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與發現》是2019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曉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編輯與發現
- 作者:張曉雪
-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ISBN:9787534785269
- 定價:59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編輯與發現》是2019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曉雪。
《編輯與發現》是2019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曉雪。內容簡介《編輯與發現》從編輯的角度出發,結合作者張曉雪自身豐富的編輯工作經驗,論述期刊編輯工作的基本原理、實務技術,評論中外名家文學作品。《編輯與發現》所論述...
編輯,是一種工作類別,也是一類職業身份。指對作品等進行編寫。概念信息 編輯,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稱為“編輯”或修改,編輯屬於一種職業,其對應英文辭彙為Editor。編輯工作的主要負責人為主編或總編輯(總編)。編輯是某一種具有專業素質,並從事該專業的文字工作的文職人員,最主要的任職單位包括出版社、...
“通讀”是脫離原著審讀譯稿一部分,發現問題再核對原著。不僅要檢查正文,還要抽查注釋、引文等輔文。5.7審讀意見書是衡量編輯人員對書稿內容質量掌握程度的標尺。一般地重複書稿內容,加上空洞的評語,主要是由於沒有認真審稿或不重視寫審稿意見書。審稿意見書應有比較深入的分析和論述,不過與一般圖書評介不同,它更...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匯處的牛河梁遺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裡見到一件勾雲紋玉佩。以後,在紅山文化諸遺址中多有玉器發現,以凌源市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縣東山嘴等遺址出土較多,內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漢旗大窪、遼寧省阜新縣...
同源重組技術(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是較早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其原理是將外源性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通過同源序列交換,使外源性DNA片段取代原位點上的基因,從而達到使特定基因失活或修復缺陷基因的目的。由於效率極低,且出錯率高,因此其套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發現通過在...
發現人:烏爾班(G.Urbain) 發現年代:發現過程:鑥是1906年法國化學家烏爾班從鐿中分離出來的,也是20世紀初發現並肯定的稀土元素。鑥的拉丁名稱來自法國巴黎的古名,也就是烏爾班的出生地。鑥和另一個稀土元素銪的發現就完成了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稀土元素的發現。它們倆的發現可以認為是打開了稀土元素髮現的第四...
這具無名木乃伊陳列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馬特醫學博物館內,它發現於一百年前,當時費城正在遷移一個古老的墓地。土壤、溫度和濕度等條件正好適宜將她的屍體變成屍蠟(拉丁文的意思是脂肪與蠟)。在合適的條件下,如果死者是一個過於肥胖的人,那么屍體中的脂肪就會與水結合,產生脂肪酸,這就是屍蠟的主要成分。
自2012年以來,研究人員常用一種叫做CRISPR的強大“基因組編輯”技術對生物的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證明,這一系統還能精確有效地改變人類的幹細胞。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簡化了對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的修改和定製,有望更快在治療上取得成果,開發出用於疾病...
白矮星(white dwarf ,也稱為簡併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白矮星是 由簡併電子的壓力抗衡引力而維持平衡狀態的緻密星。因早期發現的大多呈白色而得名。表面溫度8000K,通常發出白光,可有幾十億年壽命。2022年,英國華威大學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距離地球 90 光年的微弱白矮星,以及環繞其運行的...
發現簡史 1861年,威廉·克魯克斯和克洛德-奧古斯特·拉米(Claude-Auguste Lamy)利用火焰光譜法,分別獨自發現了鉈元素。由於在火焰中發出綠光,所以克魯克斯提議把它命名為“Thallium”,源自希臘文中的“θαλλός”(thallos),即“綠芽”之意。在羅伯特·威廉·本生和古斯塔夫·基爾霍夫發表有關改進火焰光譜...
發現歷程 1773年,伊萊爾·羅埃爾(Hilaire Rouelle)發現尿素。1828年,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首次使用無機物質氰酸銨(NH₄CNO,一種無機化合物,可由氯化銨和氰酸銀反應製得)與硫酸銨人工合成了尿素。本來他打算合成氰酸銨,卻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開了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序幕。由此,證明了活力論的錯誤,...
釙(Polonium),化學符號Po,原子序數為84,是已知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在地殼中含量約為100萬億分之一,主要通過人工合成方式取得。釙單質是一種銀白色金屬,能在黑暗中發光。由居里夫人與丈夫皮埃爾·居里在1898年發現,為了紀念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兩人將這種元素命名為釙。釙是世界上最毒的物質之一。理化性質 物理...
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關聯的語系。文化淵源 相關傳說 《恩美卡爾與阿拉塔之...
2018年8月,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科研人員為首的團隊依託LAMOST發現一顆奇特天體,其鋰元素含量約是同類天體的3000倍,是人類已知鋰元素豐度最高的恆星。發現歷史 第一塊鋰礦石,透鋰長石(LiAlSi₄O)是由巴西人在名為Utö的瑞典小島上發現的,於18世紀90年代。當把它扔到火里時會發出濃烈的深紅色火焰,斯德哥爾摩...
由上可知,從哥倫布首次航渡美洲之後到1504年他第四次遠航探險結束之時,大西洋兩岸間的航路迅速擴展,美洲東海岸和沿海島嶼逐漸被發現,新大陸的輪廓逐漸呈現。這段時期對美洲發現的進展已不能歸之於或主要歸之於哥倫布一人。但沒有哥倫布的首次遠航,就暫時沒有他的後繼遠航和其他人對美洲的探險與發現,就會使發現...
考古發掘 播報 編輯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據學者胡厚宣統計,總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台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中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 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甲骨文發現...
木衛二(Europa,[juəˈrəupə],歐羅巴),在1610年被伽利略發現,是木星的第六顆已知衛星,是木星的第四大衛星,在伽利略發現的衛星中離木星第二近。木衛二是一個溫和的世界,其表面被冰層覆蓋,底層是一片海洋。科學家認為,地球海洋孕育了生命,而與地球有類似環境的木衛二,也有可能孕育生命。因此,...
黃龍玉是2004年在雲南龍陵被發現的一種新玉種。其主色調為黃、紅兩色,兼有羊脂白、青白、黑、灰、綠等色。有“黃如金、紅如血、白如冰、烏如墨”之稱。具體說:黃的有金黃、蜜黃、蛋黃、雞油黃、橘黃、枇杷黃等深淺不一的黃色。紅的有雞血紅、硃砂紅、豬肝紅、玫瑰紅、淺紅、水紅等;白的有雪白、冰...
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河圖洛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係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繫。河圖、洛書是以黑點或...
是居里夫人發現的新元素,鐳的發現對科學貢獻偉大。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鐳-224、鐳-226、鐳-228及其衰變產物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發現者簡介 瑪麗·居里(Marie Curie)和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發現年代:1902年。1859年5月15日生於法國巴黎一個醫生...
粒子(particle),是指能夠以自由狀態存在的最小物質組成部分。最早發現的粒子是原子、電子和質子,1932年又發現中子,確認原子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它們比起原子來是更為基本的物質組分,於是稱之為基本粒子。以後這類粒子發現越來越多,累計已超過幾百種,且還有不斷增多的趨勢;此外這些粒子中有些粒子迄今的...
Allan Hills 84001(通常縮寫為ALH84001)是1984年12月27日在南極阿蘭山發現的火星隕石,由執行ANSMET項目的美國隕石獵人分隊發現。1996年8月,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宣布從阿蘭山84001”中找到了早期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引起人們極大興趣。但此後科學界紛紛指出此項研究有不周密之處,從各方面提出疑問,尚無最後結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