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9日在綿陽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綿陽市人民政府市長曾萬明所作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綿陽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 地區生產總值:820.2億元
- 財政總收入:87.98億元
- 農民人均收入:5152元
簡介,2009年工作回顧,2010年目標要求,2010年工作安排,
簡介
———2010年1月19日在綿陽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
綿陽市人民政府市長曾萬明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
2009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面對災後恢復重建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依靠全市人民,深入實施工業強市主導戰略,堅持以“一主三化三加強”為發展路徑,以“規劃項目投資突破年”為著力點,全面推進“三個加快”,較好地完成了市五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0.2億元,比上年增長(下稱增長)14.4%;財政總收入87.98億元,增長26.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3.7億元,增長3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增長12.3%;農民人均純收入5152元,增長8.4%。
一、災後恢復重建全面推進
按照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切實加快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進度。
城鄉住房重建快速推進。50.3萬戶永久性農房重建已全部開工建設,完工48.9萬戶。75.38萬戶農房維修加固任務已全部完成。19228戶因災失地農民全部落實安置方式和宅基地,全部開工建房。兌現農房重建和維修加固補助資金107.58億元,發放農房重建貸款49.83億元。63045戶城鎮住房重建已開工60484戶,完工45001戶。389379戶維修加固城鎮住房已全部開工,完工388932戶。兌現城鎮住房重建和維修加固補助資金27.1億元,發放城鎮住房重建貸款21.03億元。北川擂鼓、平武南壩和平通、安縣曉壩、江油青蓮、遊仙魏城等重點集鎮重建有序推進。完成北川與安縣行政區劃調整和北川新縣城規劃,啟動北川新縣城建設,實現投資20.38億元。
基礎設施重建穩步實施。751所學校重建已開工744所,完工592所。381個衛生重建項目已開工353個,完工296個。205個民政服務重建項目已全部開工,完工181個。1412個文化重建項目已開工885個,完工525個。30個體育重建項目已開工19個,完工5個。交通重建項目已開工1175個,完工1060個,完成投資102.84億元。市政基礎設施重建項目已開工174個,完成投資28.3億元。水利重建項目已開工583個,完成投資17.75億元。
產業恢復重建成效明顯。1395個農村投資項目全部開工,完成投資70.73億元。97%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恢復生產,產能恢復到95%。市場服務體系項目開工77.85%。旅遊項目開工27個,投入資金9.65億元。
生態恢復重建有序展開。整理復墾災毀耕地17.92萬畝,復墾應急和安置用地9250畝,投入資金1.58億元。完成林草植被恢復30.1萬畝。啟動重大地質災害治理項目63個,完成地質災害避險搬遷1000戶。
困難民眾幫扶措施落實。因災造成的“三孤”人員和無房散居“五保”對象納入福利院、敬老院安置。幫助8.35萬名受災民眾實現就業,為1.05萬名失業職工支付失業保險待遇1981.5萬元。儲備成品糧食2969.65噸、食用油122.5噸、棉衣34900套、棉被31863床、取暖設備9506套,確保受災民眾安全溫暖過冬。
對口援建不斷拓展深化。到位援建資金115.14億元,開工援建項目721個,完工520個。四個對口援建工業園建設進展順利,58戶企業入駐園區。分別與援建省的洛陽、威海、濰坊、唐山等城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二、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抓投資、促消費、保增長,經濟實現止滑提速、加快發展。
投資消費高速增長。順利完成國家發改委組織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全市災後重建項目調整為7318個,估算總投資2266.3億元。全年開工建設項目4767個,竣工項目2266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2.14億元,增長125.8%。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社區商業雙進工程和家電下鄉深入推進,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1.1億元,增長25.7%。旅遊總收入達到47.8億元,增長19.0%。轄區內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1524.66億元,增長32%;貸款餘額680.25億元,增長49.2%。
工業經濟止滑回升。著力培育“1+5”優勢產業,大力實施“園區倍增計畫”和“優勢企業倍增計畫”。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1億元,增長26.5%。完成技改投資146.21億元,增長64.6%。規模以上企業淨增79戶,達到936戶。電子信息、冶金機械等優勢產業總產值比重達到90%以上。華瑞整車一期、北川中聯水泥、九洲數位電視機頂盒生產線改造、豐谷酒業新增年產2100噸優質麯酒技改等100個重大項目竣工投產。川渝中煙、國大水泥等一批重大項目順利推進。
市縣一體協調發展。按照“一核四帶”的產業布局,有效推進市縣發展良性互動。成功承辦科技城部際協調小組第九次會議,啟動《綿陽科技城2011-2015年發展及2020年遠景規劃》編制工作,著力推進科學新城、空氣動力新城、航空新城建設。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418.97億元,增長18.4%,占全市GDP的55.2%。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56.7億元,增長4.5%;糧食總產達到230.73萬噸,增長2.7%。新增新農村建設市級示範村20個,啟動省級示範村14個。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6家,農民專合組織達到985個。新增農業機械裝備4萬餘台(套),新建沼氣池6.2萬口。
改革開放成效明顯。組織開展赴援建省市感恩招商,積極參加西博會等系列招商活動,成功簽約項目945個,到位內資313億元,增長24.2%;到位外資(含間接)2.5億美元。實現外貿出口(含代理)總額10.08億美元,增長0.6%。世界500強企業艾默生公司、國內100強企業中國重汽集團成功落戶綿陽。引進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2家。口岸、海關、檢驗檢疫等工作得到加強。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繼續推進。新組建涪城、遊仙、北川三家小額貸款公司。擴權強縣試點縣增加到5個。集體林權等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基礎性績效工資(離退休生活補貼)兌現到位。
三、各項社會事業穩步提升
以民生工程深入實施為突破口,著力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基礎教育協調發展,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考再奪全省“雙第一”。教育投資公司掛牌成立,教育新區建設正式啟動,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江油師範學校升格為四川幼兒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在綿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和水平逐步提升。地震文物徵集有序推進,羌文化生態保護區工程正式啟動。《大北川》精品舞蹈詩劇成功演出。民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取得顯著成績,莫琴琴勇奪女子柔道世界冠軍。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6.7%、96.5%。災後衛生防疫工作紮實推進,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卓有成效,實現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的階段性目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390.44萬人,參合率達到98.22%,居全省第一。落實城鄉醫療救助政策,救助困難民眾6.4萬人次,發放救助資金4500萬元。計生獎勵“三金”全面兌現,低生育水平總體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積極推進生態市建設,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社會保障全面加強。完成省、市民生工程項目89個,投入資金178.4億元。積極創建國家創業試點城市,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3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4552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6%。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29.8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80.87億元。設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42家,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為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重點聯繫城市。啟動江油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初步完成試點鄉鎮參保人員信息採集。全市城鄉低保17.4萬戶、33.1萬人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新增廉租住房10535套、52.7萬平方米,面向社會銷售經濟適用房173套、1.06萬平方米,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0569戶,啟動棚戶區改造1290戶。20.4萬戶城鎮職工納入住房公積金保障範圍。
社會管理全面提升。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依法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民眾安全感、滿意度不斷提升。組建行政調解中心,初步建立“大調解”工作機制,著力化解了一批社會矛盾。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公民法律素質不斷提高。和諧村鎮、和諧社區、和諧機關建設有效推進。刑事治安案件、群體性事件、民眾信訪大幅減少,受理民眾來訪批次、人次分別下降17.1%、3.2%。重特大安全隱患得到有效整改,各項安全生產指標控制在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以內。依法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有效保障民眾飲食和用藥安全。著力開展應急管理培訓、綜合演練、預案編制、平台建設等工作,應對突發事件能力進一步提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深入實施,災區面貌煥然一新。經濟運行統計監測工作質量進一步提高。全程跟蹤監督審計災後重建項目,確保資金科學管理、合理使用。城市交通堵點治理有序推進,道路交通管理得到加強。國防動員建設不斷強化,預備役部隊、民兵隊伍建設質量明顯提高。軍政軍民更加團結,榮獲“四川省雙擁模範城”稱號。
人事、編制、民族、宗教、氣象、防震減災、信息化、移民、國安、保密、老齡、檔案、新聞出版、地方志、採購、外事、人防、台僑、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四、政府自身建設切實加強
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努力構建法治型、責任型、服務型、廉潔型政府。
行政行為不斷規範。全面清理2000年以來的政府規範性檔案,修改完善39件,廢止47件。修訂《政府工作規則》,進一步完善重大決策制度。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40件,辦理政協委員提案257件,滿意率為100%。
行政效能不斷提升。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事項56項、下放95項、調整141項。積極推進政務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成立招投標交易服務中心。大力推行“兩集中、兩到位”,政務服務中心視窗現場辦結率上升到100%,行政審批流程提速66.22%。切實加強行政效能監察,“三項制度”得到落實,政務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推行重大投資項目代辦制,實行全程代辦、限時辦結。
行政機制不斷完善。深入推進陽光行政,著力加強政府入口網站等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拓展公開渠道,規範公開內容,全面實施國家投資工程建設項目“九公開”。對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依法推行聽證、公示制度。堅持市場化配置資源,充分發揮政府投融資平台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重大項目政府投入新機制,國有資產實現保值增值,公共資源得到最佳化配置。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面對特殊困難和嚴峻挑戰,我們不僅實現了災後重建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止滑提速,而且促進了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取得這樣的成績,是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的結果,是市委正確領導,市人大、市政協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駐綿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政法幹警,廣大新聞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衛生工作者、工程建設者和志願者,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這裡,特別要向傾情傾力援建我市的中央各部委、省級各部門和山東、遼寧、河北、河南以及達州、南充、內江、資陽等援建省市,向踴躍為災區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華人華僑,向積極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寶貴支持的國際社會、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總量不大、結構不優、效益不高的問題需著力破解;三年重建兩年基本完成的任務十分艱巨,重建資金、項目進度等還存在不少困難;投資持續增長難度較大,急需引導和擴大社會投資、尋求新的投資支撐;就業壓力增加,城鄉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困難;行政效能建設仍需加強,政務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10年目標要求
2010年是基本完成災後重建任務的關鍵之年,是進一步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鞏固經濟回升基礎的關鍵之年,是完成“十一五”目標、為“十二五”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關鍵之年。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利用趨好的外部環境,爬坡上台階,蓄勢求突破,開創新局面。
2010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的部署,抓住災後重建、擴大內需、西部全面開發開放和科技城建設等重大機遇,圍繞“三個加快”,準確把握“鞏固回升、加快發展”工作基調,堅持“一主三化三加強”基本思路,繼續全面推動災後重建,全面推動“八項民生工程”,全面推動“一樞紐、四中心、六基地”建設,大力實施“規劃項目產業投資突破年”,強化投資拉動和產業支撐,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以內。
根據上述目標,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須把握好以下重點:
——抓重建,謀發展。堅持科學重建、和諧重建、務實重建、艱苦重建,把災後重建作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引擎。正確處理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的關係、加快進度與確保質量的關係、爭取外援與自力更生的關係,又好又快推進災後重建,早日建成災後美好新家園。
——抓項目,穩投資。堅持抓項目就是抓投資,抓投資就是抓發展,把擴大投資作為保持經濟成長的最有效手段。切實把握國家巨觀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明確指向,集中發力,千方百計擴大投資,想方設法最佳化結構,促進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抓產業,強支撐。堅持以大科技支撐大產業,以大產業促進大發展,把產業作為加快發展、鞏固擴大良好發展勢頭的根本。繼續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大力發展“1+5”優勢產業,夯實農業基礎,發揮旅遊優勢,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抓市場,添活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把市場化配置資源作為加快發展的原動力。用世界眼光、全球視野謀劃綿陽發展,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資源配置領域,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實現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良性互動。
——抓民生,促和諧。堅持民生為重、民利至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緊解決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把民生工程辦成讓民眾真正得實惠的民心工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科學重建,確保重建任務基本完成
按照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加快重建進度,基本完成災後重建任務。
完成城鄉住房重建。落實住房補助政策,引導信貸投放,加強技術指導服務,重點抓好因災失地農民、困難民眾建房幫扶,確保今年春節前後基本完成農村永久性住房重建。5月底前基本完成城鎮住房重建。抓好建房安置民眾的生產發展幫扶,穩妥推進因災失地農民耕地、林地調整,認真解決因災失地農民長遠生計問題。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繼續把公共服務設施重建放在重要位置,確保今年春季開學時學生進入永久性校舍學習。全面完成災區縣級醫院和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服務機構以及鄉鎮衛生院、計生中心服務站等項目重建。完成北川地震遺址保護一期工程和地震紀念館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市縣檔案館恢復重建。加快文化、體育、民政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抓好政法系統“兩所一庭”、人防等設施重建。加強教師、文化、醫護人員等人才隊伍建設,力爭公共服務能力總體優於災前水平。
提高基礎設施水平。加快交通、通信、水利、能源、文化、旅遊、市政等基礎設施重建。6月底前基本完成53處堰塞湖治理和619座震損水庫整治,完成重點堤防除險加固主體工程。力爭9月底前完成安北路、永通路等93個公路項目,完成98個客運站點恢復重建項目;基本完成水利重建任務;基本完成6個重點集鎮主體重建任務。加快城市給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進度,抓好農村電力、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重建,完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北川新縣城形成城市基本框架,完成投資48.27億元。
推進生態環境修復。採取自然修復和人工治理相結合方式,恢復受損植被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力爭9月底前完成林區基礎設施重建任務85%以上,基本完成受損林地植被恢復任務。完成災毀耕地復墾整理和耕地“占補平衡”掛賬核銷工作。狠抓地質次生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和隱患應急排危除險,力爭完成50處重大地質災害點治理。加強環境監管,改善環境質量。做好地震、氣象、水文監測預報和堰塞湖監管工作。
深化對口援建工作。構建對口援建長效機制,加快援建項目進度。抓緊對口援建工業園區建設,引進對口援建省市企業入駐園區。深入推進對口支援向對口合作轉變,促進雙方通過幹部掛職、教師醫生互派以及人才委託培訓等方式深化交流。加強與援建省市在產業投資、園區建設、商務貿易、文化交流、旅遊協作、勞務開發等領域的合作。
二、著力項目推進,確保投資持續穩步增長
堅持用規劃引領項目,用項目帶動投資,用投資推動發展,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確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0億元以上。
加快項目續建。抓住國家對在建項目保持投資適度增長的政策機遇,對167個、概算總投資538.24億元的省市重大續建項目,嚴格把握建設進度,落實項目推進責任,合理調配施工力量,按照時間節點,正排工序,倒排工期,加大資金投放力度,保質保量加快推進,力爭完成投資237.79億元。
狠抓項目開工。積極對接國家、省投資計畫,做深做細項目前期工作,創造條件完善環評、審批、備案、核准等手續。重點抓好836個災後重建項目(含打捆項目)、578個發展提高項目,以及中央安排的擴大內需項目。力爭全年新開工建設投資過億元的省市重點項目71個,形成69.17億元的實物工作量。
謀劃項目儲備。抓住西部大開發、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機遇,結合“十二五”規劃編制,主動銜接國家、省“十二五”規劃,爭取更多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省規劃。圍繞“一樞紐、四中心、六基地”,包裝儲備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圍繞產業鏈、科研院所、優勢企業等科技、產業優勢,包裝儲備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重點抓好目前已儲備的20個省市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
最佳化投資結構。政府投資重點向“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傾斜。積極推進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大城鎮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投入。進一步支持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加大自主創新、節能環保、技術改造的投入。完善和落實鼓勵社會投資的政策,支持社會資本投向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文教衛生和高新技術領域。加強規劃和產業政策導向,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認真落實項目資金管理制度,加強災後重建資金和質量監管,提高投資績效,搞好資金平衡。
三、著力產業支撐,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以工業為主導,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深入推進工業強市。繼續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定不移地走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圍繞“1+5”優勢產業培育,切實抓好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做好已竣工重點項目的跟蹤服務,促使儘快投產達產。抓好長虹PDP顯示屏、長智光電液晶模組、中物儀器數位化成像設備生產線等44個已開工項目竣工投產達產。加快建設攀長鋼新區、新晨動力50萬台發動機、川渝中煙綿陽分廠30萬箱捲菸、新華公司50萬套汽車關鍵零部件等項目。積極推進西南套用磁學研究所整體搬遷、艾默生配套工業園等項目開工建設。繼續實施“優勢企業倍增計畫”,認真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全力支持長虹、九洲、攀長鋼、新華等重點企業發展。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計畫”,重點扶持成長性好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力爭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個,形成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格局。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完成技改投資180億元。認真實施企業上市扶持規劃,積極支持豐谷酒業、東材科技等企業上市。繼續實施“園區倍增計畫”,重點抓好高新區、科創區、經開區、農科區等園區建設,大力支持縣市區發展工業集中區,推動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切實把園區建設成為產業集聚地、經濟成長極。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按照“一基五化”的要求,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大力開發套用農業新技術,培育特色效益農業,重點抓好優質糧食、中藥材、種子等8大產業和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支持雙匯、長林、國豪、梅林、綿櫻、雨潤等重點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家、農民專合組織90個,培養一批農業專業經營人才。全面啟動江油、安縣、三台等省、市、縣新農村示範片建設。抓好中低產田改造,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標準化農田。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抓好武引一期、燕兒河水庫等大中型渠系配套和節水改造,努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力度,增加主要農副產品生產,全年糧食總產達到230萬噸。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推進千萬頭生豬工程,大力發展市場前景好、投資小、周期短、效益高的特色小家禽、漁業水產品養殖。加快推廣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確保農機總動力增長10%,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40%以上。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實現勞務收入80億元。
加快發展服務業。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區域特色,大力發展生產性和民生性服務業,努力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確保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全面實施旅遊振興計畫,加強旅遊精品線路和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羌繡等特色旅遊產品,做大做強旅遊企業,力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8億元。加快北川地震遺址保護及地震紀念館建設,力爭5月12日前有序適度開放。支持仙海區爭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加強商貿流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商貿企業經營環境。大力發展面向社區、農村的服務業,深入推進家電下鄉、汽車機車下鄉、汽車家電以舊換新,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著力發展現代物流、科技研發、信息技術等現代服務業。遏制房地產價格過快增長,確保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力爭實現房地產銷售總額130億元。
加強財稅金融工作。依法強化稅收征管,改進和完善非稅收入管理,確保圓滿完成預算,努力實現收支平衡。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的支持保障力度。積極推進實施對中小企業、科技型成長企業的財稅、金融支持。建立健全政府性債務管理體系,防範財政風險。規範政府投融資平台建設,引導支持金融機構整合信貸資源,新增各項貸款200億元以上。實施金融產業發展暨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規劃,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積極防範金融風險,繼續創建金融生態模範城市。
四、著力軍民融合,確保科技城建設上台階
堅持科技城建設根基在軍工、出路在民品,突出科技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城建設實現新突破。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按照“決策精煉、管理扁平、重心下移、充分授權”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科技城管理體制,用好19項省級經濟審批許可權。建立健全軍地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部省市互動、政軍企協調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科發集團和科技城產業投資基金的作用,促進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國防科研院所同大企業開展戰略合作。進一步建立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
加快“新三城”建設。依託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積極爭取重大專項項目落戶綿陽,促進環保、新材料研發和產業一體化,建設科學新城。依託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加快建設風洞試驗設施設備和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試驗室,促進空氣動力學試驗研究與民用空氣動力技術產業一體化,建設空氣動力新城。依託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加快推進中航工業航空發動機試驗基地項目建設,促進航空發動機大型試驗與航空科技產業一體化,建設航空新城。
抓好“一院所一園區一產業”。探索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技術轉移利益分配機制,著力構建軍工技術、民用技術和民用產品三級轉化機制。積極探索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產品創新的軍轉民模式,培育一批軍轉民項目,努力形成“一院所一園區一產業”的軍民融合新格局。力爭國防科研院所軍轉民企業達到40家,實現產值37億元。
打造三大新興產業集聚區。充分發揮科技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依託新型平板顯示、高端晶片、新一代通信等項目,著力打造綿陽新興家用電子產業集聚區。依託空管系統、感測技術等項目,著力打造新興軍用電子產業集聚區。依託太陽能電池背板材料、中空纖維膜、LED新光源、節能環保儀器設備和材料生產、廢舊資源回收利用等項目,發展以節能環保為重點的低碳技術,著力打造新興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
五、著力城鄉統籌,確保市縣聯動協調發展
圍繞“一核四帶”,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分工協作、良性互動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
最佳化區域產業布局。充分發揮科技城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推動市縣產業合理布局。綿江平產業帶重點發展冶金機械、建材、天然氣化工產業,以及水電開發、礦產採掘加工、林產品和特色食品加工業。綿安北產業帶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無機鹽化工、生物醫藥產業,以及材料、製造、特色食品加工業。綿三、綿鹽產業帶重點發展紡織服裝、食品加工、機械製造、能源化工產業,以及建材、汽車零部件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綿梓產業帶重點發展新材料、包裝產業,以及食品、建材、紡織產業。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做好綿九高速、綿遂鐵路綿陽段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成綿高速複線綿陽段、成綿樂城際鐵路客運專線綿陽段、綿遂高速綿陽段、成蘭鐵路綿陽段、成南巴高速綿陽段、綿陽繞城高速南環線、成西客運專線綿陽段、火車貨站搬遷擴能、火車客站重建、綿陽機場重建、武都水庫、武引二期灌溉工程、開茂水庫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度。完成綿安北、綿鹽、綿三、綿梓路等市到縣快速通道建設。加快一環路改造、二環路、火車站至機場直通道路、城市路網改造,以及綿中路、圓通路及外延線等中心城區向外放射性快速通道建設,著力解決城區交通擁堵問題。
推進新型城鎮化。按照城鎮集群化發展的理念,堅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以大帶小、優勢互補”,著力完善城鎮體系規劃,最佳化城鎮網路布局,逐步形成以綿陽城區為中心、各縣縣城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產業互動、功能互補、分布合理的城鎮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科教、暢通、森林、宜居、和諧、清潔綿陽,聯動推進舊城改造、新區拓展、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綿陽城區的規模和檔次,著力打造百萬人口大城市。加快縣城和重點集鎮、特色城鎮、旅遊村鎮建設,完善城鎮服務體系,增強城鎮承載能力。特別抓好首批確定的15個重點鎮和綿江平、綿安北產業帶的村鎮建設,帶動50個鄉鎮、100個村加快發展。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吸納有條件的農民工有序轉為城鎮居民,逐步實現進城民工和城鎮居民公共服務均等化。
支持縣市區加快發展。支持江油、三台、安縣、鹽亭、梓潼用好用足擴權強縣試點8個方面、56項經濟管理許可權,力爭經濟發展主要指標高於全省縣域經濟平均水平。支持涪城、遊仙充分借鑑成都等地的經驗,率先在統籌城鄉發展上實現重大突破。加大對平武、北川等山區縣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均衡發展。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健全民營經濟發展分級激勵機制和支持政策,力爭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20%以上。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房屋和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集體林權等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規範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交易平台,形成市場化配置農村土地資源的機制。
六、著力招商引資,確保開放合作全面加強
以“招商引資攻堅年”為主線,切實推進開放合作,不斷提高開放水平。
提高招商實效。創新招商方式,突出一把手招商、科研院所招商、企業招商、產業鏈招商、園區招商、小分隊招商,力爭引進一批世界500強、國內100強等知名企業來綿投資。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考核體系,全面推行重大投資項目代辦制,抓好西博會等推介活動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地。全年力爭到位內資320億元,到位外資(含間接)2.5億美元。
加強區域合作。按照省委、省政府“一極一軸一區塊”的區域發展戰略,以成德綿產業帶為依託,以產業布局規劃為基礎,以優勢資源統籌為重點,以基礎設施、專業市場共享為載體,加強與成都、重慶、德陽等地的合作,促進產業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在成都都市圈增長極所占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努力在成渝經濟區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密切與長三角、泛珠三角等區域的交流合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拓展外貿領域。抓好出口加工區建設,積極拓展保稅物流功能。繼續做好外事、僑務、商務、口岸、海關、檢驗檢疫等工作。加大對電子電器、新材料、化工和高新產品出口的扶持力度,不斷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東協自由貿易區市場。全年外貿出口總額(含代理)達到10.9億美元,同比增長8%。
七、著力民生改善,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集中力量辦好社會發展急需、人民民眾急盼的大事、實事,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大力實施民生工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擴大消費、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深入實施以教育助學、勞動就業、扶貧解困等為主要內容的民生工程。積極創建國家級創業型試點城市,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改善民生,以民生促進和諧。發揮災後重建、政府投資帶動就業的作用,積極開發公益性工作崗位,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幫扶城鎮低收入家庭、受災民眾和被征地農民就業,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城鎮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等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支持企業吸納就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不少於3.9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20萬人次。認真貫徹實施《勞動法》,切實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認真做好社會保險市級統籌工作。積極推進江油農村新型養老保險試點,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擴大各項社會保險和“新農合”覆蓋範圍。繼續實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動態管理,做到應保盡保。切實落實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各項政策,加大廉租房建設力度,建立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全年新增廉租住房房源8400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9萬戶,全面實施棚戶區改造。逐步增加扶貧資金投入,推進57個扶貧新村建設,改善2.02萬名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6.1萬戶、12.9萬人脫貧。
協調發展社會事業。積極構建教育優先發展體制機制,努力打造西部區域性科教中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入開展教育示範縣創建工作。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擴大優質高中教育資源覆蓋面。加快教育新區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提升在綿高校內涵質量,支持西科大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改善醫療服務環境,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深入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切實做好衛生防疫工作,認真搞好國家“十一五”重大傳染病防治示範區項目。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改善基層衛生條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積極支持市中醫院建設精品中醫院。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著力提升市民素質,積極爭創第三批全國文明城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帶動工程,發展文化骨幹企業和知名品牌,培育新興文化業態。繼續實施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積極開展民眾體育活動,全力備戰省第十一屆運動會。強化統計基層基礎建設,提高統計能力,搞好經濟運行監測。加強物價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推動保密、老齡、地方志、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提升持續發展能力。嚴格執行現行生育政策,堅決遏制違法生育反彈,鞏固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計生服務網路建設,開展計生優質服務縣爭創活動,做好災區再生育服務工作。認真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準確掌握人口動態信息。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5‰以內,符合政策生育率穩定在90%以上,計生獎勵“三金”兌現率達到100%。堅持以工業節能減排為重點,開展10家工業企業污染限期治理,支持重點用能企業節能技改和低碳技術研發,在重點行業全面推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加快實施建築節能、綠色照明、電機改造等重點節能工程和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抓好交通、服務業等領域節能降耗,推進公共機構節能。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搞好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全面抓好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繼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平方公里。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原則,加強國家、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用地服務保障。深入實施“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8.9萬畝,新增耕地0.99萬畝,確保全市耕地動態平衡。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深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構建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深入推進“七進”活動,全面改善和提升城鄉環境綜合面貌。
全力構建和諧綿陽。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維護司法權威,積極創建法治城市。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健全“大調解”機制和風險評估機制,搞好仲裁和法律援助,暢通民眾利益訴求渠道,妥善處理和及時化解各類社會矛盾。依法搞好全市第八屆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加強對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的監督管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重點行業安全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推進應急綜合平台建設,健全應急反應機制,提高預防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圍繞軍民融合式發展主線,繼續開展國防動員“五個一”、擁軍優屬和軍民共建活動。全面落實民族宗教政策,積極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宗教工作。
八、著力職能轉變,確保行政能力不斷提升
在推進“三個加快”的進程中,政府肩負著推動經濟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人民民眾的重大職責,必須轉變職能,有效作為。
在轉變職能中有效作為。按照中央和省上的統一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地方政府新一輪機構改革。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最佳化組織結構,完善管理體制,理順職責關係,強化部門責任,積極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機制體制。推進醫療等行業績效工資改革,進一步理順事業單位分配關係。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切實把政府職能轉變到營造良好環境和加快發展上來。繼續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全面落實“兩集中、兩到位”和“三項制度”,切實推進縣市區政務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快政務服務向鄉鎮、街道、社區延伸。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大力推行網上審批、並聯審批,著力提高審批時效,降低行政成本。
在依法行政中有效作為。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提高政府公信力。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對行政行為的層級監督。進一步完善重大決策專家諮詢、民眾聽證、集體審定和實施後評估制度,深化政務公開,確保行政權力陽光、規範運行。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全面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確保政事清明、政風端正。
在加快發展中有效作為。非常之時,要有非常之為;非常之事,要盡非常之責。面對災後重建、加快發展和科技城建設的艱巨任務,必須認真按照“爬坡上坎、蓄勢突破”的要求,緊緊扭住“轉變方式、調整結構”的主題,切實突出“投資拉動、產業支撐”的重點,迎難而上,主動作為,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尋求發展機遇,拓展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努力推動全市經濟鞏固回升、加快發展。
在問題管理中有效作為。全面審視綿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正視差距,找準癥結,落實責任,增添措施,在破解難題中尋求突破,在追趕發展中實現跨越。對規模、質量、效益、結構等事關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突破定勢,大膽作為。對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社會治安等事關和諧穩定的問題,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對就業、就學、就醫、住房、增收等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創造條件,傾力解決。
各位代表,我們面臨的任務艱巨而繁重,我們肩負的使命重大而光榮。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堅定信心、昂揚鬥志,攻堅破難、開拓進取,為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加快建設綿陽科技城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