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粗壯草本,直立;根狀莖粗達1.5厘米,多少木質化,自根頸處生出短根出條。莖高30-130厘米,粗2.5-5毫米,不分枝或有少數分枝,周圍被曲柔毛,花期常變紅色,乾時變褐色。葉螺旋狀互生,地下生的葉很小抱莖鱗片狀,革質,三角形;地上莖基部的葉近膜質,近無柄,狹三角形至披針形,長不過1厘米;莖中上部的葉草質至亞革質,狹長圓狀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5-11厘米,寬0.7-1.4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少數齒凸,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尤下面脈上被曲柔毛,側脈明顯,每側4-5條,抵達齒尖,次級脈與細脈也明顯,結成細網,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葉柄長1-3毫米,被曲柔毛。
總狀花序直立,密被曲柔毛;苞片葉狀,長不及葉的一半,近膜質。花在芽時近直立,開放時下垂;花蕾紫紅色,寬倒卵狀至近球狀,長0.9-1.2厘米,徑0.7-1厘米,頂端具短尖頭;子房紫色,長1-2厘米,密被灰色柔毛;
花梗長1.5-4厘米;花管缺,花盤深0.7-1毫米,徑3-4.5毫米;花萼長圓形,常長過花瓣,長11-15毫米,寬3-5毫米,先端漸尖,被曲柔毛;花瓣淡紅紫色,稍不等大,下面的二枚較狹,近心形至近圓形,長0.8-1.4厘米,寬0.6-1.3厘米,先端圓形,稀微缺;花葯長圓形,長3-4毫米,寬1-1.3毫米,花絲近等長,長5-8毫米;
花柱紫色,長5-8毫米,初時下彎,以後開放時變直立,下部密被長柔毛;
柱頭白色,深4裂,裂片上面具多數乳突,長2.5-3.5毫米,熟時展開。蒴果長2.5-7.5厘米,密被曲柔毛;果梗長1.5-5厘米。種子倒卵狀長圓形,長1-1.2毫米,頂端喙長0.08-0.1毫米,表面具鱗片狀細乳突至不明顯的網紋;種纓長10-12毫米,黃褐色,不易脫落。花期7-9月,果期9-10月。染色體數n=18。
近種區別
網脈柳蘭與
喜馬拉雅柳蘭(
Epilobium speciosum Decne.)及
柳蘭(
Epilobium angustifolium L)近緣,在這些種重疊的分布區常可見到它們間的過渡類型,但網脈柳蘭葉網脈明顯、長的果梗等特徵易於區別。
產地生境
網脈柳蘭為中國至喜馬拉雅區系成分,在中國分布陝西西部、青海、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和西藏南部。也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印度至緬甸北部。生長在海拔(2300-)3000-4200(-4700)米的山溝谷濕地或開曠山坡較濕沙地或多石礫土。
繁殖方法
播種
準備:苗床準備,低床為宜,便於保濕保溫。基質為土質疏鬆、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土壤。土壤翻耕後,去除殘根、雜草、卵石等雜物,施入適量的有機肥,再耙細、混勻、整平、作畦(畦寬1.2米)。
播種:根據種子的大小、觀賞植物的種類,可採取點播、條播、撒播三種方式。林芝地區溫室播種,時間在3月末至4月初,此時網脈柳蘭的根出條開始萌出地面。網脈柳蘭種子長1-1.2毫米,寬不及1毫米,屬微粒種子,為使播種均勻,一份的種子與半份細沙混勻後再播。撒播雖出苗量大,但管理不便,且苗木相對較弱,所以,出苗後需適時間苗。
覆蓋:取決於種子的大小,一般覆土深度為種子直徑的2-3倍,網脈柳蘭屬微粒種子以不見種子為宜。覆土不宜過厚,過厚會通氣不良,就會影響種子萌發出苗,甚至會因呼吸受阻而霉爛。林芝地區空氣濕度偏低,為保持苗床濕潤,播種後用黑色遮陽網進行覆蓋。覆蓋防止溫室內人工降雨沖刷、抑制雜草滋生。
澆水:在播種前一天將苗床澆一次透水,播種覆蓋後不澆水只需少量噴水即可。播後管理:保持床土濕潤,切記在種子萌動時缺水,缺水會引起“芽乾”而不能出土成苗。網脈柳蘭3-5天開始萌動伸出胚根,一星期後長出子葉,半月後開始長出第一片真葉。網脈柳蘭發芽出土時,撤去黑色遮陽網以防幼苗徒長。當真葉長出後,根據網脈柳蘭的稀密程度應及時“間苗”,去除纖細弱苗,留下壯苗,充分見陽光“蹲苗”。間苗後立即澆水,保證網脈柳蘭幼苗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
分株
將根際萌櫱或地下莖萌孽從植株母體上分割下來栽植,使之形成獨立的自養植株,稱為分株繁殖。網脈柳蘭的分株時間一般在休眠季,越冬根出條處於隱芽時進行。網脈柳蘭根莖發達粗壯,切割根莖段,每段約5至10厘米,將其栽植於深5厘米左右的栽植槽內。分株時要檢查病蟲害,發現後要立即銷毀或徹底消毒後栽植。分株時根部的切割傷口在栽培前用5‰
高錳酸鉀消毒,栽後不易腐爛。分株後注意土壤保墒。
壓條
壓條繁殖是將母株的部分枝條或莖蔓環剝刻傷或不做處理壓埋或包裹在土中或其他濕潤的基質中,促使被埋/裹部分生根,然後從母株上分離形成獨立植株的繁殖方法。網脈柳蘭有兩種壓條法,普通壓條法、波狀壓條法。壓條時間在6月份,此時網脈柳蘭處於旺盛生長期,又逢雨季空氣濕度大,易於生根。
普通壓條法,也稱單枝壓條法,選網脈柳蘭靠近地面而向外伸展的枝條,先進行扭傷、刻傷處理後,彎入土中,使枝條端部露出地面。為防止網脈柳蘭枝條彈出,可在枝條下彎部分插入小木叉固定,再蓋土壓實,生根後切割分離。
波狀壓條法,網脈柳蘭枝條長而容易彎曲,將枝條彎曲牽引到地面,在枝條上進行數出刻傷,將每一傷處彎曲埋入土中,用小木叉固定在土中。當刻傷部位生根後,與母株分別切開移植。
栽培技術
移植
移植是為了擴大網脈柳蘭苗株的株行距,使網脈柳蘭小苗獲得充足的養分、光照和空氣,同時在移植時切斷部分根系,可使苗株產生更多的鬚根,形成發達的根系,有利於其更好更多的吸收養分和水。移植包括起苗和定植兩個步驟。移植時間宜在實生幼苗高5厘米左右時(從播種後算,60-75天),可分苗移栽;無性繁殖苗生根即可移植,從不定根系下方與母株分離,定植同實生苗。從圃地上將苗株挖掘起來叫起苗,該步驟主要針對種子繁殖的實生苗。網脈柳蘭裸根起苗即可,用園藝小鏟將網脈柳蘭小苗帶土鍬起,然後將根群附著的土塊輕輕抖落,勿將細根拉斷或使受傷,隨即進行栽植。栽植前勿使根群長時間暴露於強烈日光下或強風吹擊處,尤其避免乾熱風,以免細根乾縮,影響成活。
根據要求將幼苗栽植在圃地上稱為定植。網脈柳蘭的定植可用溝植法和穴植法。溝植法是按一定的行距開溝栽植,網脈柳蘭的行距宜為15-20厘米,行寬1.2米,深度3厘米為宜。穴植法是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穴,網脈柳蘭栽植的株距為15厘米,行距為20厘米,行寬1.2米,深度同溝植法。網脈柳蘭是裸根栽植,在栽植過程中,根系要舒展,勿使窩根,然後覆土,為使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可將幼苗提一提,再進行鎮壓,鎮壓時壓力均勻向下,不可用力按壓莖的基部,以免傷苗。定植後,澆透水一次,3天后澆透水一次,7天后再一次,保證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也保持土壤水分充足。
灌水
栽培植物的灌水方法有漫灌、噴灌、滴灌等。在試驗地溫室中採用人工模擬降雨,3天一次,每次30分鐘,遇高溫天氣,噴壺補灌,早晚各一次,保持土壤濕潤為宜,不可過多。
施肥
土壤是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絕大部分營養元素的來源,在栽培條件下,補充營養元素的主要方式是施肥,肥料的種類、施用量及施用時期對植物正常生長發育影響很大。
主要價值
花境
花境是花卉套用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根據林緣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生長的規律,加以藝術提煉而套用於園林中,表現不同花卉的群體美及不同花卉相互搭配所展示的對比和協調。當網脈柳蘭套用與花境中,可與其他宿根或球根類花卉按植株大小、顏色深淺冷暖、不同花期等協調搭配,既體現景觀的整體感和季相感,又豐富花境質感。
花壇
花壇是套用各種草本花卉相配置,以花卉的群體平面效果來體現精美的圖案紋樣或盛花時艷麗色彩的一種園林設計形式。網脈柳蘭花期長、花形整齊、株高一致、株形美觀,可將其套用在花壇布置當中。
地被
用網脈柳蘭點綴草坪,由於網脈柳蘭大部分生境為滑坡、土石流跡地,該種生境空曠、光照度強,可把網脈柳蘭散布於開闊草坪、林緣、樹叢邊緣等光照充足的地方,或空曠地大片種植作大面積色塊地被,既豐富景觀又增加野趣。
生態
邊坡生態工程是指用植物材料與土木工程相結合,以減輕邊坡坡面的不穩定性和侵蝕,恢復植被覆蓋以及自然生態過程。網脈柳蘭用於邊坡生態工程能有效發揮根系力學效應和莖葉水文效應,網脈柳蘭根系發達能與土壤緊密結合,有效固坡,另外網脈柳蘭根孽發達,區域內蓋度高,密集莖葉有降雨截流、削弱濺蝕及抑制地表徑流的功能。網脈柳蘭可用於水泥框格種植、生態帶和植生帶、客土噴播等邊坡種植技術,將其根莖、種子種植與邊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