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會匿名與實名問題研究

網路社會匿名與實名問題研究

《網路社會匿名與實名問題研究》是2017年6月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曦。

基本介紹

  • 書名:網路社會匿名與實名問題研究
  • 作者:陳曦
  • ISBN:9787511546524
  • 定價:68元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6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網路社會崛起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改造著現實社會的組織和結構。網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互動的核心在於行為主體身份的映射關係。網路社會的匿名與實名問題,是網路社會身份構建的基礎,也是網路行為研究、網路社會基礎理論研究,以及網路治理研究的邏輯起點。《網路社會匿名與實名問題研究/人民日報學術文庫》整合作者多年來圍繞網路社會匿名與實名問題的相關研究,敘述邏輯把握三條主線:
一是從巨觀到具體:探討網路社會發展演進的一般性過程,進而介紹網路社會中個體行為的幾個基本特徵。
二是從現象到制度:從對網路匿名的現象描述及理論介紹,到對於網路實名制發展演進歷程的系統探討。
三是從理論到實踐:提出網路匿名度的概念及測評的基本方法,並探討網路社會治理的相關政策建議。

圖書目錄

前言 第四世界:虛擬與現實之間
第一章 網路社會的基本屬性
1.1 人類社會演化的進程
1.2 網路社會的概念內涵
1.3 網路社會的基本屬性
1.3.1 技術屬性:網路社會信息互動規則
1.3.2 個體屬性:網路空間中的自我呈現
1.3.3 社會屬性:網路空間中的社會集合
附錄一:中國傳統熟人社會的差序格局
附錄二:FACEBOOK的十年戰略規劃
第二章 網路社會的制度演化
2.1 網路社會與制度
2.2 三維度理論框架
2.2.1 “心”維度的理論基礎
2.2.2 “物”維度的理論基礎
2.2.3 “社會”維度理論基礎
2.3 網路社會演化的一般性過程
2.4 網路社會對中國傳統社會關係的重構
2.4.1 自我意識構建:獨立性與黏著性的統一
2.4.2 多重人際格局:傳統熟人社會基礎的瓦解與延續
2.4.3 雙向作用機制:熟人社會分散與凝結的統一
附錄一:制度的本質
附錄二:網際網路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三章 網路社會中人的行為
3.1 網路社會的注意力經濟
3.2 基於計算機中介的交流
3.3 網路交流中的均等假說
3.4 網路中的雙重自我意識
3.5 網路中的自我表露行為
附錄:赫伯特·西蒙與有限理性決策
第四章 網路社會的匿名性
4.1 網路匿名的概念與分類
4.2 去個性化效應的社會認同模型
4.3 網路匿名的相關效應
4.3.1 網路匿名與去抑制化效應
4.3.2 網路匿名與群體極化現象
4.3.3 網路匿名與去個體化效應
4.4 網路匿名的正面效應:恢復、宣洩、理想自我構建
4.4.1 網路匿名的恢復功能
4.4.2 網路匿名的宣洩功能
4.4.3 個體理想自我的構建
4.5 視覺匿名對於行為的影響
附錄:網民的狂歡
第五章 網路匿名度的提出
5.1 網路匿名與實名的關係
5.2 網路匿名度的概念界定
5.3 網路匿名度的評價指標
5.4 網路套用匿名度的評價
5.5 網路匿名度與自我表露
5.6 新浪微博中的一個實證研究
5.6.1 研究假設的提出
5.6.2 數據分析與檢驗
5.6.3 討論與深入思考
附錄:人們為什麼追求網路匿名?
第六章 網路實名制的變遷
6.1 網路實名的內涵
6.2 我國的網路實名制
6.3 網路實名制的爭議焦點
6.4 實名制監管的博弈分析
6.4.1 博弈的基本假設
6.4.2 博弈的過程分析
6.4.3 監管者實施實名制策略的條件
6.5 網路實名制的發展演進
6.5.1 網路社會與網路實名制
6.5.2 網路實名制的本質與實施
6.5.3 我國網路實名制的演進歷程
6.5.4 網路社會中的信息成本
6.5.5 網路實名制的發展與未來
附錄:網路空間的公共地屬性
第七章 網路社會身份的認同與構建
7.1 身份認同的內涵
7.2 完美自我的構建
7.3 網路名稱的自我呈現
7.4 網路社會身份的構建
7.4.1 網路身份與現實身份互補
7.4.2 網路身份與現實身份相近
7.4.3 網路與現實身份差距較大
7.5 網路虛擬身份的意義
7.5.1 自我認知的意義
7.5.2 實現與完善自我
附錄:美國網路空間可信身份戰略
第八章 網路匿名與實名治理的政策建議
8.1 關於網路匿名與實名的基本觀點
8.2 網路社會公信力建設的基本措施
8.3 網路實名制實施政策的基本要點
附錄:網際網路信息治理的平等與效率
參考文獻
後記網路匿名與實名問題研究背後的哲學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