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脈旋蒴苣苔,中藥名。為苦苣苔科蛛毛苣苔屬植物網脈旋蒴苣苔Paraboea dictyoneura (Hance) Burtt的根、莖或全草。植物網脈旋蒴苣苔,分布於我國廣東西北部及廣西臨桂,泰國、越南也有分布。具有散瘀消腫之功效。主治跌打骨折,血瘀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網脈旋蒴苣苔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苦苣苔科
- 屬:蛛毛苣苔屬
- 種:網脈旋蒴苣苔
- 分布區域:我國廣東西北部及廣西臨桂
- 採收時間:春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石面枇杷、山枇杷、吊氣還魂《全國中草藥彙編》,大還魂《粵北草藥》,石火草(雲南)
入藥部位
根、莖或全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入肝經。
功效
散瘀消腫。
主治
跌打骨折,血瘀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乾品浸酒搽患處。
炮製
採集加工:春季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網脈旋蒴苣苔,別名網脈蛛毛苣苔,為多年生無莖草本。根狀莖粗壯,長1.5-2.5厘米,直徑7-8毫米。葉全部基生;葉片長圓形,狹長圓形,長7-14厘米,寬1.2-4.5厘米,頂端尖,基部漸狹下延成柄,邊緣具不整齊粗齒,向上反卷,被疏綿毛或近無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氈毛,側脈每邊5-6條,上面不明顯,下面隆起,細脈網結。聚傘花序傘狀,3-5條,頂生和腋生,每花序具多數花;花序梗長14-17厘米,無毛;苞片2,長約1厘米,下面被灰白色綿毛。花萼5裂,裂片線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外面被白色綿毛。花冠淡紫色,無毛,長1.2-1.5厘米,直徑約1厘米;筒長約7毫米;檐部稍二唇形,上唇2裂,裂片卵圓形,長5-6毫米,寬3.5-4毫米,下唇3裂,裂片相等,卵圓形,長3-4毫米,寬約4毫米。雄蕊2,無毛,花絲著生於花冠近基部,上部膨大,下部漸狹,長約6毫米,花葯大,狹長圓形,長約3.5毫米,頂端連著,藥室匯合;退化雄蕊3,長2-3毫米,著生於花冠近基部。雌蕊無毛,子房狹長圓形,長約6毫米,直徑約1.3毫米,花柱長約4毫米,上部彎曲,柱頭1,頭狀。蒴果線狀長圓形,長2-3厘米,無毛。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疏林岩石上,海拔320-620米。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主治跌打腫痛及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