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總政(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簡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簡稱)

總政(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簡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簡稱總政治部、總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機關,是由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其前身是1930年創建的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1954年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總政治部負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宣傳、思想政治、青年、組織、紀律工作,並負責保衛及對外聯絡工作。總政治部與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合稱為四總部。

2016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剝離職能,軍改後新名稱: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工作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 組建時間:1931年2月17 日
  • 上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
  • 歷任主任毛澤東周以栗、王稼祥
歷史沿革,內設機構,組織任務,歷任主任,

歷史沿革

1931年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成立,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同駐瑞金洋溪村。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1932年1月,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是全國紅軍和地方部隊的最高政治工作領導機關,與中革軍委一起直接隸屬中共中央和臨時中央政府領導。內設組織部、宣傳部、動員部、敵工部、青年部、《紅星》報編輯部等機構。在這裡辦公和居住的有紅軍總政治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賀昌、楊尚昆,代主任顧作霖,秘書長肖向榮和《紅星》報主編鄧小平等。
1932年2月,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駐地不變。1932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與中革軍委一起,隨軍在前方。
1933年6月,與中革軍委一起遷回瑞金,駐於白屋子,1934年7月遷駐瑞金梅坑村。
1935年11月,又改稱為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
1937年8月25日,總政治部改稱為八路軍政治部。同年10月,為統一和加強軍隊政治工作的領導,恢復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名稱(對外仍沿用八路軍政治部名稱)。
1950年4月,改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
1954年4月,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1967年11月,總政治部為中央軍委辦事組的政工組所取代。
1969年l1月,中共中央決定總政治部恢復辦公。
2016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剝離職能,一部分職能新名稱改為: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工作部。另一部分職能變為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軍委政法委員會。

內設機構

總政治部下設有辦公廳、組織部、幹部部、宣傳部、保衛部、文化部、民眾工作部、聯絡部、老幹部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檢察院和直工部,共十二個部門。
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檢察院分別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雙重領導。
總政治部的直屬單位有解放軍報社、解放軍藝術學院、軍事博物館、八一電影製片廠、解放軍出版社、解放軍畫報社、解放軍文藝社、解放軍歌舞團、歌劇團、話劇團、解放軍八一體工大隊、軍樂團,以及新華社解放軍分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事部、中央電視台軍事部等。新華社解放軍分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事部和中央電視台軍事部是總政治部的派出機關,屬軍事宣傳機構,分別接受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和總政治部的雙重領導

組織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總政治部的正規化機制才逐步地完善。毛澤東在建國之初指示: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總政治部基本任務是:按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決議和指示,確定全軍政治工作的方針和任務,指導全軍各級政治機關、黨團組織和政治工作人員實施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保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路線、方針、政策、指示在軍隊的貫徹執行,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全軍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保證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賦予軍隊的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

歷任主任

在革命戰爭年代,歷任總政治部主任有:毛澤東、王稼樣、陳昌浩、周以栗(代)、賀昌(代)、顧作霖(代)、李富春(代)、秦邦憲(代)、楊尚昆(代)、任弼時、劉少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任總政治部主任有:羅榮桓、譚政、肖華、李德生、張春橋、韋國清、余秋里、楊白冰、于永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