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繁昌窯創燒於五代,北宋中期開始衰落,廢除於南宋初年。
繁昌窯柯家沖窯由五代時柯氏兩兄弟創建。
繁昌窯駱沖窯址專燒青白瓷,創燒於五代,主要燒造時代為北宋早期。
1955年,繁昌窯遺址被發現。
199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滁州市文物保護技術科學研究所“套用磁法勘探地下文物的研究”的項目,對繁昌窯駱沖窯址進行了試掘,發現龍窯1座,僅發掘了窯址的一部分,出土了大批瓷片,表明該窯具有官窯性質。
2002年9—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繁昌縣文物部門等單位組成的考古隊對繁昌窯遺址中的柯家沖窯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揭露面積500多平方米,發現北宋時期龍窯1座(編號1號窯)及作坊等遺蹟,出土大批瓷器產品和窯具標本。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為配合窯址保護工程和研究的需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繁昌縣文物局聯合對繁昌窯遺址開展第三次考古發掘,主要發掘了柯家沖窯址和駱沖窯址兩個地點。
遺址特點
繁昌窯遺址由柯家沖窯、姚沖窯、半邊街窯、駱沖窯等組成。
柯沖窯:窯址位於繁昌縣城南郊,繁陽鎮鐵門村境內,涉及柯沖、高潮、新塘和宗塘4個村民組,面積40多萬平方米。根據2013年底開展的繁昌窯遺址分布專項調查,柯沖窯址範圍內共登記窯包17處,大部分窯包由1到2座窯爐所形成,因此該窯址窯爐數量應有20座以上。龍窯窯爐沿毛竹山和笠帽山北側山坡分布,窯爐兩側為多年生產所形成的廢棄堆積,部分龍窯附近分布有明顯的作坊區。
姚沖窯:位於繁昌縣城南郊,峨山鎮鳳形村姚沖村民組北面,笠帽山南坡,姚沖水庫上方。姚沖窯址與鐵門村高潮村民組以“翻車嶺”相隔,調查發現窯址遺存兩處,一處為暴露窯牆的窯爐遺蹟,另一處緊鄰姚沖水庫,只見匣缽、窯磚等遺物,未見明顯窯爐遺蹟或窯包遺存。
半邊街窯:位於繁昌縣城南郊,峨山鎮鳳形村半邊街,屬於笠帽頂東南坡,發現窯址堆積一處,面積約5000平方米。
駱沖窯:位於繁昌縣城西郊,繁陽鎮陽沖村駱沖村民組東側,窯址遺存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30—60厘米,初步判斷有窯爐遺蹟兩處。
柯家沖1號窯依山坡而建,呈東西向,由火道、操作間、窯床、耳門、煙道等組成,保存完整。窯長57.5米、寬2—3米,坡度為20—24度,殘牆最高達1.4米,兩側有小窯門。窯床內有大量原位保留的成排成摞的匣缽,最高一摞有14個匣缽,一些匣缽內尚有瓷器未取出來。作坊遺蹟包含煉泥場地和瓷器成型作坊基址兩部分,有兩座泥料過濾池和放置成型慢輪的圓形遺蹟。
在柯家沖窯址1號窯的南側發現龍窯1座(編號2號窯)。2號窯保存基本完整,與1號窯呈八字形並列分布,結構與1號窯同。窯斜長38. 75米,水平長36.6米,寬2—3米,發現4處窯門,南北各兩處,錯位分布。窯床自東向西逐漸抬升,坡度為5—23.5度,愈接近龍窯中後部,坡度愈大。經局部解剖,窯床、窯牆有兩次使用修補痕跡。龍窯北側還發現了排水溝,北側和南側發現有對稱分布的柱洞,可能是窯棚留下的遺蹟。
駱沖窯址位於繁昌縣城西郊,發現龍窯1座,房址1處。龍窯除火膛外基本保存完整,呈南北向,斜長26.4米,寬2.25—2.6米,發現4處窯門,錯位分布。窯床自南向北逐漸抬升,坡度為14—19度。窯室內發現了4道隔牆,復原高0. 24—0.4米,將窯室分為5段。窯身西側發現了龍窯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路面。
文物遺存
繁昌窯柯家沖窯址窯內出土瓷器有碗、盞、盞托、碟、溫碗、執壺、爐、盂、粉盒、器蓋、瓷塑小動物等。碗、盞、碟、溫碗占絕大多數,種類很多,造型各異。釉色均為青白釉,少部分偏黃或偏綠,亦有生燒。紋飾很少,僅少量菊花紋或浮雕蓮瓣紋。窯具有匣缽、墊餅、墊圈、支釘和支墊窯具等,匣缽最多,墊餅其次,墊圈和支釘較少。制瓷工具有盪箍、軸頂碗、軸頂板和整形工具。作坊區位於窯爐東部平坦區域,發現了澄泥池、儲泥池和排水溝。
繁昌窯駱沖窯出土瓷器為青白瓷,有碗、盞、盤、碟、壺、爐、枕和瓷塑動物、武士俑等,紋飾很少見,偶有蓮瓣紋、壓印豎條紋、柳條紋等。器類比柯家沖窯址豐富,侈口碗、臥足盤、蓮花枕、武士俑等在柯家沖窯址少見或不見。窯具有匣缽、匣缽座、支釘、墊圈、墊餅和圓筒狀束腰支座等,以匣缽最多,支釘和墊圈均比較多,墊圈其次,墊餅最少。匣缽上刻劃“一至十”“千”等數字和“上、大、小、興、權、仁、任、夏、江、字、方、女、本、丁、於、之、許、全、元元、口章”等,還發現刻有“淳化”年號的匣缽。駱沖窯址出土的束腰形圓筒狀支座、碗形匣缽和匣缽座都是流行於唐末、五代時期的典型窯具,內外均帶支釘的瓷器器底是採用了流行於五代時期的支釘疊燒工藝。
繁昌窯青白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產品以日常用品為主,有碗、盞、碟、執壺、溫壺、粉盒、爐、缶本、盂、罐、瓷俑等,造型工整,製作精細,少量有模印、刻花、鏤空等裝飾,產品燒成溫度高,胎質堅硬,釉面玻化程度高。
研究價值
繁昌窯遺址窯場範圍內查明了多處瓷土礦點,這為探究燒制瓷器的原料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繁昌窯是中國最早燒制青白瓷的古代窯址之一,它採用的二元配方制瓷工藝,是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重大進步,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研究中國南方早期白瓷及青白瓷起源具有重要意義。繁昌窯瓷器還曾在南唐二陵出土,有學者認為,繁昌窯可能就是南唐的官窯,即古文獻記載的宣州窯。
發掘發現的完整的龍窯窯爐、作坊遺址和原料產地,為研究中國古代南北瓷器交匯融合和中國南方地區早期白瓷與青白瓷的生產、發展、外銷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為解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系列問題將發揮重大作用。
保護措施
繁昌窯遺址保護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建立和完善了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
1981年9月,繁昌窯遺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4月,《繁昌窯遺址保護規劃》獲國家文物局正式批覆,使遺址保護與建設有了法律依據。為保護繁昌窯遺址,展現古代繁昌窯的繁榮盛景,地方政府按照大遺址保護展示要求,規劃以青白瓷文化博物館、窯址遺存展示等工程為主體,建設繁昌窯遺址文化公園。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繁昌窯遺址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帶。
交通信息
從蕪湖市出發經巢黃高速到達繁昌窯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