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眾傳播一種關於數字媒體、網路化用戶和中國社會的新範式》提出“網眾”與“網眾傳播”的概念並圍繞它們展開系列探討,包括網眾傳播的語境、行為主體、媒介,以及其中的信息流動、群體行為和權力博弈。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提出了“網眾傳播”的概念,以彌補“網路傳播”、“大眾傳播”等概念在分析數字媒體環境中種種新興傳播現象時的不足。
“網眾傳播”指的是由“網眾”發起和參與,由“社會性媒體”中介的傳播模式、現象與行為。
網眾傳播是一種現實層面的新範式,體現在信息流動、人際關係形成發展、社會網路化和權力互動模式等各方面的變化。本書通過近年來一系列典型網眾傳播案例的分析,力圖展現信息傳播新範式的冰山一角。
同時,網眾傳播也是一種理論層面的新範式。本書圍繞網眾傳播展開了廣泛探討,包括網眾傳播的語境、行為主體、媒介,以及發生在其中的信息流動、群體行為和權力博弈。由此考察媒介(數字媒體)、人(網路化用戶)與社會(中國社會)三者間充滿張力的互動關係,更好地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衝突與機 遇並存的世界。
作者簡介
何威,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數字媒體系教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讀博期間由國家公派赴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研究所訪學16個月。
一個活躍的網路化用戶。也是媒介與傳播研究者。觀察者和實踐者,近期研究興趣包括數字媒體、”網際網路、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
目錄
第一章 導論:網眾傳播的崛起
第一節 為什麼研究網眾傳播
一、傳播與媒介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跨越“起飛點”
三、大眾傳播網路化
四、媒體系統大變局
五、“網路傳播”概念的不足
六、研究問題
第二節 關鍵概念
一、關於人群的種種想像
二、網路化用戶:人群的“主體性”與“網路化”
三、網眾
四、網眾傳播
第三節 理論取向與方法
一、結構中的主體
二、“社會史”範式與“媒介去中心化”
三、實證與闡釋
四、研究方法
第四節 相關研究簡述
一、網路社會與社會網路
二、網際網路與Web2.0
三、客群研究
第五節 本書基本框架
第二章 網眾傳播的語境
第一節 社會變遷與媒介圖景
一、大眾社會
二、網路社會
三、媒介圖景
第二節 21世紀中國的ICT
一、何謂ICT
二、中國ICT發展與現狀
三、中國與全球ICT發展之比較
四、中國政府發展ICT的原因
第三節 當代中國的網眾與非網眾
一、網眾的構成情況
二、網眾傳播對非網眾的意義
第三章 網眾:網眾傳播的行為主體
第一節 網路化:信息網路與社會網路的融合
第二節 信息過濾機制:搜尋引擎與協作過濾
一、過濾機制之一:搜尋引擎
二、過濾機制之二:協作過濾
第三節 賦權:網眾的生產能力與行為
一、客群與生產
二、生產“內容”
三、生產“渠道”
四、生產“社群”
第四節 約束:趨於真實的身份和越來越少的隱私
一、“超級全視監獄”
二、趨於真實和固定的身份
三、隱私新觀念
第五節 走向群體智慧還是群體極化?
一、群體智慧
二、群體極化
三、更好還是更糟
四、反對決定論:網眾的選擇
第四章 社會性媒體:網眾傳播的工具和空間
第一節 社會性媒體的特徵
一、所有者隱身幕後
二、人人均可參與
三、形成社會網路
四、用戶創造內容
五、化內容為源流
六、不同社會性媒體之間網路化
第二節 社會性媒體的種類
一、個人出版與個人廣播
二、公共討論與線上論壇
三、推特:微內容廣播流
四、對等通信和群體溝通
五、內容共享和大眾分類
六、社交網站
七、協作編撰和你問我答
八、虛擬世界
第三節 大眾媒體與社會性媒體的實力對比與變化趨勢
一、社會性媒體興旺與大眾媒體改造
二、以美國報業衰退為個案的探討
三、中國的大眾媒體與社會性媒體
四、未來將會怎樣
第五章 信息流動:網眾傳播的特徵與模式
第一節 被規制的網眾傳播
一、四種規制力量
二、中國網眾受到的規制
第二節 《系統》在部落格圈中的傳播
一、關於《系統》
二、《系統》一文的“消失”
三、《系統》全文在部落格圈中的擴散
四、關於《系統》的信息流動的分析
第三節 五個網眾傳播案例中的信息流動情況分析
一、《WIP 報告2009》
二、“最牛釘子戶”
三、“華南虎照事件”
四、“艷照門”
五、“廣元柑蛆事件”
第四節 網眾傳播中信息流動的特徵
第五節 網眾傳播的模式
第六章 抵抗規制:網眾傳播的群體行為和文化
第一節 作為社會性媒體的SMTH BBS
第二節 2005年“高校BBS實名制事件”
第三節 SMTH被整治的過程
第四節 SMTH用戶對規制的反應
一、SMTH站內的線上反應
二、SMTH站外的線上反應
三、離線反應
第五節 用戶行為分析
一、人際互動和信息流動
二、用戶的角色與權力
三、抵抗性認同
四、引用權威文本
第六節 “實名制事件”結果
一、規制未達目的
二、抵抗難說勝利
第七節 “實名制事件”的特殊性與普遍性
第八節 網眾的“文化抵抗”
一、“很黃很暴力”:“對不起,這個世界很黃很暴力”
二、“網路神獸”:“它們活潑又聰明,它們調皮又靈敏”
三、“給名畫穿衣服”:“將反低俗進行到底”
四、“網癮戰爭”:“豈能因聲音微小而不吶喊”
第九節 從“文化的抵抗”到“抵抗的文化”
第七章 權力博弈:網眾傳播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對網眾傳播的再思考
一、工具與場域
二、權力的博弈
三、權力博弈分析
第二節 網眾與大眾媒體的權力博弈
第三節 網眾與政治力量的權力博弈
第四節 網眾與市場力量的權力博弈
第五節 網眾傳播中的信息操縱
第六節 網眾傳播與公民社會
結 論
參考文獻
後 記
三、實證與闡釋
四、研究方法
第四節 相關研究簡述
一、網路社會與社會網路
二、網際網路與Web2.0
三、客群研究
第五節 本書基本框架
第二章 網眾傳播的語境
第一節 社會變遷與媒介圖景
一、大眾社會
二、網路社會
三、媒介圖景
第二節 21世紀中國的ICT
一、何謂ICT
二、中國ICT發展與現狀
三、中國與全球ICT發展之比較
四、中國政府發展ICT的原因
第三節 當代中國的網眾與非網眾
一、網眾的構成情況
二、網眾傳播對非網眾的意義
第三章 網眾:網眾傳播的行為主體
第一節 網路化:信息網路與社會網路的融合
第二節 信息過濾機制:搜尋引擎與協作過濾
一、過濾機制之一:搜尋引擎
二、過濾機制之二:協作過濾
第三節 賦權:網眾的生產能力與行為
一、客群與生產
二、生產“內容”
三、生產“渠道”
四、生產“社群”
第四節 約束:趨於真實的身份和越來越少的隱私
一、“超級全視監獄”
二、趨於真實和固定的身份
三、隱私新觀念
第五節 走向群體智慧還是群體極化?
一、群體智慧
二、群體極化
三、更好還是更糟
四、反對決定論:網眾的選擇
第四章 社會性媒體:網眾傳播的工具和空間
第一節 社會性媒體的特徵
一、所有者隱身幕後
二、人人均可參與
三、形成社會網路
四、用戶創造內容
五、化內容為源流
六、不同社會性媒體之間網路化
第二節 社會性媒體的種類
一、個人出版與個人廣播
二、公共討論與線上論壇
三、推特:微內容廣播流
四、對等通信和群體溝通
五、內容共享和大眾分類
六、社交網站
七、協作編撰和你問我答
八、虛擬世界
第三節 大眾媒體與社會性媒體的實力對比與變化趨勢
一、社會性媒體興旺與大眾媒體改造
二、以美國報業衰退為個案的探討
三、中國的大眾媒體與社會性媒體
四、未來將會怎樣
第五章 信息流動:網眾傳播的特徵與模式
第一節 被規制的網眾傳播
一、四種規制力量
二、中國網眾受到的規制
第二節 《系統》在部落格圈中的傳播
一、關於《系統》
二、《系統》一文的“消失”
三、《系統》全文在部落格圈中的擴散
四、關於《系統》的信息流動的分析
第三節 五個網眾傳播案例中的信息流動情況分析
一、《WIP 報告2009》
二、“最牛釘子戶”
三、“華南虎照事件”
四、“艷照門”
五、“廣元柑蛆事件”
第四節 網眾傳播中信息流動的特徵
第五節 網眾傳播的模式
第六章 抵抗規制:網眾傳播的群體行為和文化
第一節 作為社會性媒體的SMTH BBS
第二節 2005年“高校BBS實名制事件”
第三節 SMTH被整治的過程
第四節 SMTH用戶對規制的反應
一、SMTH站內的線上反應
二、SMTH站外的線上反應
三、離線反應
第五節 用戶行為分析
一、人際互動和信息流動
二、用戶的角色與權力
三、抵抗性認同
四、引用權威文本
第六節 “實名制事件”結果
一、規制未達目的
二、抵抗難說勝利
第七節 “實名制事件”的特殊性與普遍性
第八節 網眾的“文化抵抗”
一、“很黃很暴力”:“對不起,這個世界很黃很暴力”
二、“網路神獸”:“它們活潑又聰明,它們調皮又靈敏”
三、“給名畫穿衣服”:“將反低俗進行到底”
四、“網癮戰爭”:“豈能因聲音微小而不吶喊”
第九節 從“文化的抵抗”到“抵抗的文化”
第七章 權力博弈:網眾傳播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對網眾傳播的再思考
一、工具與場域
二、權力的博弈
三、權力博弈分析
第二節 網眾與大眾媒體的權力博弈
第三節 網眾與政治力量的權力博弈
第四節 網眾與市場力量的權力博弈
第五節 網眾傳播中的信息操縱
第六節 網眾傳播與公民社會
結 論
參考文獻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