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醫的形成與發展
新疆地區在古代屬西域的範圍。西漢時期政府開拓和統一西域以後﹐橫穿西域的“絲綢之路”暢通﹐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東西方醫藥相繼薈萃在中亞腹地新疆﹐這就刺激了當地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在隋唐統轄西域的前半期(公元6世紀)﹐當地民醫輩出﹐著書譯書成風﹐醫藥交流極為活躍。9世紀中葉後﹐生活在漠北維吾爾族的祖先─回紇(後經唐政府批准改為回鶻)﹐由於回紇汗國遭受饑荒和疾疫﹐經濟瀕於崩潰﹐又受異族襲擊﹐其大部分遷到西域。西遷後定居西域的回鶻﹐既融合了早先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遊牧的操突厥語各部落﹐又融合了西漢以來移居到這裡的漢族人﹔他們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于田語的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長期相處﹐繁榮發展﹐逐步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祖先經歷了草原遊牧和塔里木盆地農業兩種經濟生活方式﹐其醫學也深受這兩種方式的影響。11世紀後﹐由於維吾爾族信仰了伊斯蘭教﹐也受到了伊斯蘭文化和阿拉伯醫學的影響。維醫學正是在積累和發展本民族醫學的基礎上﹐又汲取東西方不同地區和民族醫藥文化之精華﹐從而形成了具有維吾爾民族特點的傳統醫學體系。
起源 新疆地區是東西方交通要道﹐因而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這一特點也在維醫學中得到體現。在古代﹐這一地區居住著許多民族或部落。除少數幾個民族或部落轉入農業生活外﹐大多數長期在天山南北過著遊牧的生活。還有些民族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于田語﹐從事農牧業生活。維吾爾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維吾爾”一詞在維吾爾語中意為“團結”﹑“聯合”。在不同歷史時期﹐漢文史籍曾有“袁紇”(北魏)﹑“韋紇”(隋)﹑回紇﹑回鶻(唐﹑宋)﹑“畏兀兒”(元﹑明)等不同稱謂。
回鶻和古代其他民族一樣﹐由於過著遊牧生活﹐時刻遭受自然災害的威脅。因此﹐他們早就懂得利用一些簡單的辦法治療病痛。例如﹐人們早已用黏土﹑蒜汁和草香塗抹肢體來預防害蟲﹐用灼熱的細砂掩埋肢體來解除關節疼痛。西域地區物產豐富﹐也為當地人民提供足夠的治療疾病的藥物。
早期的維醫學經歷過一段蒙昧時期。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時期﹐除樸素的藥物﹑物理療法外﹐巫術治療也曾占有重要位置。當時﹐人們信奉一種原始宗教-薩滿教。在後來的回紇族中﹐男巫師叫薩滿﹐女巫師叫烏答﹐他們玩占卜﹑除鬼﹐也用禱告﹑藥物等治病。公元前5世紀左右﹐西域一帶開始有了較為先進的醫療活動。如炒麥皮熱敷﹑草藥水沐浴﹑按摩﹑烤灼﹑接骨及屍體防腐的方法等等。從墓葬出土的骨骸中可知﹐早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西域人已有一定水平的外科技術及接骨方法。有些骨骸中頭顱骨的鑽孔表明其技術是比較先進的。在他們生活過的山區岩壁上﹐還遺留動物和人不可分離的岩畫﹐如天山呼圖壁縣紅山大型生殖岩畫及許多山脈中放牧岩畫﹐大量反映了當今所見到的鹿﹑羊﹑馬﹑牛等20多種家養和野生動物。從所刻畫的動物上能夠看出﹐他們已開始認識和注意動物的某些臟器﹑血肉﹑筋骨﹑腦和角等對人體所具有的醫療保健作用。
漢唐時期 自漢武帝派遣張騫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後﹐中原漢族的醫藥知識和成就傳到西域﹐而西域的豐富物產和醫藥輸入內地﹐並且經這一地區與阿拉伯等國家進行了頻繁的醫藥交流。這種交流一直持續到唐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一些西域物產﹐其中包括胡桃﹑胡蒜﹑胡豆(鷹嘴豆)﹑石榴﹑紅花等藥用植物。還有史記中記載的康居國(古西域地區一小國)的“浮苡草”﹔悅般國(古西域一小國)的“止血藥”﹔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縣)的“石流黃﹑雌黃﹑胡粉和沙鹽綠”﹔呼似密國的“琥珀”﹔波斯國的“水銀﹑鬱金﹑蘇合香﹑青木香﹑柯犁勒﹑安息香”﹔天竺國(古印度別稱)的“白真檀﹑石密”﹔西域女國的“硃砂和麝香”等﹐都反映了當時西域諸國的醫藥狀況﹔而中原漢醫的一些常用方劑和診斷技術也傳到西域。如漢代武威藥簡﹑唐代高昌針灸經。又如吐魯番出土的唐代手抄文獻中有《張文仲療風方》﹑《神農本草經》﹑《焉婆五臟論》和《諸醫方髓》﹐還有唐人方等。唐代政府在新疆東部三州和安息州(都護府)設定的類官制中﹐有經學博士及醫學博士各一人﹐掌管教授生徒和醫治疾病。
由於處在絲綢之路的關隘地帶﹐印度醫學中四元素學說在維醫學中也有所反映﹐並由此而傳入中原﹐在隋代《諸病源候論》﹑唐代《千金要方》中都有記載。公元5世紀前流行於鄯善﹑于田和龜茲古代王國的佉盧文書﹐曾記載疾病名:“腫脹”﹑“結節癩”﹑“疥癬”﹐正常生理現象名:“懷胎”﹑“肌膚潔白”﹑“目潔眼明”﹐及藥物中的“酥油”﹑“葡萄酒”﹑“石榴”﹑“蒨草”﹑“胡椒”﹑“姜”﹑“小豆蔻”等都與今天維醫的病名﹑藥名等基本相同。
公元7世紀的《于闐醫學文獻》中記述了治療疾病的方藥。公元8世紀初﹐唐代天寶年間﹐于田維吾爾名醫比吉‧贊巴希拉汗應聘入藏﹐擔任王室侍醫﹐曾把自己翻譯的《醫學寶鑑》﹑《傷科精義》﹑《屍體圖鑑》﹑《甘露寶鑑》等10餘種醫書獻給藏王﹐藏王赤德祖贊令人將書集中收藏﹐統一命名為《王室養生保健全書》。比吉‧贊巴希拉漢告老返回于田前﹐曾將有關人體解剖的書籍和包括諸症治療﹑切脈秘訣等內容的醫學巨著《黃色比吉經函》一起獻給藏王赤松德贊(754~797)。
公元9世紀左右的《回鶻醫學文獻》﹐是反映當時高昌回鶻王朝醫學的片斷材料﹐其內容包括臨床各科疾病﹑治療與藥方。疾病方面包括病理﹑生理﹑內﹑外(骨傷)﹑婦﹑兒和五官等科的疾病﹔治療包括食物療法﹑藥物療法(內服和外敷)﹑護理﹑冷熱敷﹑灸烙﹑放血﹑穿刺﹑骨折時夾板固定﹑天然水療﹑日療和精神療法﹔藥物方面有牛角﹑尿﹑乳汁﹑羚羊角﹑斯迪系﹑庫爾木克﹑庫衣木﹐牛﹑豬﹑狼和兔的膽汁﹐麝香﹑海狸香﹑砂﹑胡楊膠﹑桑木乾﹑紅檀香﹑白檀香﹑葡萄醋﹑黑胡椒﹑芝麻﹑蒜和白鉛粉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自10世紀開始﹐新疆南疆地區處在喀拉汗王朝時期﹐此時有兩部重要的文學著作﹐即《突厥語大詞典》和《福樂智慧》。馬合穆德‧喀什噶哩所著的《突厥語大詞典》中記載的臨床各科疾病﹑治療方法﹑處方和藥物的格調與《回鶻醫學文獻》一脈相承﹐例如﹕服用瘋狗的腦能治療狂犬咬傷﹐食用駱駝肉和大麥混合的飯能治療夜尿症﹐將硼砂和麝香混合放在牙上能治療牙疼等。優素甫‧哈斯‧阿吉甫所著《福樂智慧》(1069~1070)提到人的生﹑老﹑病﹑死都與自然界的四大物質(火﹑氣﹑水﹑土)及自身產生的四體液(膽液質﹑血液質﹑黏液質﹑黑膽質)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作者論述了四大物質在體內的運轉機制﹐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約﹐說明維吾爾漠北醫學文化時期的結束和另一個新時期醫學文化的開始。這時期有一位著名醫學家馬合木德‧伊本拉西德‧伊本阿里‧喀什噶里(1083年逝世)﹐他將自己的醫療技術﹐諸如用茴香酒治療白癜風﹐用人參治療陽痿﹐洋茴香﹑阿育魏實﹑卡拉菜子和米子治療弱視等﹐傳授給波斯學者穆罕默德‧伊本‧艾比孜克里亞。那時﹐在新疆阿圖什(現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州址)麥歇德村成立了薩齊也學堂﹐它是包括醫學專科在內的綜合性的院校。該校最著名的維吾爾外科醫學家伊麻地丁‧喀什噶里﹐多次奔赴戰場成功地完成了手術﹐他高超的醫技和人道主義精神﹐得到國王沙吐克‧博格拉汗的恩賜﹐獎給他戰馬和戰刀。他用畢生的精力寫出《注大醫典》﹐贈與國王。
維吾爾醫學的基礎理論在喀拉汗王朝時期提高到新的階段﹐它包括四大物質(火﹑空氣﹑水﹑土)學說﹑氣質學說和四體液學說等﹐這些理論指導著臨床的醫療實踐﹔根據藥物的四種屬性──熱﹑寒﹑乾﹑濕理論調理藥性﹐調整平衡。雖然﹐喀拉汗王朝時期的許多回鶻人的著作未能保留下來﹐但從當時的《福樂智慧》及元代以後維吾爾醫家撰寫的許多著作中可以得到證明。
宋金元時期 賈馬力丁‧阿克薩拉依11世紀生於和田墨玉縣阿克薩拉依村。他的代表作《白色宮殿》(阿克薩拉依)﹐他以本村村名為他的醫著名﹐本書1899年在印度出版﹐並被印度德里伊斯蘭醫學院用作教材。該書大體分為三個部分﹐即基礎理論﹑全身各器官疾病的治療﹑藥物和方劑﹐是一本較系統的維醫學專著﹐至今仍享有盛譽。12世紀末13世紀初﹐西遼政權統治時期﹐和田一位名醫艾拉馬‧阿拉依丁‧馬合木德‧和田尼(1150~1222)著《醫學法規》和《治療精則》﹐其手抄本一直流傳至今。
元代統治者由於民族﹑宗教等原因﹐對畏兀兒(元代對維吾爾之稱)﹑阿拉伯醫都比較重視。元政府設定廣惠司(即後來的回回藥物院)﹐該院主持編出《回回藥方》(36卷)﹐現僅存殘卷﹐其中收載的藥方就有維醫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維醫的某些醫藥知識和用藥習慣。
新疆察合台(14~16世紀)後期﹐塔里木盆地出現了一位名醫努肉孜阿訇(14世紀)﹐他在行醫中培養了很多徒弟﹐擅長利用當地草藥治病﹐後來定居麥蓋提。至今麥蓋提人民對他的墓地都十分崇敬﹐稱為“努肉孜阿訇寢陵”。以後在新疆出現割據王國的時代﹐醫學事業得到了發展﹐國王們除要求在宮中的醫生們撰寫醫藥著作外﹐還確定專職人員抄寫一部分醫書﹐現在有些人手中仍保存有當時抄寫並印有國王印璽的醫學著作。
《醫學辭典》(蘇拉赫)是由加馬力‧哈爾西醫生(﹖~1322)在喀什噶里用波斯文撰寫的以維醫學理論為主的詞典。它還包括自然﹑地理﹑氣象﹑哲學等方面的內容。
明清時期 這一時期的維醫學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一些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貢獻。和田名醫毛拉‧阿熱甫‧和田尼(1556~1662)﹐從兒童時代起就受其父親和祖父的教育﹐後來成了翻譯家。17歲時﹐他到莎車﹐受教於其父塔依爾阿訇的師傅和祖師胡加賽德爾丁‧伊熱維。同時﹐又拜師於當地的醫學大師﹑賢知者馬合穆德汗﹐刻苦學習醫學理論﹑臨床知識及藥物學。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和田。7年後﹐他在駝隊的幫助下﹐跋涉浩瀚的沙漠﹐越過喀拉崑崙山到印度﹐為伊麻木熱巴尼服務了三年。他通過教授學生和行醫﹐終於成為一位有名望的學者。他回到和田後﹐用波斯語撰寫了《治療傷寒的可信之言》一書。他通過實踐證實芳香類藥物對於治療政府官員等腦力勞動者所患疾病較為有效。他論述了十幾種心臟及大腦疾病的實質﹐並把40種芳香類藥物按單方及複方分類﹐寫成《對智力者及國王有益方》一書﹐經醫學家墨拉那‧阿西日夫‧艾力薩赫布推薦給印度國王。他後來又花了7年時間用突厥語寫成《治療指南》(代斯吐肉勒‧依拉吉)﹐這本書代表了他一生的成就。
拜德熱丁‧蘇皮阿訇是18﹑19世紀喀什噶里地區最著名的醫學家之一。1832年生於喀什噶里五代行醫的家庭。他學識淵博﹐精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1864年被任為宮廷御醫。1872年寫成《驗方鎖要》(西伯依庫魯甫)一書﹐至今仍為維醫學的重要文獻。
馬吾拉吉‧胡賽音汗‧太吉力也是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和詩人﹐1894年生於葉城縣一醫生的家庭。在葉城縣從事醫療和教學工作﹐並創辦了學校﹐用察合台文﹑波斯語﹑阿拉伯語寫過抒情詩。他著重從事心臟病﹑肺病以及用蛇肉和蛇毒治療螃蟹病(癌症)的研究。他寫了很多科學著作和醫學著作﹐其中《太吉力之課》在喀什噶里出版﹐還有許多醫學手抄本至今在民間流傳。他在其創辦的學校中教授出許多學生﹐很多人成為發展現代維醫學的骨幹。
近代 自西洋醫學傳入後﹐維醫和中醫一樣﹐也曾受到排擠﹑歧視甚至被取消。但在個別地方仍有維醫開設簡易的家庭病床﹐如吐魯番吐峪溝村托乎提‧尼牙孜醫生﹐一面接納遠地病人﹐一面教授生徒。當時﹐莎車﹑庫車﹑于田等地﹐也像葉城太吉力經文學校一樣﹐在開設天文﹑地理﹑數學和經文等課程的同時﹐還開設維醫藥課程。完成5~10年的學業後﹐願意從事醫學的學生被留下來﹐經過臨床考查合格後﹐被準許行醫。如優素甫‧阿吉‧喀什噶里(1876~?)﹐在當時經文學校獲得初級教育後﹐又在喀什王家學堂學習阿拉伯﹑波斯語文和宗教知識﹐後又跟隨吐魯番名醫木伊丁‧阿訇學習醫藥知識﹐不到30歲已成為出色的醫生。他長期在喀什從事維醫工作﹐但畢竟勢單力薄﹐難以改變維醫所處的衰微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維醫獲得了新生。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中醫政策的指引下﹐維醫學的寶貴遺產得到發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陸續興辦了30多所維吾爾醫醫院﹐一般醫院中都開設維醫專科﹐還成立了新疆維吾爾醫專科學校和新疆維吾爾醫研究室﹐以開展維醫醫療﹑教育和科研工作。許多有名望的維醫被授予學術職稱﹐政府鼓勵他們帶徒弟﹐著書立說﹐總結經驗。在科研方面﹐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對治療糖尿病﹑白癜風﹑胃潰瘍﹑冠心病等疾病以及藥品劑型改革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一定成果。許多已故著名維醫的學術著作得到整理出版﹐如優素甫‧阿吉的《小醫典》(卡農且)﹑吐爾迪‧買買提的《維吾爾醫治療手冊》﹑吐爾迪‧阿吉的《維吾爾醫處方彙編》﹑《維吾爾醫常用藥材》﹑《維吾爾常用複方製劑手冊》﹑《維吾爾醫常識》等維吾爾醫藥書籍﹐此外組織編寫出版了維醫各科大專教材十多種。《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維吾爾醫學》分卷的編纂出版﹐是維醫學發展的新的里程碑。
維醫基礎理論
四大物質學說 又稱四要素學說。它是古代維吾爾族的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也是維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維吾爾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通過對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觀察﹑體驗﹐認識到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物質-火﹑氣﹑水﹑土﹐影響和制約著萬物的生﹑長﹑盛﹑衰。
火(太陽) 位在高處﹐量為最輕﹐稀而無色﹐能發熱。以升為特點﹐在一年四季﹑一日晝夜中﹐調節天地寒熱﹐能給萬物熱量﹐使萬物分解﹑成熟﹐能熔解或改變堅硬物質﹐能調節水﹑土之寒﹐使萬物成色。屬性為乾熱。
氣(空氣﹑風) 位於水火之間﹐量比火重﹐比水輕﹐因此在火之下﹐水之上。以動為特點﹐能調節太陽對水﹑土的強烈影響﹐填補空間﹐無孔不入﹐促進物質代謝﹐在萬物生存中起重要作用。屬性為濕熱。
水 位於土之上。量比土輕﹑比氣重﹐以流為特點﹐在所有生物的活動中﹐輸送和溶解所需要的營養﹐防止萬物由於太陽(熱)的影響而被分化﹑腐蝕﹐通過各種渠道排泄萬物所產生的廢物。屬性為濕寒。
土 位於水之下。量為最重﹐以靜(沉)為特點﹐能保持萬物的形狀﹐提供生存場面﹐保存營養物﹐調節水所引起的過濕和火所引起的過熱﹐從而保持平衡﹔還能對有些物質起到分解加工的作用。屬性為乾寒。
自然界中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事物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它們之間既有相互滋生又有相互制約的關係。古代維醫認為火﹑氣﹑水﹑土四種物質對人體有重大影響﹐於是對這四種物質的屬性進行研究﹐並作了廣泛的聯繫。例如﹐把各種體液﹑器官﹑組織﹑生理和病理現象﹐按事物的不同屬性﹑作用﹑形態分別歸屬為四大物質﹐藉以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關係以及人體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並且以此為基礎對各種疾病進行辨證論治﹐以便達到除病延年的目的。實際上維醫的這種按四大物質歸納事物的方法並不注重物質本身﹐而是按其特點概括出不同事物的屬性﹐如火的性質為乾熱﹐特點是上炎﹐因此凡有這種特性的事物便稱之為火。這四大物質之間又有著相生﹑相剋及半生﹑半克的關係。例如﹐火克水﹐水克火﹐土克氣﹐氣克土是相剋關係﹔火與氣﹐氣與火﹐氣與水﹐水與氣﹐土與火﹐火與土﹐土與水﹐水與土是半生﹑半克關係。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正常的變化與發展。相乘和相侮是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反常現象。四大物質中任何一種太過或不及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相乘是過度的相剋﹐相侮是反向相剋又叫“反克”。維醫用相乘﹑相侮解釋各種病理現象。
氣質學說 由四大物質的性質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新的屬性﹐稱為氣質。自然界所有物質均有氣質﹐其屬性由四大物質中的某一種物質的偏盛而決定。氣質分為平和氣質和非平和氣質。維醫學尤其重視人類的氣質。
平和氣質 在相互對立的屬性中﹐不受制約﹐保持中庸﹐處於自然的相互適應的狀態﹐叫平和氣質。它又可細分為八種﹐即不同類型平和氣質﹑同類型平和氣質﹐不同性別型平和氣質﹑同性別型平和氣質﹐不同地域型平和氣質﹑同地域型平和氣質﹐個人型平和氣質﹑狀況型平和氣質。
非平和氣質 非平和氣質分為單純型非平和氣質及複雜型非平和氣質。其中單純型非平和氣質又分為絕對熱性﹑絕對濕性﹑絕對寒性和絕對乾性四種氣質。而複雜型非平和氣質也可分為乾熱性(火)﹑濕熱性(空氣)﹑乾寒性(土)和濕寒性(水)四種氣質。
人類的氣質 人的自然氣質有四種﹐它不是以自然環境對人的面容膚色等的影響﹐而是以身體的自然狀況為標準。
乾熱氣質的特徵。目色偏黃﹐口苦舌乾﹐體熱﹐喜涼處及冷食﹐脈強帶數﹐小便微赤偏黃。此外﹐在心理狀態方面也有相應的特點﹐如急躁易怒﹐動作迅猛﹐敏感粗忙﹐感情強烈﹐克制力低﹐少寐等。易患神經系統疾病﹑肝病及消化系統疾病。乾熱性藥物及食物均有不利影響。
濕熱氣質的特徵。濕熱氣質是最佳氣質﹐這種人的肌肉﹑脂肪較為發達﹐熱量較高﹐面色紅潤﹐皮膚光澤﹐動作靈敏有力﹐口甜﹐多哈欠﹐睡眠多﹐手腳容易麻木等。心理方面的特點是性情愉快﹑開朗﹐思維能力較強﹐對外界較敏感﹐克制力較強。易患皮膚病﹑心血管疾病和腎病等。對這種人濕熱性藥物及食物均有不利影響。
濕寒氣質的特徵。面色白﹐皮下脂肪較多﹐皮膚透明鬆軟偏涼。心理方面的特點是﹐性情較沉重﹐對外界反映遲鈍﹐興奮遲緩﹐興奮後恢復原狀較慢﹐體力﹑智力比濕熱氣質者差。易患關節炎﹑癱瘓等﹐但容易治療。濕寒性藥及食物均有不利影響。
乾寒氣質的特徵。身體肌肉較緊﹐但形體較瘦﹐身體較涼﹐脂肪較少﹐面稍黑﹐少寐等。心理方面的特點是﹐性情較憂鬱﹐感情脆弱﹐愛空想﹐膽小﹐較多不切合實際的思維﹐正確思維能力較低﹐精神痛苦﹐不願交往﹐易患精神和神經性疾病。
四種體液學說 體內各種營養物質在肝中產生的各種液體總稱為體液﹐分為膽液質﹑血液質﹑黏液質和黑膽質四種。它們貫穿於整個人生﹐在體內自然形成﹐對健康和疾病起很大的作用。它們在體內不斷地消耗﹐又不斷地產生﹐保持著一定的平衡狀態。四體液之間的平衡是相對的﹐屬性之間的對立(矛盾)是絕對的。四種體液分為正常體液和異常體液兩大類。
正常體液 系指保持原有的自然狀態﹐為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提供活力﹐並適合於該人氣質的體液。它分為四種﹕
膽液質。一種色黃﹑味極苦的烈性液體﹐性為乾熱。產於肝﹐流入膽囊變稠﹐通過膽道滴入腸道﹐分解脂肪﹐幫助消化﹐有刺激加速腸的蠕動﹐促進糞便的排出﹐以及防毒﹑解毒的作用。與“火”相似﹐故被認為“火”在體內的象徵。膽液質偏盛者氣質為乾熱﹐精神狀態靈活﹐易怒﹐體輕形瘦﹐眼﹑舌較黃﹐少寐﹐脈細帶數﹐小便偏黃等。這種人也被稱為膽液質氣質者。
血液質。為最好的一種體液﹐也是人生存的基本物質。色為紅﹐味微甜﹐屬濕性。源於骨髓﹐位於肝臟。與“空氣”相似﹐故被認為“空氣”在體內的象徵。血液質通過血管循環於全身﹐將營養物和從肺部吸取的清潔空氣(氧氣)送至身體各部﹐供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並且將生命活動所產生的廢物和不清潔空氣(二氧化碳)通過肺﹑腎﹑汗孔等排出體外。血液質偏盛者氣質為濕熱﹐其面色紅潤﹐心情開朗﹐有力﹐胖瘦適宜﹐睡眠較好﹐通常身體健康等。脈洪大﹐小便淡紅。這種人也稱之為血液質氣質者。
黏液質。產生於人體的各種營養物及液體﹐是儲存於每一個組織的極小單位之間的蛋清體液。它屬性為濕寒﹐與“水”相似﹐故被認為是“水”在體內的象徵。古代維醫學家稱之為﹕還沒成熟的血液﹐在必要時可以變成血液。黏液質偏盛者氣質為濕寒﹐其面目蒼白﹐舌淡苔白﹐肌肉鬆軟﹐形體肥胖﹐性情沉靜﹐嗜睡﹐易流口水﹐脈大遲﹐小便清長。這種人也被稱為黏液質氣質者。
黑膽質。色暗黑﹑味臭而酸的液體。位於脾臟﹐屬性為乾寒。它容易沉澱﹐故有保持各器官形狀的作用﹔能制約膽液質﹑黏液質的過盛﹐防止其他體液從各自的渠道中流出蔓延﹔儲存各種營養物﹐為各乾寒性器官(如﹕骨骼﹑軟骨﹑筋﹑韌帶等)提供黑膽質。此外﹐還是心理過程的物質基礎。黑膽質與“土”相似﹐故被認為是“土”在體內的象徵。黑膽質偏盛者氣質為乾寒﹐這種人面容及舌質暗黑或近似青藍﹐少寐﹐易怒﹐感情脆弱﹐容易激動﹐思維較快﹐脈遲﹐小便較黃或近似青藍。這種人也被稱為黑膽質氣質者。
異常體液 系指超出了肝臟產生體液的正常狀態﹐並且在數量﹑質量上有了變化﹐對人體無利或有害的體液。四體液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礎﹐它在正常的生克條件下才能形成。四體液脫離自然的正常狀態是發生疾病的原因。
異常體液分為四種﹕異常膽液質﹐異常血液質﹐異常黏液質﹐異常黑膽質。
器官學說 人體各器官分為支配器官和被支配器官兩大類。
支配器官 支配器官不但是維持生命力和精神力的器官﹐而且是它們的始源。支配器官使人得以生存和繁殖﹐並且在管理人的智力﹑體力活動方面起重要作用﹐還通過被支配器官從總體上調整﹑充實和控制全身的生命活動﹐保持全身的整體性。它包括腦﹑心和肝。心﹑肝同時又是主要的被支配器官。
被支配器官 根據被支配器官的位置﹑功能及性質﹐又分為主要被支配器官和次要被支配器官。主要被支配器官。系指在支配器官的作用下﹐對其他器官有重要影響﹐並通過其他被支配器官進行自身功能活動的器官。它包括肝﹑心﹑肺﹑神經﹑腎﹑胃﹑腸﹑膽﹑脾等。次要被支配器官。它們能將人體各個機構相互聯結﹐以保持人體形態為有機的整體﹐並在體力運動中起間接的服務性作用﹐如骨骼﹑肌肉﹑肌筋﹑韌帶﹑腱膜等。
器官的氣質 了解每個器官所特有的氣質﹐掌握其發生疾病的傾向性﹐選擇與之相適合的診治方法﹐這對提高療效具有特殊的意義。各器官的氣質特點如下﹕心。心的原有氣質為乾熱﹐但由於它在兩肺葉之間﹐並且血液不斷通過心臟流動﹐故它的氣質變為濕熱。肝和肌肉。肝靠心臟輸來的血液供養自己﹐肌肉也與血液直接接觸﹐因此﹐肝和肌肉的氣質也是濕熱性的。食道﹑十二指腸和小腸。食道位於兩肺之間﹐並在心的右側﹐膽液質流入十二指腸﹐因此﹐它們的氣質均為濕熱。胃。雖然它的原氣質為濕熱﹐但由於受到胃液及黑膽質寒的影響而變成傾向於濕寒。大腸和膀胱。其功能是暫時儲存及排瀉廢物﹐並且遠離熱性氣質的器官﹐故其氣質傾向於乾寒。脾。它因保存黑膽質﹐故氣質為乾寒。腦﹑脊髓﹑脂膜及組織液。它們的氣質及骨關節間液的氣質均為濕寒。骨骼﹑筋肌﹑軟骨﹑韌帶﹑腱膜﹑頭髮及指甲。它們的氣質均為乾寒。肺。其原氣質為濕寒﹐但因經常活動﹐且位於心臟兩側﹐既不偏乾﹐又不偏寒﹐故其氣質為濕熱。皮膚。其氣質雖然被認為與個人的氣質相同﹐但由於內外環境的影響﹐變為傾向於乾的平和。手。在所有器官中﹐手尤其是食指指端的氣質最為平和﹐其他手指及手掌﹑手背的氣質則較為平和。腎。腎與其周圍脂肪的氣質均為濕寒。
力的學說 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推動智力和體力活動的因素稱為力。根據力的存在部位和功能可將其分為生命力﹑精神力和自然力三種。
生命力 心臟是生命力的中心。生命力通過心臟的活動產生和完成大小血液循環。雖然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的控制能力是由精神力來完成的﹐但這些心理現象實際表現於心臟。
精神力 其中心在腦部﹐分為感覺力和活動力。
感覺力。可感受來自人體內外器官傳送的各種知覺(信息)。分為體外感覺力和體內感覺力兩類。
體外感覺力又分視覺力﹑嗅覺力﹑聽覺力﹑味覺力和知覺力五種。外界各種事物的顏色﹑形狀﹑氣味﹑聲音以及冷熱﹑乾濕﹑軟硬等均通過體外五種感覺器官(眼﹑耳﹑舌﹑鼻﹑皮膚)的感覺力傳送到腦的前部並在那裡得到反映。體外感覺器官雖然能感覺出事物的物質一面﹐但對其內容和活動卻不能作出判斷﹐這只能靠體內感覺力來完成。
體內感覺力也分為五種﹐即共覺力﹑印象力﹑判斷力﹑感應力和記憶力。共覺力──體外五種感覺器官所感覺的事物的各種屬性反映在共覺力之中﹐並在那裡得到統一。眼睛看到的東西耳朵感受不到﹐而共覺力則同時感覺出不同感覺器官所反映出來的感覺。印象力──為思考﹑想像和回憶力的統稱。各種感覺器官所感受的事物的內容反映在共覺力的中心﹐雖然產生感覺的事物已經消散﹐但其形像﹑氣味等通過思考﹑想像力來保存﹐並能通過回憶力加以再現。判斷力──大腦高級神經的思維活動﹐是支配智慧和理智的中心。它能夠把印象力保存的內容逐一地分開或組合﹐從而作出總結或判斷。感應力──聯想事物的含義和內容的中心﹐是一種自然而奧妙的力。它能辨別出利與弊﹐好與壞﹐膽大與畏懼﹐喜與怒﹐愛與恨﹐哀與樂等的內容﹐是一種自然(天生)的現象。記憶力──保存人的神經系統所反映的一切內容的精神倉庫。
活動力。分為激發力(成因力)和工作力兩種。激發力──激發人做或不做某種事﹑進行或迴避某種行為的力。例如﹐一個人打算做一件事﹐但如果沒有激發力﹐就不會產生嚮往和追求。所以激發力又稱為志向力或嚮往﹑追求力。志向力中又包括反抗力﹐如一個人想做一件事﹐但受到某種不利的刺激﹐為保護自己便可產生反抗力。工作力──完成一項活動的力﹐可發動有關器官協調工作﹐並且需要智慧力的協助。
自然力 系指為補充生命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通過生命力﹑精神力而從腦﹑心﹑肝等器官產生的的力。它從胚胎時期開始營養人體全身﹐為人體的成長和成熟打下了基礎。當自然力不足時﹐會引起精神力和生命力的異常﹐破壞支配器官或被支配器官的功能﹐甚至使四體液失去平衡﹐導致全身營養不足性疾病。自然力的中心在於肝臟。它分為先天(原發)力和後天(繼發)力。先天力──系指男性的睪丸﹑女性的卵巢的自然力。後天力──產生胚胎後的力。
素質學說 管理人體的整個生命力和各種正常活動﹐能及時地糾正所出現的異常並能預防各種疾病的力稱為素質。它是人體自然力的總合﹐能針對各種疾病產生抵抗力﹐如有些人生病後不經治療也能自愈。人體內不斷發生各種運動和變化﹐並且產生智力和體力。當人體發生某一種疾病時﹐素質會立即集中人體的各種力量進行反抗。如果素質的力量超過疾病的力量﹐就能消除疾病﹐恢復健康﹔如果素質的力量不足﹐則會向體外求援﹐這些援助就是飲食和藥物。有經驗的醫生善於觀察這些現象並採取適當的措施﹐援助素質﹐以治癒疾病。素質對人體的各種變化很敏感﹐如有異常現象能及時反映出來﹐並加以糾正。故維醫較為重視人體的素質。
形神學說 “形”系指人的體質和性別差異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例如﹐小兒多患麻疹﹑百日咳﹑天花﹑猩紅熱等傳染性疾病﹐中年人和老年人中體形較胖者多見支氣管炎﹑癱瘓﹑心臟病和動脈硬化﹑高血壓﹑腦溢血﹑關節炎等疾病﹔體形較瘦者多發生肺結核和其他肺部疾病以及胃病﹔婦女則多見癲癇﹑歇斯底里及神經性疾病。“神”系指體液中所產生的一種力量。這種“神”存在於各支配器官和被支配器官中。維醫學書籍中的所謂“神”﹐不是哲學中的“靈魂”而是一種活躍的氣體﹐它維持各種器官的正常功能。
健康學說 維醫學特別重視與人體健康和疾病有直接關係的各種條件的作用﹐如飲食﹑空氣﹑衛生﹑衣著﹑起居﹑安寧﹑體力活動﹑適當的工作和休息等。這些在維醫古籍中稱為保健所必需的條件。
新鮮空氣 人如果離開了空氣就不能生存。空氣的新鮮和潔淨對生命尤為必要﹐因此﹐需要防止空氣污染﹐經常保持環境空氣新鮮。
飲食 飲食與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直接的關係。古代的維醫學者已認識到“病從口入”的道理﹐強調要重視食物和飲水的衛生。人的物質代謝是不斷進行的﹐如果不能經常地攝取營養﹐則人體物質代謝中所消耗的營養便得不到補充。為了讓規定量的營養運送到身體各部以保持身體健康﹐就需要注意飲食的質量﹑數量﹑潔淨及飲食時間。
動與靜 動與靜是保持健康所必需的條件之一。經常從事體育活動的人﹐身體器官受到鍛鍊﹐肌肉和筋骨強健敏捷﹐精神振作﹐可避免懶惰﹑軟弱﹑肥胖﹑四肢無力﹑嗜睡等毛病。心﹑腦﹑肝的功能﹐血液循環﹐體內物質代謝等均能保持良好狀態﹐食慾較強﹐入睡較快﹐精神健旺﹐體力充沛。不從事體育活動的人﹐則身體軟弱鬆散﹐內臟功能不佳﹐面色枯黃﹐懶散無神﹐易患癱瘓﹑風濕熱﹑痔瘡﹑高血壓﹑肥胖﹑水腫以及貧血等疾病。
在進行活動之後﹐休息(靜)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從事較強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以後﹐應當休息一段時間。
睡與醒 適當的睡眠對人的腦力和體力活動是有益的。人睡眠時﹐除了心臟和肺以外﹐其他器官都要休息﹐心臟和肺的工作也有所減輕﹐疲勞會消除﹐體力會更新﹐物質代謝會得到改善﹐懮愁煩惱會暫時擱置起來。
古代維醫學家認為睡眠時間一晝夜6小時為佳﹐嬰兒一般要睡16~18小時﹐青年人睡7~8小時﹐老年人睡7小時皆為正常睡眠﹐睡多睡少完全取決於習慣。如果睡與醒的時間不正常會引起各種疾病或加重病情。
積與泄 人體一方面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空氣﹑水和其他物質﹐另一方面也要排出﹐這對人的正常生活是十分重要的﹐維醫書上稱之為物質交換。正常的吸收和排泄對身體健康有益。但如果吸收多於排出會導致疾病﹐而排出多於吸收也是有害的。
精神狀態憂愁 ﹑悲傷﹑惱怒﹑恐懼﹑高興﹑愛戀等精神狀態以及精神刺激與人體健康有很大關係。長期焦慮擔心﹑懮愁不安﹐或精神受打擊等會使身體消瘦﹐食慾減退﹐甚至引起神經衰弱等。同樣﹐過度的高興有時也可能引起不良情況的發生。所以﹐應當儘量避免焦慮﹐寬慰自己﹐不要感情用事﹐保持耐心和穩重﹐用冷靜的態度處理事情﹐這有利於保持健康。
清潔衛生 在維醫中把講究衛生作為健康的首要條件。強調個人衛生﹑衣著衛生﹑住所衛生﹑環境衛生和飲食衛生。孩子一出生就洗淨﹐每周洗一次澡﹐經常理髮﹑剪指甲﹑清除陰毛﹐割包皮﹐漱鼻孔等都曾定為衛生法則。甚至﹐愛護每一器官也被列入衛生規則之中。
避免惡習 要避免飲酒﹑吸菸﹑吸毒以及服用其他麻醉品﹑催眠劑﹑興奮劑等。要避免淫亂﹑虛假的感情﹑庸俗的慾念。這些惡習對人的智力﹑體力以及道德﹑健康等都有很壞的影響。維醫自古以來採取了各種措施來避免這些惡習。過分地追求性生活是有害的﹐房事過多使人早衰。
老人的健康保健 維醫認為﹐人的自然壽命不低於120歲﹐除因事故死亡外﹐活不到120歲者多因病夭亡。還認為消滅了疾病之災﹐人都可享壽百歲以上。年齡超過60歲以上者可以稱作老人。到了這時期﹐體力﹑智力開始退化﹐因此要經常檢查老年人的氣質﹑血液﹑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情況﹐心臟和腎臟的功能。
維醫療實踐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維醫學在其理論的指導下確立了一整套較為嚴謹的臨床醫療體系﹐其中主要有診斷﹑治療的方法及原理﹐臨床用藥的方法與原則等。
診斷學 包括常見症狀﹑檢查疾病的方法﹑診斷原則和步驟等。
常見症狀 維醫對常見症狀的認識一般概括為以下23種。
發熱。維醫認為人體所需的熱量是在人體自然力的支配下﹐以膽液質和血液質的形式不斷產生﹑消耗和補充﹐並將多餘的熱量通過皮膚﹑肺和體液(如黏液質和膽液質)等途逕自行調節﹐以維持體內熱量的平衡。如果體內調節機能出現障礙﹐體內熱量過多就會引起發熱。發熱分為每日性發熱﹑體液性發熱(膽液質性發熱﹑血液質性發熱﹑黏液質性發熱﹑膽液質性發熱)﹑消瘦性發熱和感染性發熱等。
疼痛。為體內寒性(黏液質或黑膽質)旺盛使神經受寒﹐或熱性(膽液質或血液質)旺盛使神經受熱﹐神經受壓迫﹐外傷﹐炎症和毒性物的刺激等原因而引起的症狀。引起疼痛的病種很多﹐診斷時要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疼痛發作和持續的時間﹐疼痛的放射和轉移以及疼痛的減輕和加重的誘因等進行鑑別診斷。
呼吸困難。呼吸困難分為非危險性異常呼吸﹑危險性異常呼吸和喘氣性呼吸三類。非危險性異常呼吸分為大呼吸﹑小呼吸﹑用力呼吸﹑長呼吸﹑短呼吸﹑快呼吸﹑慢呼吸﹑相繼性呼吸﹑先後呼吸﹑熱呼吸﹑冷呼吸﹑連續性呼吸﹑震顫性呼吸﹑嗅呼吸﹑窒息性呼吸﹑非情願性呼吸﹑微弱呼吸﹑鼻翼性呼吸等18種。危險性異常呼吸分為節律失調異常呼吸﹑潮式呼吸﹑一側肺呼吸﹑困難的呼吸﹑蹲坐式呼吸等五種。喘氣性呼吸困難分為傷風感冒性喘氣﹑炎症性喘氣﹑心源性喘氣﹑氣性喘氣﹑乾燥性喘氣﹑寒性喘氣和異常體液性喘氣等七種。
咳嗽。根據咳嗽的病因﹑特點和處理的不同﹐分為氣質失調性咳喘﹑炎症性咳嗽﹑心源性咳嗽﹑環境污染性咳嗽等多種。氣質失調性咳嗽分為非體液性和體液性咳嗽兩大類。根據咳嗽的性質又分為乾性咳嗽﹑濕性咳嗽﹑定期咳嗽﹑非定期咳嗽﹑有聲咳嗽﹑無聲(嘶啞性)咳嗽等。
咯血。系指咳嗽時排出呼吸道及肺部的出血。它是在呼吸道和肺內疾病的影響下血管壁受到損害﹐血管撮住力減弱﹐排泄力增強而引起的症狀。
心悸。患者自己感覺心跳或心慌﹐並伴有心前區不適和喘氣。心悸分為氣質失調性心悸﹑心源性心悸和體弱性心悸三大類。氣質失調性心悸又分為非體液性和體液性兩種。
水腫。分為全身性水腫和局部性水腫兩大類。前者又分為心源性水腫﹑腎源性水腫﹑肝源性水腫﹑肌肉性水腫﹑妊娠性水腫和月經性水腫等。
噁心嘔吐。是由於胃的非體液性或體液性氣質失調﹐撮住力減弱﹐排泄力增強或腦部疾患和變質飲食的刺激而引起的。嘔吐分為胃源性和腦源性兩類。前者先噁心後嘔吐﹔後者先頭痛後嘔吐。胃源性嘔吐的性質與注入胃內的體液類型和食物有關。
嘔血。系指嘔吐時排出食道和胃內的出血。其病因是血液質旺盛﹐血液質稀釋﹐食道和胃壁血管撮住力減弱﹐排泄力增強﹐血管壁有毒性炎症以及潰瘍和癌症等。
吞咽困難。分為氣質失調性吞咽困難﹑精神失調性吞咽困難和體液性吞咽困難三種。氣質失調性吞咽困難分為熱性的和寒性的兩種。氣質失調也可能為全身性或局部性。氣質失調性吞咽困難與咽部或食道的異常有關。精神失調性吞咽困難與精神力的過強有關。前者咽部或食道痙攣﹐後者咽部或食道麻痹。體液性吞咽困難系指咽部或食道因炎症﹑潰瘍﹑疤痕或腫瘤而造成狹窄。氣質失調性和精神失調性吞咽困難是暫時性的﹐體液性吞咽困難是進行性的。
腹瀉。表現為糞便稀薄且排泄次數增多。腹瀉分為胃源性腹瀉﹑肝源性腹瀉和腸源性腹瀉三大類。胃源性腹瀉分為非體液胃源性寒性腹瀉﹑體液性胃源性寒性腹瀉﹑胃黏膜脫落性腹瀉﹑異常腦源性胃源性腹瀉和胃源性食物性腹瀉五種。肝源性腹瀉分為肝源性膿性腹瀉和肝源性肉水樣腹瀉兩種。腸源性腹瀉分為腸源性血性腹瀉﹑腸源性膿性腹瀉﹑腸源性體液性腹瀉三種。其中腸源性血性腹瀉分為腸黏膜脫落性出血性腹瀉﹑腸黏膜鹽鹼體液性脫落出血性腹瀉﹑腸黏膜膽液質性脫落出血性腹瀉﹑乾便性腸黏膜脫落性出血性腹瀉﹑毒物(藥)性腸黏膜脫落性腹瀉和腸黏膜腐爛性出血性腹瀉等。
便血。系指排便時排出消化道內的出血。消化道的潰瘍﹑結核﹑癌症﹑息肉﹐某些傳染病的危象期﹐消化道黏膜血管腐爛﹑損傷等均可造成消化道內出血。若屬上消化道少量出血則糞便黑硬﹐若出血量大則糞便黑並稀﹔若屬下消化道出血則糞便呈暗紅或深紅色﹔若屬直腸或肛腔出血則糞便可見鮮紅血並且便後肛門滴流。
腹脹。系指胃腸腔內積氣過多。其原因是胃腸內第一消化或肝內第二消化受到障礙﹐腸的寒性氣質增高﹐腸內膽液質不足﹐支配胃腸的精神力減弱或增強。需多食大麥﹑扁豆﹑南瓜﹑牛肉和山羊肉等食物。
腹水。系指腹腔內積水過多。腹水分為肝源性腹水﹑心源性腹水﹑腎源性腹水﹑腹膜炎症性腹水﹑肝脾等臟器受傷性水腫和癌症性腹水等。
面色蒼白。分為貧血性蒼白和精神性蒼白兩種。貧血由慢性或急性失血或造血功能障礙所致。造血功能障礙與缺乏營養﹑自然力減弱﹐或消化障礙﹑自然熱降低﹑脾功能紊亂﹑體內消耗性疾病或肝和骨髓的造血功能紊亂等因素有關。精神性蒼白是暫時性的。
黃疸。表現為全身皮膚和眼白髮黃。黃疸分為淺黃疸和深(黑)黃疸兩種。前者由血液中過多混入膽液質所致﹐見於肝熱旺盛﹑肝炎﹑肝硬化﹑肝癌﹑膽管阻塞和全身性傳染病的危象期等。深(黑)黃疸除了有淺黃疸的病因外﹐還有脾胃之間膽液質的通道出現阻塞﹐膽液質旺盛﹑膽液質過多混入血液中﹐脾臟膽液質的吸收力和撮住力減弱等。
小便異常。包括尿痛﹑排尿次數增多或減少﹑尿量增多或減少﹑少尿或無尿﹑排尿困難﹑尿失禁﹑血尿和尿混濁等。
眩暈。表現為站立時感到眼前發黑及周圍的東西旋轉。前者系供應腦的新鮮空氣突然不足﹐陳舊性氣體暫時增多而擋住視網膜所致。後者系胃內異常氣體上升到腦而影響視力所致。眩暈分為血液質性﹑膽液質性﹑黏液質性﹑非體液熱性或寒性﹑中暑性﹑損傷性﹑飢餓性﹑腦病性﹑貧血性和體位性眩暈等。
食欲不振。人的食慾與全身和消化系統器官的氣質﹑體液平衡﹑三大力﹐人體素質﹑消化﹑感應力﹐精神因素和環境等因素關係很大。不想進食稱作食慾減退﹔既無飢餓感﹐又不想進食稱作食欲不振。
失眠。造成失眠的原因是全身和腦的氣質異常﹐腦內乾熱或乾寒性增高﹐鹽鹼性黏液質侵占腦組織﹐精神狀況和消化功能異常﹐胃內產生的異常氣體上升至腦部﹐精神疲勞﹐疼痛或瘙癢刺激和飢餓等。
癱瘓和麻痹。表現為全身或半身或身體某一部位的感覺和運動同時受到障礙。只有感覺障礙稱為麻痹。其原因是腦﹑神經和肌腱的濕寒性旺盛﹐感覺力和運動力減弱﹐腦和神經以及肌腱萎縮﹐腦阻塞以及腦﹑脊髓和神經損傷﹑被壓迫等。
精神和神誌異常。系精神力異常的一種表現。如精神緊張﹑精神低落﹑神志迷糊﹑神志不清和昏迷等。
瘙癢。系由已變質的血液質﹑膽液質和鹽鹼性黏液質等刺激皮膚的神經﹐或皮膚不潔導致毛孔阻塞等而引起。
檢查疾病的方法 維醫檢查疾病的方法分一般檢查方法和特殊檢查方法兩種。一般檢查方法有望診﹑問診﹑觸診﹑叩診﹑聽診和聞診等。觸診分為淺觸診和深觸診兩種。切脈屬於淺觸診。維醫通過切脈了解患者在病態期的氣質﹑體液﹑三大力等的各種狀態﹐以及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情況﹐以此估計疾病的程度和病情的預後等。維醫切脈時用四指。切在前壁靠近腕關節的橈動脈上且左右相對照。切脈時注意脈搏的長短﹑粗細﹑強弱﹑深淺﹑快慢﹑軟硬﹐以及充盈度﹑冷熱節律﹑形狀等。維醫把病態脈象大體分為鼠尾弱脈﹑鼠尾強脈﹑鋸齒脈﹑洪脈﹑蟲蠕脈﹑蟻走脈﹑雙峰脈﹑雙起脈(代脈)﹑震脈和促脈等。特殊檢查包括小便﹑大便﹑痰﹑膿液﹑腹水等的檢查﹐現已開始使用化驗﹑X光﹑心電圖和超音波等現代醫學的特殊檢查法﹐以提高診斷的正確率。
診斷原則和步驟 維醫對疾病的診斷原則是以維醫基礎理論和常見症狀學為指導﹐利用各種檢查方法獲得第一手資料並結合各病種的特異症狀和體徵進行綜合分析從而作出診斷。診斷的步驟包括﹕通過望診﹑問診等判斷患者在病前的氣質和體液類型﹔確定病人在病態期的異常氣質和體液狀況﹔確診主病和併發症﹔估計或推測病情的輕重﹑急慢性和預後。
臨床總論 包括病因﹑疾病症狀和體徵的表現形式﹑疾病的種類﹑疾病的發展階段﹐對疾病危象的認識﹑治療原則和方法以及用藥原則等內容。
病因 分為內因和外因兩種。前者分為昔日因﹑起病因兩種﹔後者指氣候﹑自然環境﹑飲食﹑個人衛生﹑不正常的男女關係﹑吸菸﹑喝酒﹑使用毒品﹑外傷和侵入體內的一切有害物等。
症狀和體徵 有全身性證候﹑局部性證候﹑體外證候﹑潛伏證候﹑特殊證候﹑並發性證候﹑先兆性證候和鑑別性證候等。
疾病的種類 人類所患疾病分為單純型疾病和複雜型疾病兩大類。單純型疾病系指只患某一種疾病﹔複雜型疾病系指患兩種以上的疾病。後者比前者多見。單純型疾病有三種﹐即氣質失調性疾病﹑結構變形疾病和結構完整形破壞性疾病。
氣質失調性疾病。正常氣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環境。氣質失調系指全身或某一組織器官屬性(熱性﹑寒性﹑乾性或濕性)發生改變。氣質失調時首先影響體內三大力﹐素質和自然熱使生命活動發生紊亂從而引起疾病。氣質失調分為非體液性氣質失調和體液性氣質失調兩種。非體液性氣質失調又分為非體液性熱﹑寒﹑乾﹑濕﹑乾熱﹑乾寒﹑濕熱和濕寒性八種。如果非體液性氣質失調沒有及時得到糾正﹐則可導致體液性氣質失調性疾病。體液性氣質失調又分為體液性熱﹑寒﹑乾﹑溫﹑乾熱﹑濕熱﹑濕寒和乾寒性八種﹐但臨床上多使用後四種。
結構變形疾病。結構變形疾病包括先天性畸形和後天性變形(如狹窄﹑擴張﹑黏連﹑潰瘍﹑增生﹑光滑和阻塞﹑臟器體積增大﹑生成異物和組織器官的位置異常等)。此類疾病雖有組織結構部分變形﹐但該組織器官的大部分功能仍可發揮作用。
結構完整形破壞性疾病。系指器官及組織完整性受到破壞而導致的各種疾病。
疾病的發展階段 一般疾病的發展階段大體包括發病期﹑發展期﹑危象期和恢復期四個階段。發病期指疾病發生的初期﹐即氣質失調期。該期除有氣質失調的證候外﹐還有病變部位器官的非特殊性先兆證候。發展期指疾病發展的高峰期。該期各病種的特殊症狀和體徵比較明顯﹐是患者體內的疾病因素與人體素質之間相互抗爭的關鍵階段﹐如果在本期人體能戰勝疾病﹐病情就會好轉而進入恢復期﹐反之則病情會進一步惡化而進入危象期。
有關疾病危象的認識 維醫在對疾病危象的認識方面有較豐富的內容。
危象的類型。疾病的危象分為良性危象和惡性危象兩種。前者又分為病因快速消失的危象和病因緩慢消失的危象兩種。後者根據危象期的長短和臨床表現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疾病表面好轉﹐但因抵抗力逐漸衰退而導致死亡。因此危象期較長。第二種是病情不很嚴重但突然惡化導致死亡。因此危象期很短。第三種是人體抵抗力與疾病因素之間抗爭雖然不分上下﹐但因體內的體液來不及成熟而影響支配器官腦﹑心﹑肝等的功能而導致生命垂危。故其危象期也較長。第四種是患病的某一個臟器的功能逐漸衰退的同時﹐致病物質轉移到其他臟器而使病情突然惡化。
危象發展階段和危象出現的時間。危象的發展大體分為初期﹑發展期﹑平穩期和恢復期(或結束期)四個階段﹐根據危象期出現的時間分為三種﹐即完全性危象日(危象出現在疾病的第4﹑7﹑14﹑20﹑21﹑24﹑27﹑31﹑34﹑37和40日)﹑不完全性危象日(危象出現在疾病的第6﹑8﹑10﹑12﹑15﹑16和18日)和不算危象的危象日(指雖然病情加重﹐但經過處理後很快就好轉﹐出現在疾病的第22﹑23﹑25﹑26﹑28﹑29﹑30﹑33﹑36﹑38和39日)。疾病的第3﹑5﹑9﹑11﹑13和17日一般不會發生危象。出現得越早﹑越急和發展期越短的危象﹐一般預後不良。
危象的共同表現。出現危象的病種雖然不同﹐但各病種危象的表現則有共同之處。臨床上常分為危象先兆表現和危象期表現兩種。前者指疾病原有表現(病情)加重的同時出現頭痛﹑頭暈﹑顳部脹感﹑耳鳴﹑聽力減退﹑視力模糊﹑四肢酸痛﹑神志開始異常﹑脈搏和呼吸紊亂等。後者指危象先兆表現進一步惡化﹐又出現鼻血﹑嘔血﹑便血﹑腹瀉﹑出冷汗﹑尿量減少或無尿﹑四肢發冷﹑呼吸和脈搏進一步紊亂和減弱﹑瞳孔散大﹑神志模糊等。
維醫治療
治療原則和方法 維醫治療疾病善用飲食療法﹐注意糾正氣質和體液失調﹐重視主病和併發症的治療﹐並且強調增強患者的體質。維醫對疾病的治療﹐主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飲食療法原則。讓病人進食與其氣質和病情相適宜的食物﹐禁止進食不相適宜的食物﹐以阻斷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糾正氣質和體液失調的原則。治療疾病首要的是阻止病情繼續發展﹐發揮人體固有的三大力和自然熱的作用﹐提高藥物等療效﹐為恢復健康創造良好的內在環境。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促進未成熟的體液迅速成熟﹐可給病人用相應的成熟劑﹔第二步是體液成熟後(相應體徵出現後)用清瀉劑清除體內的致病體液和多餘體液﹐當清理後的體徵明顯時可開始治療主病和併發症。主病的治療原則。以病因治療為主﹐對症治療為輔。但對危重病則應先處理對生命最有危險的症狀和體徵﹐待病情好轉和平穩後再對主病進行治療。併發症的治療原則。部分併發症可隨糾正氣質和體液失調而好轉﹐部分併發症可隨主病的好轉而好轉﹐但有些併發症﹐如胃腸消化不良和肝功能差﹐以及少尿或無尿等﹐則需要同主病一起治療。增強患者體質的原則。在治療主病的同時應使用支援患者體內的三力和自然熱﹐幫助消化﹑改善肝胃功能以及解毒的藥物。精神治療法的原則。應針對患者不同的精神狀態給予相應的精神治療。
維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護理療法﹑飲食療法﹑藥物療法﹑手藝(手術)療法等。手藝療法分為全身性排泄和局部性排泄兩類。全身性排泄指放血療法﹔局部性排泄包括拔罐法﹑放水蛭療法﹑催吐法﹑腹泄法﹑灌腸法﹑塞栓法﹑發汗法﹑鼻舌流涎法﹑利尿法﹑吸聞法﹑藥蒸發汗法﹑熱敷法﹑管道或傷口塞藥法﹑塗油法﹑藥粉濕敷法﹑藥物熱水泡洗下肢法﹑藥物熱水泡洗下身法﹑熏法﹑拔毛療法﹑藥汁抹擦法﹑滴藥法﹐還包括切開引流﹑切除縫合﹑結紮﹑接骨和換藥等。除上述療法外﹐還有埋沙療法﹑溫泉療法﹑太陽療法﹑燈焦法﹑烙燙法﹑燒燙法﹑流血療法﹑出血療法﹑新鮮羊皮被蓋法﹑按摩推拿法﹑接骨牽引固定法和返老還童法等幾十種治療方法。藥物療法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藥劑有露劑﹑煎劑﹑浸劑﹑糖漿﹑片劑﹑丸劑﹑散劑﹑沖劑﹑蜜膏劑﹑糖膏劑和酊劑等。外用藥劑有水劑﹑油劑﹑軟膏和栓劑等。現已使用維醫藥針劑。
用藥原則 維藥分為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三大類﹐其氣質(屬性)分為熱﹑寒﹑乾﹑濕四種﹐每種又分為四級﹐即較弱﹑弱﹑強﹑較強。每一屬性的第四級是毒藥。同一種藥常有混合屬性﹐如乾熱﹑濕寒﹑濕熱﹑乾寒。但寒熱與乾濕是不能並存的。級別程度也有不同﹐如一級乾﹑二級熱或二級乾﹑一級熱等。藥物加工除了一般的加工方法外﹐還有純淨法﹑去毒法﹑煉藥法等。用藥不僅注意有效期﹐而且重視代用品。維醫選用藥物的原則是根據氣質的屬性﹑患病器官的組織結構﹑疾病部位﹑病情輕重﹑患者體質及性別和年齡﹐以及季節和生活環境等選藥。例如﹐某人或某器官的氣質是寒性﹐但患的是熱性病﹐選藥時就要選性質和劑量較大的寒性藥才能起到治療的作用。又如﹐某人或某器官的原氣質是熱性﹐而患的又是熱性病時﹐則要選擇性質較低且計量較小的寒性藥治療。對於病情較重的急性病﹐為爭取時間和防止病情惡化就不能等待調整失調的氣質﹐而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並選擇作用較快的露劑﹑浸劑﹑煎劑和糖漿等藥劑。在疾病的發展期﹐為了防止出現危象﹐要針對病因和主要症狀﹑體徵選擇急救藥和保護支配器官﹑支持三大力的水劑藥。對非體液性疾病要選擇平和性的調節藥劑﹐對體液性疾病要選擇成熟劑和清身劑。對空腔器官疾病要選擇性質較弱的藥物且劑量要小。對實質器官的疾病要選擇性質較強的藥物且劑量較大。對心﹑肝﹑脾等臟器要選擇性質和劑量中等的藥物。對藥物直接接觸的口腔﹑食道﹑胃腸和脈管等部位的疾病也要選擇中等性質和劑量的藥物。對四肢﹑腎﹑膀胱和子宮等部位的疾病要選擇性質較強的藥物且劑量較大。對腦﹑心﹑肝等支配器官和肺﹑胃﹑腸等敏感性較強的器官疾病要選擇熱﹑寒性質較強的藥物﹐且不應該選擇或很少選擇溶解性較強的藥物。如果需要用溶解劑和排泄劑﹐則應同時用引起精神愉快和保護各種力的藥物。對上述部位的疾病不能長期用鬆弛劑﹑麻醉劑﹑安眠劑和礦物劑等藥物。上消化道疾病可選用內服藥﹐下消化道疾病可選用內服和灌腸劑。病情輕者可選用性質弱劑量小的藥物﹐病情重者可選用性質較強且劑量較大的藥物。對慢性病可選擇片劑﹑丸劑和膏劑。對體質較差和消瘦者應儘量避免用利尿劑﹑瀉劑和嘔吐劑等而應多用強身並有營養作用的藥物。對體質較強和肥胖者應多選擇溶解劑﹑軟化劑和排泄利尿劑等。女性比男性敏感﹐性情較溫弱﹐易感動﹐氣質多偏寒﹐體質較弱﹔兒童和老人體質較差﹐老人氣質偏於寒性。因此﹐對婦女﹑兒童和老人要選擇性質較弱或平和的藥物且劑量要小。氣候炎熱期不宜用熱性較強和作用較快的排泄劑﹐冬季儘量不用濕寒性藥﹐春季可多用濕熱性藥﹐秋季可多用軟化劑和溶解劑。對生活於熱環境中的病人應多用濕寒性藥﹐對生活於濕寒環境中的病人應多用乾熱性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