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耳葉苔

緬甸耳葉苔

緬甸耳葉苔是一種葉苔科,葉苔屬植物,體中小型,呈小斑塊生於樹皮,棕色或淡棕色。

莖匍匐,不規則羽狀分枝,長1.5—3厘米,直徑0.17—0.18毫米,連葉寬1.9—2.2毫米,分枝短而斜展。

側葉鬆散覆瓦狀排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緬甸耳葉苔
  • :植物界
  • :苔蘚植物門
  • :苔綱
  • :葉苔目
  • :葉苔科
  • :葉苔屬
  • :耳葉苔
  • 分布區域:分布於尼泊爾、緬甸、泰國、菲律賓。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起源演化,

形態特徵

植物體中小型,呈小斑塊生於樹皮,棕色或淡棕色。
緬甸耳葉苔緬甸耳葉苔
莖匍匐,不規則羽狀分枝,長1.5—3厘米,直徑0.17—0.18毫米,連葉寬1.9—2.2毫米,分枝短而斜展。
側葉鬆散覆瓦狀排列;
背瓣長卵形,平展,長1.2—1.3毫米,寬0.9—1.0毫米,頂端圓鈍,平展或有時稍內卷,全緣,基部近於對稱,兩側具半圓形下延裂片;
腹瓣緊貼莖著生,強烈向下彎曲,寬兜形,長0.17—0.2毫米,寬0.21—0.24毫米,口部寬,斜截形,具發育好的喙狀尖,頂端具小尖;
副體微小,線形,基部寬2個細胞,長4—5個細胞;莖腹葉疏生,緊貼於莖,圓腎形,長0.4—0.45毫米,寬0.45—0.5毫米,頂端2裂達葉長的1/3—1/4,裂角寬,裂瓣三角形,頂端急尖,基部不下延,著生線稍彎曲。
葉細胞圓方形或卵形,上部壁平直,漸向基部節狀加厚,三角體明顯,淡棕色透明,邊緣細胞13—15×10—13微米,基部細胞28—47×18—23微米。
雌雄異株;雌苞生於側枝頂端;
最內層雌苞葉背瓣長圓形,平展,腹瓣披針形,兩側邊緣背卷,全緣,雌苞腹葉2裂達葉長的1/2—1/3,兩側邊緣具2—3個粗齒。
蒴萼1/3陷生於苞葉中,長梨形,上部寬,長1.9—2.2毫米,寬1.1—1.3毫米,具3個主脊,表面疏生瘤毛,頂端具短喙。
苔蘚植物是一種小型的綠色植物,結構簡單,僅包含莖和葉兩部分,有時只有扁平的葉狀體,沒有真正的根和維管束。苔蘚植物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一般生長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
比較高級的種類,植物體已有假根和類似莖、葉的分化。植物體的內部構造簡單,假根是由單細胞或由1列細胞所組成,無中柱,只在較高級的種類中,有類似輸導組織的細胞群。苔蘚植物體的形態、構造雖然如此簡單,但由於苔蘚植物具有似莖、葉分化,孢子散發在空中,對陸生生物仍然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在植物界的演化進程中,苔蘚植物代表著從水生逐漸過渡到陸生的類型。

生長環境

生長於1240米林下樹幹上。
苔蘚不適宜在陰暗處生長,它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線或半陰環境,最主要的是喜歡潮濕環境,特別不耐乾旱及乾燥。養護期間,應給予一定的光亮,每天噴水多次,(依空氣濕度而定)應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
另外,就是溫度,不可低於22℃,最好保持在25℃以上,才會生長良好。苔蘚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細胞的綠色植物,多適生於陰濕的環境中。最大的種類也只有數十厘米,簡單的種類,與藻類相似,成扁平的葉狀體。

分布範圍

產於貢山,
分布於尼泊爾、緬甸、泰國、菲律賓。

起源演化

關於苔蘚植物的來源問題,尚無一致的意見,有人認為起源於綠藻,其理由為:含有相同的合作用色素;相同的貯藏澱粉;精子均具有2條等長的頂生鞭毛;孢子萌發時所形成的原絲體,與絲藻也很相似;綠藻的卵囊與精子囊的構造可與苔蘚植物的頸卵器和精子器相比擬。
另一種觀點是由裸蕨類植物退化而來,裸蕨類出現於志留紀,而苔蘚植物出現於泥盆紀中期,要比裸蕨晚數千萬年。從進化順序上說,它們很可能起源於同一祖先。但是,上述兩種觀點至今還缺乏足夠的證據,有待於今後進一步研究。由於苔蘚植物的配子體占優勢,孢子體依附在配子體上,但配子體構造簡單,沒有真正的根,沒有輸導組織,喜歡蔭濕,在有性生殖時,必須藉助於水,因而在陸地上難於進一步適應和發展,這都表明它是由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