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依教堂,是由克洛德·莫奈於1879年創作的一幅畫布油畫。現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特依教堂
- 作者:克洛德·莫奈
- 時間:1879年
- 性質:畫布油畫
基本信息,畫家介紹,作品介紹,
基本信息
【畫作名稱】《維特依教堂》 【創作者】 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 (法國)
【創作年代】1879年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印象主義
【題材】風景
【規格】65.5×50.5cm
【材質】 布 油彩
【現存藏處】巴黎 奧賽博物館藏
畫家介紹
克洛德·莫奈:1840年生於巴黎 1926年卒于吉維爾尼
莫奈的童年是在勒阿弗爾度過的,他在那裡結識了尤金·布丁。在布丁的鼓勵下,他開始習畫。1862年,他曾拜一位學院派畫家為師,但收效甚微。於是,他便同巴齊耶、雷諾瓦、西斯萊等朋友一起,自學繪畫。他們常在楓丹白露的樹林邊或諾曼第海邊寫生。莫奈的畫起初在官方畫展上曾獲得不小成功,但不久就遭到封殺,原因是他在室外創作的一些作品,例如《花園中的婦人》(1866,奧賽博物館),引起不少人的反感和抵制,人們難以接受這種具有高度自發性、概括性和技術自由的畫法。1870年,莫奈去了倫敦,以躲避當時的戰亂。1871年,他途經荷蘭回國。在這期間,他有機會接觸從弗蘭斯·哈爾斯到透納等繪畫大師的作品,從中獲益匪淺。在他1872年在勒阿弗爾港創作的,曾參加首屆印象派畫展的作品《日出·印象》(馬爾莫當博物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這種影響。莫奈從此成了新繪畫的領頭人物。無論在他居住的地方(從1883年起住在吉維爾尼),還是在他造訪的城市(1899—1901年間,三次訪問倫敦),他的作品均引起廣泛關注。經過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他在90年代初期,完成了不少系列作品,並在1900年之後畫了許多以睡蓮為題材的作品,最終成為最著名的印象派繪畫大師。 位於塞納河右岸的維特依村,仿佛鑲嵌於一段可俯瞰河灣的懸崖峭壁上河灣里點綴著樹木蔥蘢的島嶼。這個位置為畫家們提供了許多風光獨特的景致;莫奈便是在這裡利用手中的畫筆盡情揮灑。在他來此村莊的頭幾個月里,他從塞納河兩岸畫了好幾張小村的圖景。這些畫,他後來都賣給了對他的畫頗為看好的朋友,如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和戴奧多爾·杜雷,以及喬治-德貝里約大夫;他經常向這位大夫吐露他對妻子卡米耶身體狀況的憂慮。為救妻子一命,他拚命地工作,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剛剛畫得,甚至尚未完工的畫出售給他人。不幸的是,這一切都無濟於事:他妻子仍於1879年9月5日晨離他而去。在痛苦的煎熬下,莫奈留下了一件感人肺腑的曠世之作,即《已去世的卡米耶在床上》肖像(現存於奧賽博物館);這幅畫既是其心愛之人的肖像,同時也是驚世駭俗的造型藝術展示。因為他強壓住心中的痛苦並使其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將自己變成了他夜間守護的這具軀體(被畫對象)變質過程的分析家;他運用其高超而又漂浮不定、蘸滿藍色、淡紫色、玫瑰色和白色顏料的畫筆——此後不久,他便運用此手法來表現冬天了——,使謎一般的遠去的靈魂變得栩栩如生。
作品介紹
1878年秋至1879年冬,畫家生活中始終揮之不去的焦慮和痛苦,直接在他交出的作品中反映了出來;維特依村成了所有這些作品的惟一主題。畫家已不再是像在阿爾讓特依時那樣,選取全景作為繪畫的主題,在這些全景中只需繪出幾處輪廓,便足以說明村中的日常生活。從那以後,取景只局限於村裡的空曠地帶,畫幅的橫向面就給占滿了。鑒於這樣的取捨,畫家也就不再要求畫幅在橫向方面須有怎樣的尺寸,而只要使其縱向方面達到相當的篇幅:畫上繪出的村裡的塔樓便高高聳立著。不過在大多數時候,在他的各幀畫幅上,塔樓已移到畫的邊沿,以使畫面保持相當的活力。顏料的使用也使人感到畫家所處的個人環境,因為畫家已不再像他畫阿爾讓特依時那樣根據其所獲得的靈感大量使用顏料。褐色和綠色這種吸收光線而不是像黃色或紅色那樣反射光線的冷色調,又重新出現了;可見畫家在有意讓色調變得晦暗起來。
從1870年初開始,日本木刻的影響已明顯地反映在新派畫家的許多作品中。如果說這種影響起初還只限於“援引”,如莫奈的《日本女人》(1875-1876,波斯頓美術博物藏館),畫上畫的是穿著和服的卡米耶,背景為扇子,到這時便直接影響作品的構圖了,多種景物給人以互相重疊之感,而不再遵守學院派關於深度的觀念。
眼前這幅畫作於1879年,可以認為是這一年年初畫的,因為皚皚白雪還覆蓋著小村。不管怎樣,這幅畫不可能是卡米耶死後的1879至1880年冬天畫的;這一時期,畫家主要是作一些花草和獵獲物的靜物寫生,直到一種雄偉的自然景觀觸發他再度拿起畫筆。這就是1880年初塞納河上出現的奇特,少有的“淌凌”現象;封凍的塞納河,突然冰消雪融,大塊的冰塊往下游流去;在四周如夢如幻的景色中,陽光是那樣地虛無縹緲,冰塊上折射的光竟是那樣的奇妙,此情此景使得畫家的視野又變得無比開闊起來(《淌凌》,1880年,里爾美術館藏)。