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人政權的轉型邏輯》是張偉玉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2月。
該書是對緬甸軍人政權轉型的個案研究,主要通過解釋緬甸軍政權願意放鬆對權力控制的原因,從而找到緬甸政權轉型的動因。該書研究認為,緬甸軍政權轉型的實質是軍方不再以追求對政權的完全控制為目標,而是讓渡一部分政治權力和社會空間以實現在可預見範圍內對政權的關鍵控制,從而可持續地追求和維持其淨收益的最大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緬甸軍人政權的轉型邏輯
- 作者:張偉玉
- 類別:政治學著作
- 字數:262千字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在對緬甸軍政權政治轉型原因解釋、民主轉型理論及軍人民主轉型的文獻回顧和批評的基礎上,選取蘇貌軍政權拒絕轉型(1988—1992年)、丹瑞軍政權開啟轉型(1992—2011年)和登盛“軍人為主—文官為輔”政權深化轉型(2011—2015年)一反、兩正共三個案例,論證緬甸軍人政權轉型開啟和深化的根本原因,並分析緬甸軍人政權轉型後將對中緬關係的可能影響,同時給出處理中緬關係的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關於民主轉型理論的回顧及啟示 第三章 關於緬甸軍人政權轉型的定義、假設及解釋 第四章 緬甸蘇貌軍政權拒絕轉型(1988—1992年) | 第五章 緬甸丹瑞軍政權開啟轉型(1992—2011年) 第六章 緬甸吳登盛政權深化轉型(2011—2015年) 第七章 緬甸軍政權拒絕和接受轉型的對比分析 第八章 結論 |
作品思想
該書研究認為,緬甸軍方放鬆對權力的控制,維持對政權的關鍵控制,既有物質保障(制度保障、組織保障和軍事保障),又有理性算計的誘因(關鍵控制比完全控制收益更大),同時放鬆對權力的控制還能帶來政治合法性、國際聲譽等道義上的額外收益。因此,緬甸軍政權轉型的實質是軍方不再以追求對政權的完全控制為目標,而是讓渡一部分政治權力和社會空間以實現在可預見範圍內對政權的關鍵控制,從而可持續地追求和維持其淨收益的最大化。緬甸軍政權轉型既有物質基礎,又有保障條件,因而緬甸軍政權的轉型是其理性選擇的結果。可以預測的是,對於緬甸軍方來說,其底線和原則就是維持對政權的關鍵控制。民盟主導的新政府上台執政後,如果執意強行推進對憲法條款的修改以削弱軍方對政權的關鍵控制地位,將可能引發雙方衝突。該書認為,軍方重演1990年拒絕交權的一幕成本過高,因此只要不觸及軍方這一核心利益,軍方就能在《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的原則和制度框架下與翁山蘇姬新政府合作,共同統治和治理緬甸。
該書提出處理中緬關係的政策建議:①儘可能尋求雙方的共同戰略利益是改善和提升中緬關係友好水平的出發點。②充分認知到緬甸建構中緬地緣平衡線所追求國家安全感的努力,逐漸化解傳統沉澱下來的緬甸對北方中國“威脅”的擔憂。③除官方正常的交往外,中緬外交更需下沉到民間,儘可能地培育雙方民間的良好信任才能適應轉型後緬甸國內新的政治秩序。④積極發揮中國在緬北和平進程的作用和影響力,認清威脅中緬邊境安全的本質和根本原因。
該書分析緬甸政府軍機炸彈落入中方境內造成中國平民死傷事件,認為緬甸之所以敢如此挑戰中國,源於緬甸的利益權衡。在緬甸看來,其北部的衝突會影響到中國的一些利益,但這些利益對中國來說屬於中等和偏小程度的級別。因此緬甸可以判斷,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將會採取容忍和退讓的策略,所以它就敢不顧對中國帶來的損害,在中緬邊境地區對果敢同盟軍進行打擊,導致炮彈落入中國境內造成中國平民死傷。中國周邊小國眾多,類似的情況時常出現。對中國來說,應當強調維護利益的強硬立場,在增強與周邊國家對話的基礎上,防止周邊國家利用這種心理和策略不斷挑戰中國,造成對中國利益的蠶食和事態不斷升級。對於小國來說則應該記住,大國不會永遠妥協和退讓,不要碰觸和挑戰大國的利益甚至重大利益,否則將帶來其無法承受的後果。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緬甸軍人政權的轉型邏輯》獲評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優秀博士後學術成果”,入選第七批《中國社會科學博士後文庫》。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緬甸軍人政權的轉型邏輯》 | 2018年12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203-3136-4 |
作者簡介
張偉玉,女,1985年生,湖北利川人,土家族,中共黨員,清華大學政治學博士、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法國巴黎政治學院訪問學者。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東協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周邊外交、東南亞地區與緬甸國別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