縋

縋關(從關門旁緣繩而下);縋城(由城上以繩索垂至平地,緣之而下)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八回:“乃爭建降旗於城樓,縋城以追文公之軍者,紛紛不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縋
  • 部首:糹
  • 拼音:zhuì
  • 注音:ㄓㄨㄟˋ
簡介,釋義,古籍解釋,

簡介

漢字-縋漢字-縋
部外筆畫:9
總筆畫:12
編碼:CJK 統一漢字
UN:U+7F12
五筆:XWNP
倉頡:VMYHR
鄭碼:ZMYW
四角:27137

釋義

(1) (形聲。從糸( mì),追聲。本義:糸在繩子上放下去)
(2) 同本義 [let down (with a rope)]
縋,以繩有所懸也。——《說文
夜縋納師。——《左傳·襄公十九年》
子占使師夜縋而登。——《左傳·昭公十九年》
[燭之武]夜縋而出。——《左傳·僖公三十年》
敵兵攻城,綱身督戰,募壯士縋城而下。——《宋史
(3) 又如:縋關(從關門旁緣繩而下);縋城(由城上以繩索垂至平地,緣之而下)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八回:“乃爭建降旗於城樓,縋城以追文公之軍者,紛紛不絕。”
(4) (動詞)拽;拉 [pull;draw]。如:縋牛(拉牛;牽牛);縋手(拉手)
◎ 縋
縋 zhuì
〈名〉
(1) 繩索 [rope]
登者六十人,縋絕,師鼓譟,城上之人亦噪。——《左傳》
(2) 又如:縋絕(繩斷);系縋(繫結繩索)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𠀤馳偽切,音膇。《正韻》直類切,音隊。《說文》以繩有所懸也。《博雅》縋,繩索也。《左傳·僖三十年》夜縋而出。《注》縋,縣城而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