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代既已形成,明朝屬明時坊,因總捕衙署設於此,故稱總捕胡同或總鋪胡同。清朝屬鑲白旗,乾隆時稱總部胡同,宣統時以南小街為界,分稱東、西總布胡同。民國三十六年將原城隍廟街改稱北總布胡同,並沿稱至今。
1913年,家住東總布胡同、時任財政總長的
周自齊,捐資修建了東總布胡同馬路,這也是北京的第一條馬路。
1900年6月20日,
清兵神機營領崔恩海將專橫跋扈、肆意挑釁的德國公使克林德擊斃於西總布西口外。成為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主要導火索。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辛丑條約》還在談判中,清廷便按照八國聯軍公使團的要求,在事件發生地點,為
克林德建造大理石牌坊。歷時7個月始成。額題“克林德碑”四字,碑文由光緒帝親寫,此被國人視為國恥。1918年11月13日,北京沉浸在一戰結束的歡呼聲中。興奮的人們將象徵恥辱的克林德碑,改名為“公理戰勝”,由西總布胡同西口遷移至中央公園。解放後,又將此改為“保衛和平”坊。
胡同特色
在東總布胡同45號院(老門牌),還住過一批著名作家。像一生謳歌淳樸農民的趙樹理;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嚴文井;著名詩人和文藝評論家
張光年,筆名
光未然;著名作家
劉白羽、蕭乾等。其中1931年,
梁思成與
林徽因居住北總布胡同,那所房子成了有名的“太太的客廳”,這座“太太的客廳”正像有人說的:“更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孕育出了無數思想、作品和人才。30年代與梁思成夫婦毗鄰而居的是金岳霖。由於志趣相投,交情甚深,此間常在其寓所舉辦的周末沙龍,在京城也小有名氣。梁思成夫婦的座上賓還有費正清夫婦。這對極負聲望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從1929年起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研究中國歷史、文化、思想以及中西關係。在某種程度上,費正清這三個字就意味著美國的漢學研究。1932年2月,他在西總布胡同2l號(老門牌)租了一套華麗的住宅,與威爾瑪(費慰梅)結婚。著名的人口學家馬寅初也曾住在這條胡同里。1957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論》,但同時也使他遭受錯誤批判。從1957年至1981年去世,馬寅初一直住在這裡,去世時享年100歲,其夫人在105歲時去世,兩人是這條胡同里有名的長壽夫婦。董希文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油畫家,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開國大典》是新中國美術的里程碑,其主要繪製過程是在西總布胡同74號的小二層樓上。他一生的創作生涯,又意味著對民族特色的中國油畫事業的最初的探索和開拓。
歷史意義
現今總布胡同依然在創造著新的輝煌,北京市第一個老年學校誕生在這裡,它也是北京行政執法進社區第一批試點單位,是北京第一個全民健身樣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