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雄鳥額、頭頂、枕、後頸和頭側玫瑰紅褐色,眉紋粉紅色長而寬闊。背、肩褐色或栗褐色、具暗色縱紋和粉紅色羽緣,腰和尾上覆羽玫瑰粉紅色。尾暗褐色或褐色、具紅棕色羽緣。兩翅暗褐色或黑褐色,羽緣淡紅色或紅褐色,中覆羽尖端玫瑰粉紅色,大覆羽和三級飛羽外翈具寬的淡棕色羽緣,尖端並具玫瑰紅色斑點。頰、頦、喉胸玫瑰粉紅色,有的微具細的黑色縱紋,胸具赤紅色尖端,其餘下體淡玫瑰粉紅色,尾下覆羽紅褐色,羽尖赤紅色。
雌鳥上體黃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褐色縱紋,背部部分羽緣白色。眉紋皮黃色,貫眼紋暗褐色。腰沾橙紅色,兩翅和尾暗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皮黃色羽緣,內側次級飛羽外翈淡黃色,其餘飛羽具窄的赭褐色羽緣。頰、耳羽和下體暗皮黃色或赭黃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縱紋,胸以下縱紋逐漸變細而不顯。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暗褐色或角褐色,下嘴較淡、黃褐色,腳褐色或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6-20g,♀16-20g;體長♂142-150mm,♀140-154mm;嘴峰♂10-11.5mm,♀9-11mm;翅♂66-76mm,♀67-75mm;尾♂62-73mm,♀64-70mm;跗蹠♂18-21mm,♀19-2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高山灌叢、草地、祼岩和山上部針葉林、竹叢和杜鵑灌叢中。海拔高度在西藏和雲南西北部較高,夏季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最高時可到海拔5100米的高山草甸、灌叢和祼岩,冬季可下到2500米左右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和高山灌叢。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和成對活動,也結成小群,尤其秋冬季喜集群。主要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休息時多站在樹上和灌木上。性膽怯而機警,在地上覓食時,遇到驚擾,立刻飛到樹上或藏匿於竹叢或灌叢中,活動時亦較安靜,較少鳴叫。
主要以草子和植物種子為食,也吃果實和少量昆蟲。主要 有禾本科、沙草科等雜草種子、麻子、野葡萄、草莓以及十字花科種子和菜子。
分布範圍
原產地:中國西南部(雲南東北部、四川南部和西部)以及緬甸東北部。冬季遷往較低的海拔地區。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7月,每窩產4-5枚卵,深藍色,大小為21.0-23.3毫米×16.0-17.1毫米。其他住信息知之較少。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