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匈牙利蓋賴切(Gerecse)山麓的維特斯佐洛遺址出土而得名,是早期智人之一。 處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阿舍利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特斯佐洛人
- 位置:匈牙利蓋賴切
- 類型:人種
- 時間:處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簡介,體態特點,阿舍利文化,生活方式,生存環境,發現意義,
簡介
1965年,在匈牙利蓋賴切(Gerecse)山麓的維特斯佐洛遺址出土一些人類化石遺存,並有石器文化遺存和哺乳動物骨化石。最早發現的人化石是屬於一個兒童下牙中的一些乳齒碎片(維特斯佐洛第1號標本)。第二次出土的成人化石(維特斯佐洛第2號標本)是裂成兩塊的大枕骨。
體態特點
顱骨為扁頭型,顱容量為1300~1750立方厘米。眉嵴發達,成為連續的條形骨嵴,枕骨向後擴展成“小圓麵包形”,顱骨最寬處約位於中點(後面觀),面部向前突出,有不同發達程度的頦部,牛齒症(臼齒和前臼齒的牙髓腔增大,牙根融合),骨骼比直立人纖細,恥骨較寬較微弱,肩胛骨外側緣有背溝(表明小圓肌發達,使肱骨外旋),長骨較彎曲,肌肉附著的面積較大。屈指肌較強有力。估計身高約152厘米,體重約73公斤。
阿舍利文化
非洲、西歐、西亞和印度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法國亞眠市郊的聖阿舍爾而得名。文化遺物出土於高出索姆河河面30米的階地砂土層中。時代為中更新世。已知最早的阿舍利文化遺存在非洲 ,年代距今約150萬年 ;最晚的遺存距今約20萬年。一般認為該文化的石製品是由直立人製造的。但較晚的阿舍利文化已與早期智人共存。阿舍利文化的代表性石器為手斧,較阿布維利文化的手斧進步,是用軟錘(骨棒或木棒)技術打製成的。特點是器身薄,製作時留下的石片疤痕較淺,刃緣規整,左右對稱 ,器形有扁桃形、卵圓形、心形等。在西班牙,曾發現該文化的洞穴和岩棚遺址。在肯亞,也發現了湖邊居住址。
生活方式
是穴居者,但也偶爾在露天地建造營地。洞穴的入口有時用石塊砌小,岩穴也常常用這種方法加以改善。他們使用火,獵取一些小的和中等大小的動物(如山羊和小鹿),並且吃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吃剩下的獵物。他們製造並使用各樣的石制工具和木製長矛。 維特斯佐洛人單獨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照料生病或受傷的人。用作犧牲的動物常常和人的骨骼一起被發現,這表明他們已經開始奉行某種原始的宗教。
大多數人居住于山洞,他們能夠捕獲大、小動物和攜帶獵獲物。有人認為已經會用獸皮禦寒和構築隱蔽所。製造的工具被考古學家稱為莫斯特工具,即大多從燧石石核上打下石片後修整成尖狀器、刮削器和石刀。已懂得埋葬死者和放置陪葬品。
生存環境
古生代以後幾次全球性的造山運動,對僅與亞歐大陸一衣帶水相連的非洲大陸影響甚小。所以,非洲成為全球唯一沒有較大範圍的褶皺山系的大陸。罕見的例外只出現在石炭紀中期(約3億年前)開始的海西造山運動,在非洲大陸南端形成幾條平行的卡羅系的褶皺山脈;在北端形成馬格里布地區的外阿特拉斯山脈。漸新世末期(約3000萬年前)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也僅在非洲造成唯一的新褶皺山系——高聳險峻的阿特拉斯山地。僅僅在這一地帶,即山脈與海岸直交的海岸地帶,才形成了為數很少然而卻是非洲最好的天然港灣。非洲大陸絕大部分地方的塊狀地形,使其海岸線平直,缺乏岩石海岸,天然港灣稀少,近海島嶼亦不多見,造成船舶停泊困難,這使非洲大陸在歷史上受惠于海洋交通較其他大陸要小得多。
上新世時期(約1200多萬年前),由於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的影響,在東非地殼運動過程中,地幔物質上升流強烈的地帶,隆起了高原。而當這種上升流向兩側擴散時,張力作用使地殼發生破裂,形成了巨大的裂谷。這條裂谷北起約旦死海,往南通過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馬拉威轉而向東,直抵莫三比克的印度洋岸。它在非洲大陸上的長度達4000公里,裂谷最寬處達70公里。這條裂谷後來對非洲各族人民的遷徙和定居起著重要的作用,成為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薈萃之地。大裂谷地帶的形成,伴隨著大規模火山的爆發和熔岩的流出,巨量熔岩的疊置,使東非高原許多地帶升高,形成高山峻岭和溶岩台地。大裂谷帶不僅在斷層裂隙之處分布著一系列的溫泉和噴氣孔,而且在谷底還分布著30個大小湖泊。湖深崖陡,在幾千公里地帶連成一串,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湖多且大,蓄存大量淡水,對東非氣候和供水系統,對各歷史時期的農牧漁業的發展和水上交通都產生極大的影響。遠在史前時期,這裡的優越而多變的生存環境,就為人類的起源提供了罕有的適宜的條件。
發現意義
1.在英國的克拉克當遺址,法國的瓦倫尼特洞和匈牙利維特斯佐洛遺址均發現與奧杜韋石器器型相似的石器。以典型手斧為標誌的歐洲阿舍利文化(Acheulian)可能最初發源於非洲。
奧杜韋第二層中部發現的手斧相當原始,是用互動打擊法做成,加工粗糙,刃緣曲折,但這是原始手斧文化的萌芽。在奧杜韋的第三層和第四層,由於使用了木質或骨質的軟錘技術,出現了更薄的手斧,它具有更淺平的石片疤和更規整的薄銳邊緣,顯出技術的進步,被稱為阿舍利型手斧。瑪麗·利基(路·利基的夫人)曾認為較進步的阿舍利手斧是外來的,但艾沙克認為手斧是本地一個獨創,傳播到各地,手斧是非洲古人類文化進步的重要標誌。
有學者認為,晚期猿人第二次從非洲遷入歐洲,大概是在第一次遷移之後的30—40萬年,帶去了阿舍利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各地,特別是遠東的晚期猿人文化則與以手斧為中心的奧杜韋文化不同,而是一種具有獨特的砍砸和刮削傳統的石器工藝,沒有手斧或手斧不發達。
2.周口店與維特斯佐洛兩個遺址都說明中更新世早期的人類已經會用火。在周口店與維特斯佐洛的沉積物里,都出土了典型的,以打制的礫石石器即文獻中所謂砍砸器-打制石器工具傳統。與直立人的化石遺存保存一起的,還有許多獸骨化石,可見直立人是獵人。在直立人的食物中,植物性的食物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周口店洞穴就出土過成堆的朴樹種子。直立人很可能還有吃人的習慣(可能都是為了敲骨吸髓)。周口店沉積物中人類的頭骨化石較多,學者認為這是直立人獵頭風俗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