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洞遺址(繁昌人字洞)

人字洞遺址

繁昌人字洞一般指本詞條

人字洞遺址位於繁昌縣孫村鎮癩痢山南坡,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絕對年代為220萬—259萬年前,是已發現亞洲地區最古老的人類活動遺址。

人字洞遺址於1998年5月由國家“九五”攀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其環境背景研究》安徽課題組在繁昌調查發現,共經過7次大規模系統發掘,發現了遠古人類加工、使用過的石製品100多件,骨製品幾十件,以及包括高等靈長類原黃狒在內的哺乳動物化石標本8000多件,分屬近80種動物,將亞洲人類起源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為亞洲是早期人類起源地區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據,其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對於研究早期人類活動環境背景具有重要意義。

2006年5月25日,人字洞遺址作為舊石器時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人字洞遺址
  • 地理位置: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
  • 所處時代:舊石器時代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    號:國發【2006】19號
  • 編    號:Ⅰ-93
  • 發現時間:1998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人字洞遺址是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是歐亞大陸所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聚集點。因發掘地山形裂隙似個“人”字,將其命名為“人字洞”。
人字洞遺址人字洞遺址
1984年,採石工人盛宏江在癩痢山採石作業時發現3塊化石後,寄送給黃萬波研究員,經鑑定為更新世的犀牛牙齒。
1987年,安徽省博物館鄭龍亭、李治益、繁昌縣文物管理所陳衍麟等考察了癩痢山,對孫村鎮附近的這一化石地點進行了調查,採集到一些零星的哺乳動物化石,經鑑定為鏟齒象和庫班豬等,其地質時代可能為中新世中期。
1995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對該化石地點和鄰近地區進行了調查,獲得更多的線索。上述發現和信息為在該地區開展新生代晚期地層及古生物調查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98年初,考古挖掘工作正式啟動,同年組建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館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安徽子課題組,課題組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金昌柱研究員任組長,主要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安徽繁昌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等。10月1日至11月15日,安徽課題組在人字洞進行了首次系統的考古發掘工作,歷時46天。
1999年5月1日至6月15日期間,安徽課題組在人字洞遺址進行了第三次系統發掘,歷時46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繁昌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參加了發掘工作。10月15日至11月8日,安徽課題組在春季發掘的基礎上在繁昌人字洞又進行了第四次系統發掘工作,歷時25天。
人字洞古人類遺址收集人字洞古人類遺址收集
2000年5月10日至6月11日,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的開始第五次系統發掘,歷時33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繁昌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參加了發掘工作。同年10月15日至11月28日,安徽課題組第六次繼續發掘人字洞,歷時45天。
2001年9月27日至10月28日,安徽課題組的主要成員對人字洞遺址進行第七次系統發掘工作,歷時31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繁昌縣博物館等工作人員參加了發掘工作。
2005年秋季,安徽課題組對人字洞安排了短期的第八次補充發掘,自11月13日開始,到11月28日結束,歷時兩周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館鄭龍亭,繁昌縣博物館等參加了該發掘工作。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人字洞遺址位於長江南岸皖南低山丘陵區,距離繁昌縣城西南約10公里的孫村鎮西北2公里的瘌痢山(又稱花果山)東南坡上(地理坐標為東經118°5′46″,北緯31°5'23″)。
人字洞遺址
地形地貌
人字洞遺址是一處發育在中生代灰岩中的洞穴,其頂部海波約95米。堆積物出露厚度30米(經鑽探核實厚度約40米),從上到下堆積物可分為兩套迥然不同的沉積單元。上部主要由大塊灰岩角礫。紅褐色的砂質黏土及砂質土構成;而下部主要由灰黃色粗砂、灰綠色細砂、粉砂及褐色礫石互動成層。

遺址特點

人字洞遺址發掘深度10米,發掘面積約50平方米。遺址是一處洞穴堆積,堆積平均寬度8米左右,地表出露厚度31.5米,自上而下可分為九個自然層,三個沉積單元。第一沉積單元為第1—2層的坡積物,第2沉積單元為第3—7層的棕紅色亞質粘土,中夾灰岩角礫;第三沉積單元為第8層以下未見底,岩性為粘土、細砂、小礫石等細粒堆積。石製品、骨製品及重要化石標本主要集中於第二沉積單元。

文物遺存

人字洞遺址所發現的石製品100多件,系用6種不同岩石製成,它們分別為各種品質的鐵礦石、矽質泥岩、矽質灰岩、石英砂岩、片麻岩、燧石,其中鐵礦石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石製品基本上是小型的,以打制刮削器為主要類型;骨製品有幾十件,打擊點清楚可見的骨器近十件;與人工石製品共同出土的還有數量眾多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包括哺乳動物各類:靈長類、厚黃狒、嚙齒類、食蟲類、食肉類、長鼻類、奇蹄類、偶蹄類,還有龜鱉類、鳥類,總計有脊椎動物化石76種,標本6000多件。除了動物化石外,最重要的是在人字洞堆積物中發現了幾件疑似人工打擊的片麻岩標本。雖說石製品的數量很少,但意義重大,為進一步尋找古人類活動遺址提供了最直接的線索。
劍齒虎犬齒化石劍齒虎犬齒化石
人字洞遺址主要種類如下:
原黃狒(未定種)Prachyrhizomys sp.
黑熊(近似種)Ursus aff.thibetanus
大熊貓小種 Ailuropoda micrita
鋸齒虎(未定種)Homotherium sp.
桑氏碩鬣狗 Pachycrocuta brevirisreis licenti
乳齒象 Sinomastodon intermedius
三門馬 Equus sanmeniensis
黃昏爪獸(未定種)Hesperotherium sp.
山原貘 Tapirus sanyuanensis
最後祖鹿 Cervavitus ultimus
矮鹿 Muntiacus nanus
狍後麂 Metacervulus capreolinus
低冠竹鼠(未定種)Brachyrhizomys sp.
模鼠(未定種)Mimomys sp.
巨頦虎 Megantereon
貂鼬 Eirictis
食蟹獴 Herpestes cf. H.urva
真馬 Equus
2013年,人字洞遺址出土了屬種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及數量較多的舊石器、骨器等文化遺存。大哺乳動物中有完整的中華乳齒象頭骨、下頜骨、臼齒列及頭後骨骼化石。這是中華乳齒象頭骨化石在中國第四紀地層中的首次發現。

文物價值

人字洞舊石器遺址的發現與階段性研究成果是國家“九五”攀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課題的重大成果。繁昌人字洞是本攀登專項唯一心發現的早更新世的文化遺址,也是已所知的歐亞大陸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其在考古學上和第四紀地質和生物學上的重要意義。
乳齒象臼齒化石乳齒象臼齒化石
人字洞遺址地層清楚,動物群性質穩定,含有古人類製品及獲得豐碩的第四紀環境演變方面的信息。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對古人類學、古生物學、地質學、考古學和相關學科產生重大的影響。人字洞遺址發現的人工石製品和骨製品,證明了中國早期人類活動的存在。該遺址是已發現歐亞地區發現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將亞洲人類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為亞洲是早期人類起源地區之一的觀點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人字洞遺址的發掘研究工作對古人類學古生物學地質學、考古學等相關學科產生深遠的影響。遺址的發現,將亞洲人類的歷史提前30—70萬年,為研究人類起源多地區說,為亞洲可能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提供了新線索和依據。

文物保護

人字洞遺址保護碑人字洞遺址保護碑
在人字洞遺址發現之初,繁昌縣縣裡決定對採石場全面關停,做好工人、當地民眾的說服工作,宣傳人字洞遺址發現的科學價值和保護的重要意義,並批准在距離人字洞10公里的地方設立新的石料開採場地,既確保了文物安全和發掘工作正常進行,又維持了水泥廠正常生產。孫村鎮黨委、政府還撥出專款40多萬元修建了圍牆和值班室,並發動全鎮幹部民眾集資200多萬元,將通往人字洞崎嶇不平的山路建成了水泥路面。國家文物局批准並撥專款實施人字洞遺址安技防工程。
2006年5月25日,人字洞遺址作為舊石器時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再次啟動人字洞保護規劃和方案編制,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完成《人字洞遺址保護規劃》。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制完成人字洞遺址景觀及保護大棚設計方案。
2018年10月18日,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繁昌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人字洞與早期人類演化及環境背景》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圍繞人字洞遺址的發掘保護和傳承利用開展學術交流,進一步挖掘人字洞遺址的科學價值,探索遺址保護利用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

歷史文化

起源
繁昌人字洞遺址是歐亞大陸已知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之一,其動物群在第四紀動物群中具有較古老的性質,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富含化石的上部堆積單元第3—7層為一正極性帶,結合生物年代學及沉積物的快速堆積等特點,判斷出中華乳齒象層位的年代應為2.14—2.15百萬年前。

旅遊信息

交通信息
人字洞遺址位於繁昌縣孫村鎮癩痢山南坡。S321省道貫穿鎮心,寧宜城際鐵路繁昌西站就坐落在孫村鎮楓墩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