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

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

《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DB15/T 1969-2020)是2020年9月28日實施的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歸口於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地方標準《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DB15/T 1969-2020)規定了綿羊人工授精和同期發情各環節操作中應遵循的技術要求。該標準適用於開展綿羊人工授精和同期發情配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
  • 外文名: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nd estrus synchronization in sheep
  • 標準號:DB15/T 1969-2020
  • 發布日期:2020-08-28
  • 實施日期:2020-09-28
  • 中國標準分類號:B 43
  • 國際標準分類號:65.020.30
  • 批准發布部門: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 行業分類:農、林、牧、漁業
  • 標準類別:方法標準
  • 性質:推薦性地方標準
  • 狀態:現行
  • 歸口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制定過程,編制進程,制定依據,起草工作,標準目次,內容範圍,意義價值,

制定過程

編制進程

  • 標準計畫
2017年4月5日,由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申請地方標準的立項,根據2017年10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下達的2017年第二批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畫(內質監標函【2017】419號),批准《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地方標準的制定。該標準由烏蘭察布市農牧局和烏蘭察布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由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 起草階段
在地方標準計畫下達後,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成立標準起草小組,確定了標準起草人。標準起草人根據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多年來實施的各類肉羊相關項目成果為主要技術來源,將肉羊同期發情與人工受精的技術要點進行了總結和標準化,形成了《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草稿。由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具有標準化專業知識的人員參加,並徵求其他科研院所、檢驗檢測單位的意見,對標準草稿進行調研、綜合分析,對各類技術指標反覆推敲、修改,形成了標準徵求意見稿。
  • 發布實施
2020年8月28日,地方標準《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DB15/T 1969-2020)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0年9月28日,地方標準《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DB15/T 1969-2020)實施。

制定依據

地方標準《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DB15/T 1969-2020)依據中國國家標準《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GB/T 1.1-2009)規則起草。

起草工作

起草單位:烏蘭察布市畜牧工作站、內蒙古賽諾種羊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周寧聰、張勇、馬雲慧、烏德樂呼、孫曉紅、羅康石、閆鑫鵬、李紅光、張立果、劉劍鋒、李靖、薩仁格勒、包梅榮。

標準目次

前言
1 範圍
1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1
3 配種前準備
2
4 人工授精
2
5 同期發情
4
6 輸精
5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地方標準《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DB15/T 1969-2020)規定了綿羊人工授精和同期發情各環節操作中應遵循的技術要求。該標準適用於開展綿羊人工授精和同期發情配種。

意義價值

地方標準《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DB15/T 1969-2020)在內蒙古自治區範圍內具有普遍性,涉及了內蒙古自治區性的關鍵共性技術,標準的實施主體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通過該標準的制定,能顯著提高肉羊繁殖率,有利於地方良種選育和改良以及肉羊的批量生產和科學飼養管理,有利於行業操作的規範化和相關技術的提高,對提高農牧民肉羊養殖經濟效益、推動內蒙古自治區肉羊養殖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