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吧,雪蓮花:西藏青少年內地求學記

綻放吧,雪蓮花:西藏青少年內地求學記

《綻放吧,雪蓮花:西藏青少年內地求學記》以一個西藏孤兒的求學歷程講述了一段佳話。他在黨的號召下,踏上了到內地求學的路程,享受到了國家對於西藏孩子的照顧,完成了他的求學夢想,成為了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書中濃濃的師生情,友情,親情,讓讀者感動至深。

基本介紹

  • 書名:綻放吧,雪蓮花:西藏青少年內地求學記
  • 出版社:中國藏學出版社
  • 頁數:213頁
  • 開本:16
  • 作者:索窮
  • 出版日期:2011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53376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綻放吧,雪蓮花:西藏青少年內地求學記》是一位西藏青少年關於自己的求學道路,生活道路的描述。《綻放吧,雪蓮花:西藏青少年內地求學記》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講述了作者傳奇而又精彩的的求學記。《綻放吧,雪蓮花:西藏青少年內地求學記》語言樸實生動,讓這條求學之路迴蕩著濃濃的深情。

作者簡介

索窮,作家,本名索南次仁,生於西藏阿里,1978年考入西藏民族學院預科學習,畢業於西藏民族學院邊境地區國小教師培訓班,同年赴措勤縣工作,歷任教員、文書、宣傳幹事。1992年移居拉薩,從事西藏文化題材創作。其文學作品入選《西藏新小說》(西藏人民出版社)、《聆聽西藏》(小說卷,雲南人民出版社)、《瑪尼石藏地文叢》(小說卷,四川文藝出版社)、《聆聽西藏》(匈牙利文卷)等,紀實作品多篇入選新世紀出版社《生活在世界屋脊上》(英文版)。已出版專著《(格薩爾王傳)及其說唱藝人》、《娘容轄私塾的創辦人仁增·倫珠班覺》、《西藏記憶》、《拉薩老城區八廓游》等。1987年加入西藏作家協會。

圖書目錄

到內地去,到北京去
憶母校
從孤兒到自治區常務副主席——訪西藏自治區原常務副主席,區人大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洛桑頓珠
饑饉年代的智慧——澤西老人講述的求學故事
見證大時代——歐珠老人的青春記憶
“這個世界上還有莎士比亞,還有《梁祝》”——訪曲藝家、劇作家索朗次仁
一個農奴的人生軌跡——訪表演藝術家大旺堆
到內地上學去
齋林·旺多
德門·德慶卓嘎
桑頗·才旺桑配
霍康·強巴丹達
絨扎·班丁吉村
格維
其美多吉
我的大學
央珍
次仁央宗
吉如·巴桑羅布
曲傑
內地西藏班的孩子們
藏娃的第二故鄉
“卓嘎,扎西德勒!”
“內地西藏班的老師點燃了我對知識的渴求”
有壓力也有快樂的內地學習生活
在交流中享受和諧
逝去的年華
我們的“武大阿姨”
附錄:孫格巴頓自傳
後記:幸福是什麼

後記

當這本小書就要截稿之時,我的同學、當了六年比如縣縣長的才仁朗公向我推薦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比如人民的兒子丹增同志發表在《十月》上的散文《憶母校》。丹增同志多年在西藏工作、生活,他是藏族人民的領導人、著名的作家和學者,他的大作必將為本書增色很多。在此,我要感謝丹增書記,感謝才仁朗公同學。
我還要感謝沈開運、諾傑·洛桑嘉措、才仁朗公、冬梅、央加、賀中、張曉明、李媛、金海、東科、魏毅等領導和朋友多年來對我的支持和鼓勵。
感謝齋林·旺多、德門·德慶卓嘎、桑頗·才旺桑配、霍康·強巴丹達、絨扎·班丁吉村、格娃維、拉炯、其美多吉、澤西、歐珠、其美多吉(西藏大學)、索次、大旺堆、洛桑頓珠、央珍、吉如·巴桑羅布、白瑪梅朵、朗卓達傑、曲傑等百忙中接受我的訪談和約稿。
1978年8月,我以阿里地區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與15名同樣懵懂的農牧區少年一起赴陝西鹹陽西藏民族學院學習。
西藏民院已然不是當年的西藏公學,我沒有吃到傳說中的槐樹花。無鹽無味的玉米粥和氣流聚散的足球場是我的最愛。至於學習,那不在話下,很輕鬆就對付過去了。
那時的民院我記得還有輕微的體力活,畢竟“十年動亂”才結束不久。學校里有養豬場,不少老師和學生常年參加餵豬等重體力勞動。一些整天套著雨靴,藍色工裝布上濺滿泥點的師兄對此頗多怨氣,部分老師甚至還沒有教學的權利。
但這一切好像在轉瞬間便結束了,我們的學習生活完全轉入正軌:課堂學習自不必說,每天早晨出操的時候,體育場上熱氣騰騰、腳步聲聲;報紙上登的、廣播喇叭里播的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思想解放運動大幕初開;語文系的老師和同學排練話劇《於無聲處》,才14歲的我卻怎么也看不明白其中的“奧妙”;見所未見的男女派對舞會公然登場。我們已經感覺到了,這確實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嶄新時代。
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叫群培,聽說他是留校任教的民院首屆師範班畢業生,他為人正派、學識淵博,在學生群里深孚眾望;我們的團委副書記叫洛桑江村,他經常為學生組織篝火晚會和文娛活動,經常發表極具感召力的即興脫稿演講,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後來他們都走上了自治區的重要領導崗位,成為當時民院人的驕傲。大約是2008年的夏天,我在我的舅舅,也是我的民院學長歐珠家裡偶然看到他收藏了40多年的4本青少年時期的求學日記,感動於那個年代人的單純和執著,我對歐珠老人的求學故事進行了深入採訪,並將日記一起寄往《中國西藏》雜誌社,後在該雜誌英文版上用整整12個頁碼登出,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我了解到西藏還有很多人有跟歐珠舅舅一樣的故事和經歷,但很少有人關注。我把採訪內地藏族學子並進行創作的事講給中國藏學出版社的老師,他們建議我擴大視野,從西藏和平解放時期寫起,囊括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至內地西藏班,以全面反映西藏青少年在和平解放後赴內地求學的過程。於是,就有了這本書。
當我試圖說服老人們接受我的採訪時,無一例外地得到他們的積極回響。他們中不乏省部級高官,也有普通工人,有的一生得意,有的命運多舛。但對母校的感情是一樣的。一天深夜兩點鐘,我突然接到澤西阿姨的電話,我以為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而老人只是想說,她和老伴要去內地旅行,可能幾個月都回不來,問我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提,他們一定配合,“感謝你寫我們的故事”,“感謝你還記得我們這些老人”,按道理,應該是我感謝她才對呀!
由於我個人根本沒有條件去北京、常州等地做深入的採訪,很多文章是約稿得來的,這也是本書最出彩的一部分。我要特別提到央珍、白瑪梅朵、次仁央宗,她們不愧是才女、藏家閨秀,敏銳的觀察,富有穿透力的語言。她們的文字不是溫吞水、無鹽茶,而是直抒胸臆、暢快淋漓,又似乎夾雜著一絲淡淡的哀愁和無法排遣的憂傷,只因為她們曾沐浴燕園的朝霞,呼吸未名湖畔的空氣?這可能是良好的教育必然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吧。
為什麼我堅持要用剛剛去世不久的孫格巴頓的自傳,因為字裡行間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酸澀和悵然,他的那種痛楚是現在的人體會不到的。願老人在天安寧。
讀了孫格巴頓老人的文章,你才會知道什麼叫幸福?才會知道什麼是今天人們的幸福,什麼是今天藏族青少年的幸福。
這是一種混合了複雜感情的幸福,值得仔細回味,仔細咀嚼。
我的一位採訪對象曾對我說,大約十年前,他曾給某權威研究機構的一位負責人講,應該將藏族青少年求學內地的幾十年的歷史早點記錄下來,保留一份珍貴的史料。但他的提議沒有下文。
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西藏本土作家,曾經的內地西藏生,今天,斗膽嘗試打開這扇窗戶,一窺內里的奧妙,不管做得好不好,我覺得,這是我對內地母校必須承擔的一份義務。做得好是母校培養有方;做得不好,那是我能力有限,還請讀者諸君評判。
索窮
2011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