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舍利博物館

緬甸舍利博物館

緬甸舍利博物館,2007年金剛山本願寺,由宗仰法師領大家到緬甸舍利子博物館裡請佛陀舍利子。 緬甸舍利子博物館的住持法師,把佛陀一根發舍利拿出來讓大眾大開眼界。發舍利忽然動了起來,大家見了都嘖嘖稱奇,覺得不可思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緬甸舍利博物館
  • 地理位置:緬甸
  • 著名景點:請佛陀舍利子
  • 著作:《佛學大辭典》
簡介,世人震驚,重要發現,相關內容,

簡介

緬甸舍利博物館
“舍利崇拜熱”是近年來佛教界、學術界和社會上出現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舍利研討已成為新的課題,正在不斷升溫,這是一個不容迴避的現實佛教信仰問題,有必要對這一現象進行引導,追根溯源,探究本末。
世人震驚 半個世紀以來,特別是二十多年來,舍利不斷被大量發現,而且每一次發現都引發“世人震驚”,這與我們崇尚“科學精神”的時代形成較大的心理落差。事實上,舍利引發的“強大震憾力”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物質文明迅速提高的今天,人們有意識地維修、發掘、保護佛塔過程中,在與傳統文化碰撞時暴露出的精神世界的空洞。舍利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範疇,全面深入認識佛教和舍利文化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世人震驚

舍利的一般說法
舍利含義 “舍利”是梵語音譯。《佛學大辭典》:舍利,佛之骨也,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真身佛舍利特指釋迦牟尼佛荼毗後的舍利,有“焚之不毀、擊之不碎”之特性。《秘藏記》上說:天竺呼“米粒”為“舍利”,佛舍利似米粒,是故稱舍利。《法苑珠林》記,舍利一般有三種顏色:白色骨舍利,黑色發舍利,赤色血肉舍利。高僧焚身後時有遺骨如珠,光瑩堅固,亦稱“舍利”。狹義的舍利指佛陀火化後的遺骨,廣義的舍利泛指佛陀和高僧的遺物和感得物,如佛缽、佛發、佛爪、佛影跡及感生珠狀物、影代物等,也包括佛的說法--佛經。

重要發現

佛教史上,舍利崇拜熱潮出現在很多時期,著名的事件有: “八王分舍利”、“阿育王分舍利”、“康僧會感得舍利”、“隋文帝分發舍利”、“唐皇迎請佛骨”、“宋帝佛牙贊”等等。
1898年,法國考古學家佩普(W。C。Peppe)在迦毗羅衛城[位於印度和尼泊爾邊境附近的畢波羅瓦(Piprawa)]遺址,在一個直徑約35米崩毀的磚佛塔中,發現了五個裝有骨灰的滑石質地的舍利容器。其中一個容器上,用古老的菠羅密文字刻著:“這是釋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乃是有名的釋迦族兄弟與其姊妹、其妻子等共同奉祀之處。”
在佛陀入滅火化後,釋迦族人也分得了八分之一的佛舍利,然後在這裡建塔供奉。這個發現很快震驚了世界,不但肯定了喬達摩o悉達多及其弟子等的真實存在,同時開啟了西方學術界對東方文明的深入探索研究。由此可證實其中的佛骨是佛荼毗後,八王分舍利中的一份,也就是佛經記載“迦毗羅衛國諸釋種民眾得舍利分已,歸其國起塔廟供養”中的那一部分。畢波羅瓦當時在英屬印度境內,離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園西南五里余。發掘者將全部發掘物捐贈英國政府。英政府依其所願,將其中的三分之一贈印度的博物館,另三分之一收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最後三分之一交給發掘者保存。由於諸多因緣,佛舍利現分布在泰國、斯里蘭卡、緬甸及日本等國供奉。基於這一事件,舍利為崇尚科學的西方學者普遍關注,舍利崇拜從此有了所謂科學的依據。

相關內容

據巴利文佛經的記載,佛陀的肉身在火化後,出現了許多舍利子。其中40 顆牙舍利散落在人世間,分布在斯里蘭卡,緬甸和中國等地。
這次展出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公眾前來瞻仰佛牙舍利,以廣見聞。舍利展沒有做買賣,也沒得請回家,只供瞻仰及參觀。
新山淨業精舍在陳京秀的領導下,多次帶團到緬甸鄉下各地為村民挖井,蓋學校,建診所,圖書館和修補寺廟,供僧等。他們在2001 年因機緣巧合為明江佛牙舍利博物館及寺廟辦一供僧法會,才種下了佛牙舍利南來的因緣。
據記載,33 顆的佛牙舍利本交給馬哈斯里瑪阿育王,國王把它放在33 個石塔內。佛歷236 年,簇拉斯里阿育王把這些舍利子從石塔中取出,放入33 個金盒子。之後,他立下誓言說:“如果這些舍利子是真的,願它們連同金盒子一起到達一個能利益眾生的地方,直到佛法從世間消失為止。”過後這些盒子消失了,卻在印度的喇瑪納區出現。
現在已知的佛牙舍利分布在中國北京的靈光寺,斯里蘭卡康提的佛牙寺,台灣佛光寺。在2002 年,新加坡護國金塔寺也從緬甸迎來佛牙和佛陀舍利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