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變形太陽活動包括太陽黑子和米粒組織等活動現象。太陽黑子是在太陽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活動現象。太陽黑子實際上是太陽表面一種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溫度大約為4500攝氏度。因為比太陽的光球層表面溫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點。一個發展完全的黑子由較暗的核和周圍較亮的部分構成,中間凹陷大約500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緩變型太陽活動
- 包括:太陽黑子和米粒組織
- 太陽黑子:具有周期性
- 周期:約11年
太陽黑子,黑子群,米粒組織,
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具有周期性,約11年。而這一周期形成與太陽磁場變化有關。太陽黑子是由強烈的局部磁場作用而形成的。在太陽旋轉初期,電磁線幾乎是以直線形式從太陽北極走向太陽南極。但由於太陽赤道附近的旋轉速度比其他地方要快,所以磁場線也就順著旋轉方向呈螺旋形纏繞起來,並且越繞越密。最後,磁場線的彎結穿出,到達太陽表面,形成了磁性相互對立的兩塊黑色的磁性斑塊。如果在一個半球上,第一塊黑子呈北極性,第二塊黑子呈南極性,那么在另外一個半球上,黑子極性的排列順序正好相反。大約每11年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極性互換一次;每隔22年,新的一輪磁性周期重新開始。
黑子群
太陽黑子大多成群出現,這種現象被稱為“黑子群”。每個黑子群由幾個到幾十個黑子組成,最多可達100多個。它一般有前導黑子和後隨黑子兩種。前導黑子大多出現較早,消失較遲,面積較大,同太陽赤道的距離較小。黑子群按磁場極性分為單極群、雙極群和複雜極性群,其中以雙極群為常見。黑子群中不同極性黑子的連線稱為磁軸,在大多數情況下,磁軸對太陽赤道的傾角小於30°當黑子大量出現時,地球上會出現磁暴、極光和電離層擾動。
米粒組織
米粒組織是太陽光球層上的一種日面結構。呈多角形小顆粒形狀,得用天文望遠鏡才能觀測到。米粒組織的溫度比米粒間區域的溫度約高300℃,因此,顯得比較明亮易見。雖說它們是小顆粒,實際的直徑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大的則可達3000多公里。明亮的米粒組織很可能是從對流層上升到光球的熱氣團,不隨時間變化且均勻分布,且呈現激烈的起伏運動。米粒組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時,很快就會變冷,並馬上沿著上升熱氣流之間的空隙處下降;壽命也非常短暫,來去匆匆,從產生到消失,幾乎比地球大氣層中的雲消煙散還要快,平均壽命只有幾分鐘,此外,近年來發現的超米粒組織,壽命約為20小時。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組織消逝的同時,新的米粒組織又在原來位置上很快地出現,這種連續現象就像我們日常所見到的沸騰米粥上不斷地上下翻騰的熱氣泡。
太陽光球上明亮的顆粒狀結構,是光球亮度分布不均勻性的表征。光球實際上是沸騰的對流層頂層,巨大的對流氣體元向上流動到太陽表面,並把多餘的熱量輻射掉,然後分散為較冷的氣流從氣體元的周圍邊界向下流回對流層。因為上升的氣體元中心較熱 ,下降的邊緣較冷( 中心與邊緣的溫差至少達100度),故在光球表面形成了中間亮四周暗的米粒狀組織。它的形成深度約 400千米。米粒呈橢圓形 ,其角徑約1~3角秒,相當於日面上700~2000千米 。將米粒隔開的暗區寬度約 290 千米。米粒越大越亮,其亮度比周圍背景約亮10%~20%,相應的溫度差約300K。整個光球表面的米粒數約4×106個。米粒的平均壽命約8分鐘,個別米粒可達1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