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順治三年(1646年),在帶城橋東明末貴戚周奎(明崇禎帝周皇后之父)故宅建織造局,又名總織局。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為織造衙門,稱織造府或織造署,由內務府派郎官掌管,並將總織局遷至衙門以北孔副使巷。織造署除在蘇州、松江、常州三府自設機房僱工織造以供皇室消費外,兼管三府機戶和徵收機稅等事務,當時與江寧(今南京)、杭州織造署並稱“江南三織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織造署西部建行宮,作為清帝“南巡駐蹕之所”。
蘇州織造署舊址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兵火。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
民國十五年(1926年),蘇州織造署舊址改為振華女子學校,由王謝長達之女王季玉任校長。
1953年,蘇州織造署舊址改名為“蘇州女子學校”,後為江蘇師範學院附中,現為蘇州市第十中學。
1996年,蘇州織造署舊址整修。
建築格局
蘇州織造署舊址原有廳堂、廨宇、園池、機房、吏舍齊備等。現存清代建築頭門和儀門及民國時的多祉軒。蘇州織造署舊址是“江南三織造”中現存遺蹟最多的一處。
主要建築
多祉軒
蘇州織造署舊址多祉軒,小青瓦歇山屋面,嫩戧發戧。檐口為蒲鞋頭雲頭挑梓桁,下懸萬川掛落。正、背立面坐檻,山牆面上有三方碑刻,北側龍井一口,後面“龍井”二字為瓦翁所題,此井已作整理,基本恢復原貌,井水清沏甘甜,仍然可以作飲用水,原來的雕龍井欄殘件被放置校史陳列室內。
頭門
蘇州織造署舊址頭門為硬山造,面闊三間13.4米,進深6.4米,於脊柱間安斷砌門(將軍門)三座,門扉六扇及門簪、抱框、連楹、下檻、砷石等均為原物。
儀門
蘇州織造署舊址儀門面闊五開間,硬山造,正三間為魚龍吻脊,設垂脊,東西梢間為哺雞脊。檐口為蒲鞋頭雲頭挑梓桁,室內方磚鋪地,覆盆式連磉柱礎。梁架結構為前後雙川。梢間為書條式短窗下半牆。
長廊
蘇州織造署舊址長廊連線多祉軒與儀門。與儀門相接處為歇山半亭。雙坡屋面,紋頭脊,檐口飛椽做法,下懸萬川掛落。方磚鋪地,坐檻。
瑞雲峰
蘇州織造署舊址
瑞雲峰原為宋花石綱之太湖石奇峰,由主峰及底座兩部分組成,置水池中,高5.12米,寬3.25米,石峰嵌空,透漏具備,峰座相配。此峰四面成景,渦洞相套,褶皺相疊,是江南“四大太湖石峰”之一,被譽為“妍巧甲於江南”。池周圍配以湖石駁岸、假山、石橋、平台。因石頭上刻有“臣朱勔進”字樣,故被認為是北宋末年花石綱遺物,歷代均有著錄,是一塊流傳有序的太湖石。
文物遺存
蘇州織造署舊址存清順治《織造經制記》及順治、乾隆、同治年間的碑刻共五方。其中包括立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石碑,名《重建蘇州織造署記》。該碑記載了蘇州織造署的沿革,糾正了一些史料的錯誤。
文物價值
蘇州織造署舊址“江南三織造”中現存遺蹟最多的一處,留存的建築、碑刻等實物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蘇州織造署舊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城區帶城橋下塘(今蘇州市第十中學西南部)。
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蘇州織造署舊址,路程約5.9千米,用時約2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