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設歷程,橋樑位置,橋樑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參數,建設成果,價值意義,
建設歷程
2008年3月12日,綿陽三江大橋設計方案通過初審。
2009年1月8日,綿陽三江大橋開工建設。
2012年1月5日,綿陽三江大橋西岸邊跨合龍;2月8日,綿陽三江大橋東岸邊跨合龍;2月25日,綿陽三江大橋主橋合龍;12月26日,綿陽三江大橋正式通車。
橋樑位置
綿陽三江大橋位於中國四川省綿陽市,位於涪江水道之上,連線涪城區與遊仙區,北距上游虹雲橋約2千米,南距下游三江大橋約4千米;該橋西跨涪濱路,上跨涪江水道,東至三星路。
橋樑設計
建築結構
- 整體布局
綿陽三江大橋主要由水上主橋、橋墩、上層人行天橋、下層橋面板、引橋以及立交匝道組成,主橋路段呈東西向布置。
- 設計理念
橋樑設計 | ||
總體 | 綿陽三江大橋主橋為三跨雙塔雙層支承體系斜拉橋形式,橋身為S形曲線人行梁雙層斜拉橋方案。橋塔採用異形倒“Y”型橋塔建於水面中央,周圍環境開闊,形象十分突出,從而使該橋構思新穎,並結合現代高科技術,構建出嶄新的城市旅遊亮點,開創新的橋樑特徵。 | |
人行橋 | 人行橋與車行橋分開布置,車行橋位於下層,人行橋設定在上層,採用S形的曲梁造型;人行橋由拉索聯繫於兩個主塔上,如雙鷺展翅對舞,S形的自由曲線打破了傳統橋樑直線形的固有印象,賦予橋樑新的活力。三維立體的交通通行模式既滿足了大橋基本的交通功能,也大大方便了遊人欣賞大橋的自由性,並可以俯看大橋及江景,人行線路亦不會與車流發生衝突。 | |
理念 | 綿陽三江大橋設計理念為“子云飛揚,雙鶴齊舞”——兩個白色橋塔猶如兩隻白鷺引吭高歌。 綿陽三江大橋由上下兩層橋構成,上層為人行觀景步行橋,下層為雙向六車道車行橋。大橋將人行橋布置於上層,採用S形曲線的布設,宛如一條優美飄逸的彩帶飛跨於涪江之上,為遊人創造了新的觀景感受,形成休閒觀光的公共空間,不僅滿足了一般的通行要求,更豐富了旅遊觀光視點。 | |
參考資料: |
- 設計特點
結構特點 | ||
總體 | 綿陽三江大橋為人車兩用大橋,主橋為三跨雙塔雙層斜拉橋,上層為S形人行天橋,下層為雙向六車道車行橋。 | |
橋塔 | 塔柱布置為倒“Y"形,全塔高98米。塔座高1.5米,左右下塔柱高15.35米,梯形等截面鋼筋混凝土結構;左右下塔柱之間設定橫樑作為橫向聯繫和主梁支承構造;左右中塔柱高38.65米,其中左中塔柱為梯形變截面空心鋼筋混凝土結構,右中塔柱為圓形等截面鋼筋混凝土結構;左右中塔柱合龍段高9.8米,上部為鋼混結合段及鋼塔柱部分,高43m。 | |
人行橋 | 人行橋主梁為(44米+45米+100.434米+208.723米+100.434米+42米+42米)跨徑數值為按人行橋里程線展開的尺寸,七跨連續鋼箱梁斜拉橋。橋面縱坡為4.5%,其中主跨處於半徑1400米的圓弧豎曲線上,平面上呈S形曲線布置。 | |
車行橋 | 主橋為(100米+200米+100米)跨全飄浮體系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採用掛籃懸澆施工,邊中跨比值為0.5。主梁採用近似等腰梯形斷面,縱向按全預應力構件設計,採用單箱三室寬幅式脊骨梁斷面;橋面橫坡通過調節箱梁腹板高度形成。 | |
參考資料: |
設計參數
綿陽市三江大橋全長約1400m,其中主橋全長480米,採用(100+200+100)米的跨徑組合布置雙層斜拉橋,下層為車行橋,上層為人行橋,人行橋全長681.363米;東側引橋全長450米,西側引橋全長325米;車行橋橋寬28米,人行橋橋寬為6米;橋塔高98米,塔柱底面高程450.83米,頂面高程547.83米。
道路等級 | 城市Ⅰ級主幹道 |
設計速度 | 60千米/小時 |
荷載標準 | 公路-Ⅰ級、人群3.5千牛頓/平方米 |
車道設定 | 雙向六車道 |
設計年限 | 100級 |
數據資料: |
建設成果
- 建設難題
綿陽三江大橋人行橋是專供行人通過的通道,行人是動力設計時的主要荷載。當人行橋超過一定跨度後,結構的豎向振動頻率及側向振動頻率可能位於行人步行力荷載的場地特徵周期。當橋上行人超過一定數目後,可能發生豎向共振問題,嚴重時還會出現橫向動力失穩。如果不採取技術措施處理,人無法舒適的在橋上行走,頻率過低甚至會引起人群的恐慌,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必須妥善解決人行橋行走舒適度。綿陽三江大橋為了提高行走舒適度,採用了基於鏈桿和TMD調諧質量阻尼減震器對橋樑結構進行減震控制。減震器安裝在人行橋許多位置,以達到抗風抗震抗波動的目的。
價值意義
綿陽三江大橋建成通車,有效地最佳化和改善綿陽城南新區的交通結構,極大地緩解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有關部門曾有過統計,綿陽三江大橋通車後,從綿陽城東遊仙區到城南新區可以不再繞行主城區,綿陽城東到城南縮短了5公里左右的路程。(《綿陽日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