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平巷礦井口,又稱總平巷舊址,位於江西省萍鄉市東安源鎮境內,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總平巷礦井口舊址坐南朝北,呈牌坊形,是工人上下班以及煤炭輸出的總巷道。總平巷內分東平巷、西平巷,因地面平坦,所以稱為總平巷。巷深約2600米,是用紅磚砌成的牌坊形建築。解放前井口兩側設有崗亭,是當時礦警和工頭監視工人的。工人進出班都要在此遭到監視和檢查。總平巷總出入口一直沿用。總平巷礦井口上方塑有鐵錘岩尖圖案和“總平巷”三個大字。岩尖代表採煤工人,鐵錘代表機械工人。總平巷礦井口是中國較早的近代礦井工程,一直是安源煤礦生產礦井口。民國十一年(1922年)安源工人大罷工的勝利,為中國革命奠定了基礎,總平巷礦井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013年3月5日,總平巷礦井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總平巷礦井口
- 地理位置:江西省萍鄉市東安源鎮境內
- 所處時代:1898年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760-5-153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價值意義,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安源煤礦開辦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是當時中國江南最大的煤礦。煤炭最高年產量達一百多萬噸,僅次於撫順和開灤煤礦,居中國第三位。工人人數可達一萬三千多人,他們大多數人是從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來的破產農民。
民國十一年(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開始。井下工人在接到罷工信號後,手握岩尖、斧頭,高呼罷工口號,湧出井口。工人監察隊在井口上方豎起了“罷工”大旗,用煤桶堵塞井口,日夜嚴加把守,不準任何人下井,直至取得罷工勝利。
1954年,安源煤礦正式恢復並投入生產。
建築格局
總平巷礦井口舊址位於萍鄉城東面六千米處的安源鎮境內,坐南朝北,呈牌坊形。總平巷井口是工人上下班以及煤炭輸出的總巷道。總平巷內分東平巷、西平巷,因地面平坦,所以稱為總平巷。巷深約2600米,高3.5米,寬約4米,是用紅磚砌成的牌坊形建築。總平巷背靠安源山,井口中間半月形建有大拱門為出入總口,通往距地面近千米深處的井下。解放前井口兩側設有崗亭,是當時礦警和工頭監視工人的。工人進出班都要在此遭到監視和檢查。總平巷總出入口一直沿用。
文物遺存
總平巷礦井口上方塑有鐵錘岩尖圖案和“總平巷”三個大字。岩尖代表採煤工人,鐵錘代表機械工人。
歷史文化
相關歷史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的開拓者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多次到總平巷下礦井考察。民國十年(1921年)秋,毛澤東第一次來安源考察。用工人親身經歷的事實向工人進行馬列主義教育。毛澤東啟發工人受苦不是什麼“命里注定的”,而是帝國主義、軍閥、封建勢力和資本家壓迫剝削的結果,工人階級要改善自己的地位,就要靠自己團結起來進行鬥爭,打倒剝削者、壓迫者。為了說明團結的道理,他還拿小石子打比方:一塊小石子一腳就踢開了,要是把很多小石子凝結在一起,就不容易搬動。教育工人只要團結起來,就什麼都不怕了。民國十九年(1930年)9月下旬,紅一方面軍來安源時,毛澤東帶領部分紅軍幹部、戰士又一次從這裡下到礦井深處與工人交談,進行革命宣傳。
價值意義
總平巷礦井口是中國較早的近代礦井工程,一直是安源煤礦生產礦井口。民國十一年(1922年)安源工人大罷工的勝利,為中國革命奠定了基礎,總平巷礦井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總平巷礦井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總平巷礦井口位於江西省萍鄉市東安源鎮境內。
總平巷
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西省萍鄉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總平巷礦井口,路程約8.6千米,用時約分19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