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足鱸

線足鱸

線足鱸(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又稱毛足鱸。屬鱸形目,鬥魚科,線足鱸屬。俗稱:木渣魚、藍寶石、大飛船、印度鬥魚、大核桃。英文名:Giant gouramy , Spotted。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線足鱸
  • 拉丁學名: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 別名:毛足鱸 木渣魚、藍寶石、大飛船、印度鬥魚、大核桃
  • 二名法:Giant gouramy
  • :脊索動物
  • 亞門:脊椎動物
  • :鱸形目
  • :鬥魚科
  • :線足鱸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的瀾滄江下游;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各地
  • 瀕危等級:易危
  • 學科:生物工程
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繁殖,分布區域,生存現狀,

簡介

線足鱸主要棲息在池塘、小河湖、溝渠等水草較多的靜水環境水體中,對環境的生活適應性強,體質強健。國內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的瀾滄江下游;國外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各地。此魚主食浮游生物,生殖期為3~4月,雄魚吐泡沫與碎草混合,築成浮於水面的產卵巢,個體小,色彩艷麗,易飼養,是國際上常見的熱帶觀賞魚之一。據相關數據統計,線足鱸在其原有的分布地息地的小河溝塘等多已乾涸。另外,一些水塘多被用作飼養家魚,因這類魚無食用價值被清除,其數量已明顯減少。

外形特徵

線足鱸個體較小,成魚體長為100-150毫米。體近卵圓形,極側扁,背鰭起點處為體最高點。頭小,頭長遠小於體高。吻鈍圓,其長小於眼徑。口裂小,上位,下頜突出。唇略發達。眼較大,位於頭的前半部。眶前骨下緣游離,具鋸齒。鰓蓋骨外緣亦具細鋸齒。頭及體均被有較大櫛鱗。側線鱗35-39,側線至背鰭起點的垂直下方急劇下彎,到尾部呈側中位。背鰭具硬棘7枚;臀鰭具硬棘10-13枚,鰭條31-37枚;胸鰭圓形;腹鰭胸位,鰭棘退化,第一鰭條呈長絲狀,可伸過尾鰭基;尾鰭叉形。體色艷麗基色銀白帶綠色光澤。自吻部至尾鰭基具多數藍色斜橫紋;體側中央和尾鰭基部各具1藍色圓斑。背、臀、尾鰭具多數亮藍斑點。雄魚體色較深,背鰭方長。
線足鱸
線足鱸

生活習性

線足鱸的身體中央與尾鰭根部處和眼球之間都黑點,故在觀賞魚界被稱為“三星曼龍”。體色艷麗,尤其是生殖季節的雄魚。這種魚在自然環境中棲息於池塘、溝渠靜水環境,分布區自然條件差,故適應性強,體質強健。一般水溫在26℃左右,水質呈中性或微酸性均可。人工飼養時,最適水溫為23-28℃,性情較溫和,易飼養。繁殖時水族箱中應放置一些水生植物,以利於其築氣泡巢產卵。由於它有大魚吃小魚和體弱魚的習性,故大、小規格的魚不能同在一個水族箱中飼養。
線足鱸
線足鱸

繁殖

主食浮游生物。生殖期為3-4月。雄魚吐泡沫與碎草混合,築成浮於水面的產卵巢。

分布區域

國內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的瀾滄江下游;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各地。

生存現狀

在其分布地原來有一定數量,較常見。由於水量大減,其棲息地的小河溝塘等多已乾涸;另外,一些水塘多被用作飼養家魚,而此魚無食用價值而被清除,現數量已明顯減少。
線足鱸
線足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