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瘰螈

織金瘰螈

織金瘰螈(學名: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是蠑螈科、疣螈屬兩棲動物。與瘰螈屬物種相似,但該種成體頭部後端兩側各有3條退化的鰓跡,明顯屬於童體型;指、趾兩側無緣膜;體背脊兩側各有1條土黃色縱紋;肛後尾的腹鰭褶呈橘紅色或橘黃色,此顏色約在尾下的後3/4處消失。

生活于海拔1300~1400米的山區,以蚯蚓,蝦類和螺類等為食。是中國特有動物,分布於貴州(織金)。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瀕危原因,保護措施,

動物學史

織金瘰螈是李松、趙海濤等(李松等,2008;ZHAO,2008)依據採集於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城雙堰塘標本命名並依據其形態特徵和分子信息研究建立的新種,是除尾斑瘰螈、龍里瘰螈、細痣瘰螈外,瘰螈屬有尾類在貴州省內的又一分布。

形態特徵

成體:雄螈平均全長112.7毫米,頭體長62.7毫米左右;雌螈全長116.8毫米,頭體長62.5毫米。頭部略扁平,前窄後寬,頭長明顯大於頭寬;吻長大於眼徑,吻端平切,突出於下唇,吻棱明顯;鼻孔位於吻兩側前端;口裂不達眼眶後緣,上唇褶很發達而明顯;上、下頜具細齒,犁骨齒列呈“∧”形,齒列的前緣在兩個內鼻孔之間會合;舌呈橢圓形,除左、右兩側游離外,均與口腔底部粘連。頭部後端兩側各有3條退化的鰓跡。
頭體長大於尾長,雄螈尾長為頭體長的82.3%,雌螈者為86.9%左右;尾基部圓柱狀,向後逐漸側扁,尾的背、腹鰭褶較簿而幾乎平直,尾末端鈍圓。
四肢長度大致相等或後肢略長於前肢,後肢略比前肢粗壯;前肢前伸貼頭側時,指端超過眼眶的前緣,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彼此重疊。指4個,趾5個;指、趾略扁,基部無蹼,兩側無緣膜,末端較尖,無內、外掌、蹠突。
皮膚較粗糙,背中央嵴棱明顯突起,在軀幹及尾的大部分有不規則的橫行溝紋,體背部到尾部和四肢背面均散有大小不一的痣粒。
生活時頭、體背面為淺黑褐色或土黃色,體背部中央棱嵴兩側各有1條明顯的土黃色縱紋,咽喉部腹面和身體腹面黑色,並綴以不規則的橘紅色或橘黃色的點狀斑、條形斑或線條斑。前後肢基部均有橘紅色圓形斑點,肛後尾的腹鰭褶橘紅色,約在3/4處其橘紅色消失。
第二性徵:雄螈肛部隆起大而低矮,肛裂為縱縫狀,長6~7毫米,其內壁有指狀乳突;雌螈肛部隆起小而高,呈圓錐狀,肛裂小呈橢圓形,其內壁無指狀乳突。 頭骨:頭骨長明顯大於頭骨寬;前頜骨單枚,其鼻突長,與額骨相連線,鼻突中間有骨縫,左、右鼻骨被鼻突分開;上頜骨較短,不與方骨連線,且相距甚遠,翼骨前端細尖與上頜骨後端連線;上頜骨外側間距小於方骨外側間距,左、右鱗骨後突連線超過枕髁後緣水平位置;鼻骨大,位於前頜骨鼻突和上頜骨之問;額骨大,頂骨較小,額鱗弧較窄,其額骨和鱗骨相接處不膨大。方骨外側無鉤狀突。犁骨齒列呈“^”形,前端會合;角舌骨為軟骨質,中部較寬,左、右不相連;上舌骨骨化;基舌軟骨有1對短的指狀突;鰓弧2對,角鰓骨2對,均骨化;上鰓骨1對,為硬骨。
此外,解剖觀察,雄螈的睪丸呈豆形,每側分為2葉。
卵:卵粒呈圓形,卵徑2.7~3.0毫米,動物極棕黑色,植物極灰白色;卵外膠質膜透明,呈橢圓形。

棲息環境

織金瘰螈生活在海拔1300~1400米水流較平緩的山溪里或有地下水流出的水塘中,水質清澈,水底多為石塊、泥沙和水草。成螈白天常隱伏在溪底石下、腐葉堆或溪邊草叢中,很少活動。

生活習性

該螈在水中遊動時四肢貼體,以尾部擺動而緩慢前進或浮到水面呼吸空氣。常在夜間外出活動和覓食,覓食時常靜伏於水底,當水生昆蟲及其他小動物經過嘴邊時,即迅速張口將其咬住並慢慢吞下;或者該螈緩慢移向食物,頭部對準食物後突然出擊咬住食物,然後再吞食。主要捕食蚯蚓、蝦類和螺類。在室內飼養時,投餵蚯蚓和水絲蚓,取食正常,生長良好。

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分布於貴州織金雙堰塘。
織金瘰螈分布圖織金瘰螈分布圖

繁殖方式

該螈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6月中旬,卵單生,膠囊呈橢圓形,圓徑2.7~3.0毫米。解剖3尾雌螈,其輸卵管內分別有卵4粒、6粒、7粒。2007年5月12日觀察幼體,全長為62.8毫米,頭體長31.8毫米,尾長30.0毫米,此時的幼體還具有3對羽狀外鰓。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2012年,經野外動物資源調查,初步估測織金瘰螈現存資源量在500尾以內,資源量極少。根據2006年IUCN的規定,將其瀕危等級定為瀕危(EN)。

瀕危原因

人為因素影響:織金瘰螈的主要棲息地位於織金縣城鬧市區,受人為干擾較大。經常有人將其捉到寵物市場交易,由於很多兩棲動物愛好者對其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並不熟悉,造成家養過程中死亡;在貴定有人把它誤認為娃娃魚進行交易,養殖後發現不是而拋棄;市民經常到塘邊垂釣或偷偷下流刺網捕魚造成織金瘰螈的誤捕,由於其腺體發達,身上有股難聞臭味,誤捕的瘰螈常被丟到岸上乾死;近幾年旅遊資源的開發興起,雙堰塘已作為織金古城裡重要的旅遊景點進行開發建設,在塘內修建了人工噴泉、水幕電影,對其生境干擾較大;由於塘邊就是馬路和鬧市,人流量極大,經常有人往塘內傾倒生活垃圾,直接或間接改變了水體生態因子,人為造成了水質惡化。
種群特性制約:根據織金瘰螈四肢纖弱和尾鰭纖薄的身體結構可以看出其爬行和游泳能力較弱,喜食小型螺類和魚蝦,捕食能力不強,食物來源較窄;終生生活在水中,四肢纖細,爬行遷徙能力較弱,不利於種群的擴散,它們只在特定自然環境下才能正常生長、繁殖,一旦環境突變就會帶來滅頂之災。同時織金瘰螈生長緩慢,性成熟遲,繁殖率低;孵化、變態前後發育只能在水中完成,發育時間長、自我保護能力弱,易受大氣、水源、餌料、天敵等外界因素影響。

保護措施

織金瘰螈是兩棲動物的原始種類,是人類的珍貴生物遺產,開展對織金瘰螈的深入研究和保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如不採取有效的解決措施,拯救這岌岌可危的物種,恢復織金瘰螈的種群資源,織金瘰螈終將滅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 恢復原有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將織金瘰螈儘快寫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使其保護做到有法可依。當地人民政府要統籌規劃,積極申報立項,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其保護力度,在種群較大的織金縣建立織金瘰螈自然保護區。拆除對織金瘰螈棲息環境影響較大的人工噴泉、水幕電影等人為設施,逐步恢復其原有棲息環境。加大《野生動物保護法》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的宣傳力度,增強市民的保護意識,減少對織金瘰螈的誤捕和人為傷害,養成保護有尾兩棲動物及其它野生動物的自覺性。林業、水產、工商和公安等職能部門強化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對捕捉、收購、販賣織金瘰螈的不法行為要及時依法處理。
  2. 建立人工孵化和培育場:通過廣泛調查,進一步查清織金瘰螈的分布範圍及資源量,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開展針對織金瘰螈的繁殖生態學研究,探索開展人工飼養。採用人工投餌馴化養殖,建立飼養繁殖基地,人工培育繁殖群體,繁育出大量個體放養自然環境,以保持自然環境中的種群密度,加速資源恢復。同時積極與相關院校、科研機構和當地職能部門合作,進一步研究開發利用其潛在的基因資源、藥用資源和生態資源。依靠當地民眾,成立保護協會,實施就地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