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編劇工坊
- 外文名:L'Atelier
The Workshop - 其他譯名:寫作工坊
- 類型:劇情
- 製片地區:法國
- 導演:勞倫·岡泰
- 編劇:羅賓·坎皮略、勞倫·岡泰
- 製片人:Denis Freyd
- 主演:瑪琳娜·佛伊絲、Matthieu Lucci
- 片長:113 分鐘
- 上映時間:2017年5月22日(法國)
- 對白語言:法語
- 色彩:彩色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拉西奧塔是一個馬賽附近曾經繁榮一時、後來由於25年前造船廠的關閉而走向衰落的小鎮。夏天,一個寫作工作坊在這裡開展,幫助七個年輕人融入寫作的世界。在知名小說家奧利維亞·德哈澤的指導下,參與者被要求寫一篇與他們故鄉工業時代過往有關的黑色小說。隨著課程的進行,其中一個名叫安托萬的男孩顯得尤為格格不入,充滿挑釁、咄咄逼人的他反對一切,包括奧利維亞。更加驚人的是,他大聲念出的自己的故事,是通過殺人犯的眼光敘述的一樁集體屠殺事件。安托萬對於殺人犯的解讀太過透徹了。此時,奧利維亞開始對安托萬產生一種既有吸引、又有厭惡的複雜情感。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奧利維亞·德哈澤 | 瑪琳娜·佛伊絲 | |
安托萬 | Matthieu Lucci | |
艾蒂安 | Florian Beaujean | |
布巴 | Mamadou Doumbia | |
洛拉 | Mélissa Guilbert | |
馬利卡 | Warda Rammach | |
班傑明 | Julien Souve | |
法迪 | Issam Talbi | |
泰迪·喬文 | Olivier Thouret | |
傑西卡 | Charlie Barde | |
瑪蒂爾德 | Marie Tarabella | |
羅曼 | Youcef Agal | |
克勞迪婭 | Marianne Esposito | |
亞歷克斯 | Thibaut Hernandez | |
勒芒 | Axel Caillet | |
出版商 | Leny Sellan | |
安托萬的母親 | Anne-Sophie Fayolle | |
安托萬的父親 | Cédric Martinez | |
安托萬的姐姐 | Chiara Fauvel | |
泰奧 | Jorys Leuthreau | |
里納爾迪先生 | Pierre Bouvier | |
遊艇工人 | Téva Agobian | |
文學記者 | Patrick Albenque | |
呂克·博爾勒 | François Cottrelle | |
電視記者 | Franck Libert | |
電視台策劃 | Véronique Delclos | |
電視台攝影師 | Jonathan Trullard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
Denis Freyd | 勞倫·岡泰 | Delphine Daull Marie Cantet Benoît Seiller | 羅賓·坎皮略、勞倫·岡泰 | Pierre Milon | Bedis Tir Edouard Pons | Mathilde Muyard | Sarah Teper Marie Cantet | Serge Borgel | Vanessa Loggia Valérie Tranier | Agnès Giudicelli |
聲音部門 | Samuel Billot、Pascal Blanc、Olivier Mauvezin、Fred Mays、Antoine Baudouin、Agnes Ravez、Aurélien Mauro、Mélissa Petitjean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奧利維亞·德哈澤演員:瑪琳娜·佛伊絲年紀雖長但風韻猶存的知名女作家,應邀來拉西奧塔小鎮指導年輕人融入寫作世界。學生之一安托萬讓她心存恐懼,但卻又被他吸引,她本以為安托萬也同樣在被她所誘惑,最終卻發現他對自己的情感更貼近於暴力的一端。
- 安托萬演員:Matthieu Lucci寫作工坊的學生。他聰明好鬥,不停地與其他學生爭吵,寫的東西雖然精彩,卻充滿了深不見底的黑暗氣質。智商極高又看不到出路的他,對自己的未來極其迷茫,以至於很容易被極端主義與危險所誘惑。
- 馬利卡演員:Warda Rammach寫作工坊的學生,阿拉伯裔女孩。其祖父從阿爾及利亞移民到法國,在小鎮的造船廠工作多年,並為保衛工人階級的權益而戰鬥過。這一家族歷史使她充滿了社會意識。
- 班傑明演員:Julien Souve寫作工坊的學生,失業青年。他自稱並非自願參加寫作工坊項目,只是由於青年就業中心要求才不得不參加。由於文化水平低,他對於寫小說毫無信心。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曲名 | 演唱 | 作曲 | 作詞 |
---|---|---|---|
《Coco Machette》 | 7eme sky | Bedis Tir | Edouard Pons |
《La Défausse》 | 7eme sky | Bedis Tir | Edouard Pons |
《Mother Moon》 | Mama Stone、The Swang Gang | Bedis Tir | - |
《Bark At The Moon》 | Bedis Tir | Bedis Tir | - |
《One Ends Another Begins》 | - | Russ Frederick Alexander | - |
《Nahawand》 | - | Daniel Cossu、Eric Ederer | - |
音樂原聲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該片中,導演挑選了一些非職業演員展現21世紀法國青年與世界的複雜關係,而主演瑪琳娜·佛伊絲非常隨和,她特別注意與那些年輕的非職業演員交流,他們的關係迅速拉近。在影片中,導演也再現了他們談話的場景,但因為他們之間實在太親密了,所以導演在拍攝時不得不重新為他們營造一種距離感。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
2017年 | 第70屆坎城電影節 | 一種關注大獎 | 勞倫·岡泰 | 提名 |
2018年 | 第23屆盧米埃爾獎 | 最佳導演 | 勞倫·岡泰 | 提名 |
最佳新人男主角 | Matthieu Lucci | 提名 | ||
第43屆凱撒獎 | 最佳女主角 | 瑪琳娜·佛依斯 | 提名 |
幕後製作
創作源起
勞倫·岡泰很早就有了拍攝該片的想法,但等了20年才投入拍攝。法國南部小城馬西奧塔曾有過一家造船廠,在歷經滄桑後關閉了。導演勞倫·岡泰特別想知道沒有經歷過充滿工業文化的時代的青年如何看待那個時代,而且21世紀的年輕人因為看不到未來而陷入空虛,非常容易被極端主義吸引,他希望根據他們的成長環境做兩個時代的對比,觀察這一代年輕人與那個逝去的時代之間的聯繫。
製作發行
發行公司 | 1.Agora Films(瑞士) 2.Artificial Eye (英國) 3.Cinéart(比利時) 4.Diaphana Films(法國) 5.Esfera Cultural(巴西) 6.Film Distribution Artcam(斯洛伐克) 7.Film Distribution Artcam(捷克) 8.Films Distribution(法國) 9.Folkets Bio (瑞典) 10.Golem Distribución(西班牙) 11.MK2 Mile End(加拿大) 12.Storytelling Media(挪威) 13.Teodora Film(義大利) 14.Weird Wave(希臘) 15.Zeta Films(阿根廷) 16.Strand Releasing(美國) |
---|---|
製作公司 | 1.Archipel 35(法國) 2.Diaphana Films(法國) 3.Blaq Out(法國) 4.法國第4電視台(法國) 5.France 2 Cinéma (法國) 6.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ématographie(法國) 7.Films Distribution(法國) 8.Région Provence-Alpes-Côte d'Azur 9.Ciné 10.France Télévisions 11.Soficinéma 13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 |
---|---|
法國 | 2017年5月22日(坎城電影節) |
以色列 | 2017年7月14日(耶路撒冷電影節) |
紐西蘭 | 2017年7月25日(紐西蘭國際電影節) |
挪威 | 2017年8月19日(挪威國際電影節) |
瑞士 | 2017年9月(法語區) |
加拿大 | 2017年10月(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
印度 | 2017年10月(孟買國際電影節) |
墨西哥 | 2017年10月(莫雷利亞國際藝術節) |
法國 | 2017年10月11日 |
美國 | 2017年10月14日(芝加哥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17年10月20日(費城國際電影節) |
瑞士 | 2017年10月25日(法語區) |
奧地利 | 2017年10月26日(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
荷蘭 | 2017年10月30日(萊頓國際電影節) |
瑞典 | 2017年11月10日(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17年11月14日(AFI Fest) |
中國台灣 | 2017年11月15日(台北金馬影展) |
巴西 | 2017年11月16日 |
西班牙 | 2018年1月26日 |
加拿大 | 2018年3月2日(魁北克) |
挪威 | 2018年3月9日 |
英國 | 2018年6月15日 |
中國 | 2018年7月 |
影片評價
也許該片的譯名有利於誤導觀眾,正如片中實際上透過工作坊處理兩個本質問題:文學的目的以及背後派生出來的階層和文學之間的關係,工作坊只是一個幌子,片名也是一個幌子。不過,即使影片有極深刻的處理,亦難逃觀眾就其表現得過於淺白的部分挑出毛病。(《看電影》評)
導演岡泰通過該片展現著法國的動盪時局,不同人種之間的衝突、白人青年對恐怖主義的恐懼、穆斯林與黑人青年對種種刻板印象的不滿,都在學生學員的爭辯中有所體現。安托萬的困境正是被令人困惑的時局引發。但該片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並沒有設定一個聳人聽聞的結局,只是讓故事在一聲嗚咽中收場。觀眾如果像奧利維亞一樣無法走進安托萬的內心,這也只是因為在岡泰與21世紀10年代法國小鎮青年之間豎立的那道階級藩籬,根本不可能被跨越。(《環球銀幕》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