現了黑陶器,陶胎薄而輕,表面經過研磨呈黑色,造型挺秀俊美,體現出新時期早、中、晚不同時期的審美觀。對土陶器的用途分析使我們得知,繩文時代的土陶器除作為飲食器具和貯藏事物的器具之外,還被用來宗教祭祀和喪葬。
繩文陶器的多樣性是以識別時代差與地域差為基準的,從這個方面來說繩文陶器的多樣性才是有意義的。從陶器型式上的區分來看,繩文時代可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晚期6個時期。在最初的研究中,只分為前、中、後3個時期,後隨著資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又加入早期、晚期,最後還添加了草創期。這種時期區分只是為了反映陶器的式樣變換,所謂的中期並不是指繩文時代的中間期。從繩文人的職業以及文化內容等也可以劃分時代,但一般仍是以慣用的土器式樣變化時期作為繩文時代的時期劃分。
草創期這個時期陶器上還沒有使用繩紋,只有所謂隆線紋陶器和爪形紋陶器。它們與以後的繩文陶器大相逕庭。這對於研究繩文文化的產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早期以捻線紋、刻板型紋、無紋、貝殼紋等陶器群為代表,這些名字是根據陶器表面留下的花紋而起的。捻線紋陶器不僅大量存在於關東地方,並幾乎遍布全國,但刻板型紋陶器只分布在九州到關東之間,東北地方沒有。這說明除了時代不同以外,文化圈也不相同。另外,這些陶器是尖底深缽形的,這點和歐洲最早的陶器形狀有共通之處。
前期陶器在胎土中摻有機物纖維,形狀上也由尖底改為平底或高底深缽狀,從花紋上也可看出繩紋十分發達。
中期是日本石器時代的黃金時代,其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勝坂式陶器。這種陶器壁厚,形狀多為筒形、深缽形,器口邊緣格外突出,帶有裝飾把手,表面有雄渾的隆起紋,纏以黏土繩,在整體上給人以雄渾、壯觀的感覺。但這大都出土於關東到中部山嶽地帶,北海道和東北的陶器雖也有隆起的花紋,卻沒這么複雜,西部的陶器則沒有隆起的花紋。
後期的器形變得纖細,增加了帶有注口、台座等異形陶器,而且精緻裝飾品與粗製什器有了明顯的區分。晚期陶器在東北地方以帶有美麗裝飾的龜岡式陶器為代表,在西日本則盛行無紋陶器。
墓葬
即將死者手足關節摺疊埋葬的葬儀方式,以埋葬的姿勢分為仰臥屈葬、橫臥屈葬、俯臥屈葬,以及座位屈葬。關於以屈葬的方式來埋葬的理由說法有很多種:節約墓穴挖掘的勞動力、以形似嬰兒的姿勢下葬來祈求再生、用死者的靈魂來保佑生者等等。一般認為,此種掩埋方式源於對死亡的恐懼,是把生命的結束看做魔鬼作祟使人生病乃至死亡的結果,對魔鬼與死亡的敬畏又引申為對死者的懼怕,導致了對故人的防範心理。所以,屈葬屬於一種防止死亡者靈魂作祟而向外飄逸的咒法。
生產方式
繩紋時代,日本民族的主要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金屬器尚未出現。在繩紋早期多見打制的石斧、石鏃、石拖等。“擦截石斧”在北海道和東北地方開始出現。繩紋時代前期還是打制石器占多數,至繩紋時代中期磨製石器逐漸增多。關東、中部地區在繩紋前期和中期流行棒狀磨製石斧;繩紋後期和晚期盛行磨製的“定角石斧”。
日本原生的農業,可以上溯到繩文時代前期,即6500年前,在長期採摘植物的基礎上,繩文時代中期的人們已經懂得播種多種野生的植物,以滿足隨著人口增加而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繩文時代晚期,食物結構由動物、魚類、貝類轉向農作物,激發起日本遠古居民發展大規模農業生產的渴求。不久,水稻這種原產亞熱帶的糧食作物便在大約距今3000年前傳入日本九州地區。
社會類型
距今約1萬年前,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致使日本與大陸分離,變成列島。人們馴養狗以捕獲鹿和野豬,同時發明了弓箭,增加了獵物捕獲量。除捕魚外,人們也採集七葉樹籽、橡實、核桃和植物的球根等。
人們努力獲得足夠的食物,從而有空閒時間來磨製石器和燒制陶器。又因為開始食用熟食而擴大了食物範圍。這樣,人類可以長期定居一地,建造豎穴住居。豎穴住居以廣場為中心,幾家聚居一起,周圍因丟棄貝殼和食物碎屑,形成貝冢。但這類食物不能被長期保存,而且也很難把剩餘產品積累於某個人手中,當時尚處於沒有階級對立的原始社會,因此未發現反映特定人們的財富與權力的遺址和遺物。
在當時生產力很低的條件下,自然生產的資源有限,因此人們在集團內部制定嚴格的規約以保護自然,同時盛行巫術,出現石棒、土偶,並有拔齒等習慣。人們還祈求自然豐盈。到這一時代的末期,尤其在西日本,出現企圖突破狩獵、捕撈和採集經濟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