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郭小安,男,1980年12月,江西遂川人。1999——2003年在南昌大學
行政管理專業學習,獲管理學學士學位;2003——2009年在武漢大學
政治學理論專業學習,獲得法學碩士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2009年7月進入
華中科技大學任教至今。主要研究網路政治、電子政務。目前已在《
公共行政評論》、《
武漢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網路政治相關文章20餘篇,其博士論文獲2010年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網路謠言的社會心理及應對策略》、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專項基金《網路時代學生輿論領袖的作用及管理》以及華中科技大學自主創新基金《政治學視角下網路謠言的認知及治理》等多項課題。
內容簡介
《網路民主的可能及限度》由郭小安所著。
目錄
導論
一 問題提出
二 研究綜述
三 選題價值
四 研究方法與邏輯結構
第一章 媒介與民主關係的一般理論
第一節 大眾媒介及政治功能
一 傳播、媒介與大眾媒介
三 大眾媒介的政治功能
第二節 有關媒介與民主關係的經典論述
一 古典思想家筆下的政治傳播觀
二 啟蒙思想家有關“言論自由”、“
新聞自由”的經典論述
三 精英民主理論思想家有關“媒介和政治”的論述
四 發展傳播理論有關“媒介與政治發展”的論述
五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媒介與政治關係的論述
第三節 媒介與民主關係的理論概括
一 大眾媒介的政治能動性
二 大眾媒介的政治依附性
第二章 媒介與民主的關係:現狀與困境
第一節 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大眾媒介
一 媒介與民主關係的歷史進程
二 “政治媒介化”背景下媒介的功能異化及其表現
第二節 西方民主政治中媒介功能異化的政治後果
一 政治參與水平低下——“沒有公民的參與”
二 政治生態失衡——政黨政治的衰落和議會權力的虛化
三 社會資本的下降——“獨打保齡球”
四 公共領域的萎縮——“再度封建化”的危險
第三節 中國媒介與民主的關係現狀
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媒介與民主關係的歷史演變
第四節 中國媒介與民主關係面臨的困境
一 身份困境:政治屬性還是市場屬性
二 發展困境:自由與秩序的兩難
三 監督困境:建設性還是批判性為主
小結
第三章 走出困境的曙光:網路民主的興起
第一節 網際網路興起的歷程
一 網際網路技術的興起與擴散
二 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網路與民主的契合性
一 互動結構的改變——高度互動性
二 控制結構的改變——隱蔽性和離散性
三 信息格局的改變——“自媒體”時代的來臨
四 參與結構的改變——平等性和非中介性
第三節 “網路民主”的概念及內涵
一 從電視民主到網路民主:媒介民主形式的變遷
二 相近概念的辨析
三 “網路民主”的概念界定
四 網路民主的科學內涵
第四節 網路民主的表現形式及運行機制
一 網路民主的實現途徑:網路政治互動
二 網路民主的載體:網路公共空間
三 網路民主的外在體現:網路輿論
四 網路民主的運行機制:虛擬與現實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網路民主的效度:不同政治生態下的考察
第一節 有關網路民主的價值層次
一 重振代議民主
二 重塑代議民主
三 顛覆代議民主
四 培育代議民主
第二節 網路民主在西方民主政治中的現實功能
一 網路選舉:“得網路者得天下”
二 網路監督:“讓扒糞運動來得更猛烈些”
三 網路結社:更加多元化的集團政治格局
四 網路決策:更多的直接民主實踐
第三節 網路民主在中國的角色和地位
一 民主的中國式表達
二 網路民主在中國的特定意涵
一 輸入主體變化:從“沉默的大多數”到“新意見階層”
二 公共決策模式變化:從“黑箱模式”到“新民眾路線”
三 監督力量變化:從“只打蒼蠅不打老虎”到“離地三尺有網民”
四 糾錯模式變化:從“內部糾正”到“咬定青山不放鬆”
第五章 網路民主的限度:結構和功能的視角
第一節 網路民主的結構性缺陷
一 網路民主的主體缺陷:“網路民主”還是“網路貴族民主”
二 網路公共空間:離理想的公共領域還有多遠
三 網路輿論的喜與憂:自由之花上的苦澀果實
第二節 網路民主的功能性缺陷
一 “蒙面式民主”的代價
二 “群體極化”和“協同過濾”帶來的極端化和碎片化
三 “人肉搜尋”的道德和法律困境
結語 網路民主的出路與展望
一 現實政治的對接和容納
二 培養多元化的民主力量而不是僅僅寄希望於網路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